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步练习(B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池州期末) 2021年11月23日8时17分,老挝发生2.8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下图为地震区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老挝地震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2.本次老挝地震发生时,震区附近的人们会感到( )
A.剧烈的上下颠簸
B.先感觉到左右颠簸,再感觉到上下颠簸
C.剧烈的左右颠簸
D.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再感觉到左右颠簸
(2021高一上·齐齐哈尔期末)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下面小题。
3.如在图中增绘岩石圈,则还需绘制的内容为( )
A.地壳 B.软流层 C.上地幔 D.莫霍界面
4.当地震来临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2021高一上·北海期末)北京时间2021年8月11日20叶29分,海地(18.35°N,73.45°W)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关于此次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次地震有多个震级 B.距离震中越近震感越强烈
C.此次地震只有1个烈度 D.对岩石圈没有任何影响
6.针对地震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是( )
①建立地震监测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震应急逃生演练
③震时高层住户应迅速坐电梯逃离至底层
④户外避震应选择在墙脚处蹲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21高一上·浙江月考) 2020年11月10日,我国研发制造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左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右图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出水瞬间照片。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小题。
7.地震波从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慢的界面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奋斗者”号坐底的海域环境,表述正确的是( )
A.高温高压 B.低温低压 C.黑暗高压 D.黑暗低压
(2021高一上·安徽月考) 2021年9月16日凌晨4时33分,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北纬29.2度,东经105.34度)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当地居民收到了倒计时预警信息,民众及时提前进行疏散,减少了伤亡,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9.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泸州地区根据这一原理,进行倒计时预警疏散。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B.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10.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软流层
(2021高一上·天津期中)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所示A、B、C分别为(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12.下列对A圈层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①是有机圈层②是厚度最小的圈层③是质量最大的圈层④是由生物组成的圈层⑤它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上部
A.①⑤ B.③④ C.④⑤ D.①②
(2021高一上·天津期中)下图是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示区域地壳的厚度分布特点是( )
A.北部小,南部大 B.中间大,四周小
C.中部地区变化大 D.东部地区最薄
14.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 B.莫霍面 C.岩石圈底部 D.软流层中部
(2021高一上·银川期中)下图为某地自然地理环境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地理事物与地球圈层对应正确的是( )
①湖泊与积雪——水圈②草原与森林——生物圈
③雪山与湖泊——岩石圈④湖泊与白云——大气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关于地球圈层结构中各圈层之间关系表述最合理的是( )
A.在地表附近,各圈层相互平行,互不干扰
B.在地球高空,各圈层相互重叠,相互渗透
C.在地表附近,各圈层相互重叠,相互渗透
D.在地球内部,各圈层相互重叠,相互渗透
二、综合题
17.(2020高一上·榆树期中)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两个不连续界面的名称:B ,A 。
(2)图中地震波类型名称:C ,D 。
(3)A、B 两个界面之间是地球内部分层的 ,被认为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的是 。
(4)地震波 C、D 所通过的物质的不同点是 。
18.(2020高一上·怀仁期中)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外部圈层a是 圈,b是 圈。
(2)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内部圈层c、d的名称分别是 、 ,它们之间的界面是 。
(3)c和d顶部的地球圈层名称是 圈,其位于 层之上,d以下的圈层界面名称是 。
(4)近年来,我国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渤海湾等海域陆续发现总储量逾数10亿吨的大油田。根据地震波传播规律,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地震波是 ,请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
19.(2020高一上·温州期中)读太阳系行星分布示意图和地震波与地球圈层关系图,回答问题。
(1)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 。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是有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 和大气成分,适宜的 和温度范围。
(2)地球内部圈层中,D所在的圈层物质呈 状态,它的“流动”可能是地球 产生的原因。A、B面成为地球内部圈层分界线的依据是因为地震波经过这两界面时 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3)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是 圈,其核心部分分布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 米的范围内。
(4)地震常给人类带来生命与财产的损失,为减轻灾害你有哪些应对地震灾害的合理建议 。(至少2条)
20.(2020高一上·东莞月考)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下左图)及“火山喷发图”(下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 界面,该面以上C代表 ,该面以下E代表 。
(3)图中F处,A波完全 ,B波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F面表示 界面,G+H为 。
(4)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5)地震发生时,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的感受是( )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6)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于( )
A.地壳上部 B.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C.下地幔 D.地核
21.(2020高一上·鱼台月考)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最大的深水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在大连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开工建造,这是世界在建的最大深水钻井船,其钻井深度可达30000英尺(1米=3.2808英尺),建成后可以在任何需要深水钻井船的工况下使用。
材料二 岩石圈部分构造图。
(1)图中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自然环境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其划分的重要依据是 。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较, 地壳较厚。
(3)写出④界面的名称及其地下平均深度(指大陆部分)。
(4)写出“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时的图示序号圈层名称及其状态。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地幔、地核。(以莫霍面、古登堡面为界)地壳的特点: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岩浆的发源地在软流层。地震的震源:地壳或岩石圈;地震一般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地带)。
1.由所学知识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其中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题意表明,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陆地且深度为8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之中,故A正确;地慢、地核、软流层,都位于地壳之下。故答案为:A。
2.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所以震区附近的人们会感到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再感觉到左右颠簸,D正确,ABC错。故答案为:D。
【答案】3.B
4.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总的规律是大洋之下位置较高(一般在60km以下),大陆之下位置较深(深度在120km以下)。软流层顶底界面不十分确定,与岩石圈之间无明显界面,具有逐渐过渡的特点。
3.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组成,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地壳,因此在图中增绘岩石圈,则还需绘制的内容是软流层,B对。故答案为:B。
4.当地震来临时,选项中A、B、C都是最佳的逃生方式,A、B、C对;地震中往往很容易造成线路中断,停电,如果乘电梯会被困在电梯里,而且电梯结构不稳定,强震可能造成电梯上面的绳索断裂,整个电梯摔下去,会造成生命危险,D错。本题要求选择做法不正确的选项,故答案为:D。
【答案】5.B
6.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5.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A错误。震中是震源在地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距离震中越近、震感越强烈,B正确。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C错误。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因此地震对岩石圈影响很大,D错误。故答案为:B。
6.地震具有突发性、破坏性极大,因此需建立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震应急逃生演练,①②正确。地震发生时如果停电,电梯会将人关在里面;地震时的振动会令一部分开关接触不良,致使电梯故障;楼体的振动,变形,倒塌会使电梯发生变形。因此地震发生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生,③错误。在墙脚处蹲下,容易造成砸伤或墙壁倒塌将人压伤,④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7.B
8.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内部共分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地幔以上的部分。地壳以莫霍面分两部,上部为花岗岩层,富含硅铝,下部为玄武岩层,富含硅镁。地壳表层受水、大气、生物及温度变化的作用和影响,形成土壤层、风化壳和沉积岩石层。
地幔:从2900km到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为地幔。莫霍面深度不一,大陆处平均深度为30-40km,大洋则只有5-10km。以1000km为界分为上、下地幔,上部以橄榄岩为主要成分,下部以金属氧化物、硫化物为主。
地核:从地心至地表2900km的地方为地核。因地震波在该处的传播速度与在高压下铁中的传播速度相近,故推测可能是高压状态下铁、镍成分的物质。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深度为2900-5100km,地震波横波不能通过,推测为液体。内核从5100km到地心,地震横波又重新出现,推测为固体。
7.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地震波从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慢的界面是是古登堡面;由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位于地核之中,应为内核与外核的界面,不符合题意,A错误;图中②位于地核与地幔之间,应为古登堡界面,符合题意,B正确;③是莫霍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不符合题意,C错误;图中④位于地壳之中,在海洋上基本消失,应为硅铝层与硅镁层的界面,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答案为:B。
8.由所学知识可知,整体上是海水越深,太阳辐射的透过能力减弱,海水温度降低,光越弱越黑暗;海水越深,产生的压力越大;因此通常情况下载人潜水器在万米深潜过程中,感受到到海水黑暗高压,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9.B
10.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一、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纵波、横波。
纵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横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二、地球内部共分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地幔以上的部分。地壳以莫霍面分两部,上部为花岗岩层,富含硅铝,下部为玄武岩层,富含硅镁。地壳表层受水、大气、生物及温度变化的作用和影响,形成土壤层、风化壳和沉积岩石层。
地幔:从2900km到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为地幔。莫霍面深度不一,大陆处平均深度为30-40km,大洋则只有5-10km。以1000km为界分为上、下地幔,上部以橄榄岩为主要成分,下部以金属氧化物、硫化物为主。
地核:从地心至地表2900km的地方为地核。因地震波在该处的传播速度与在高压下铁中的传播速度相近,故推测可能是高压状态下铁、镍成分的物质。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深度为2900-5100km,地震波横波不能通过,推测为液体。内核从5100km到地心,地震横波又重新出现,推测为固体。
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的能量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其中地震波有两种类型,横波和纵波。它们到达地表后表现的形式不同。如果纵波到达地面,地表就会上下颠簸。如果横波到达地表,地面就会水平晃动。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正好相差12秒。这就意味着,地震发生时,房屋先会随着地面上下颠簸,这时还不太容易导致倒塌,12秒之后,横波到达地面,房屋开始前后左右的摇晃,危险就大了。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故B正确;A、C、D错误。
10.根据材料可知,此次震源深度10千米,陆壳较厚,平均厚度为33千米,因此震源位于地壳中,A正确;B、C、D错误。
【答案】11.D
12.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平均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全球平均17千米);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深度范围约为80—400km),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地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原因是横波不能传播。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水圈、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岩石圈的上部)、水圈(全部)和大气圈(底部),生物圈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水圈是连续且不规则的圈层。
11.图中所示A位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所以A是生物圈、B是水圈、C是岩石圈。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12.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层,①正确。厚度并不是最小的,②错误。质量最大的是岩石圈,③错误。不仅仅包括生物组成,还包括其他物质,④错误。占据着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⑤正确。①⑤正确,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3.C
14.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平均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全球平均17千米);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深度范围约为80—400km),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地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原因是横波不能传播。
13.根据图中地壳厚度等值线分布可知,地壳厚度北部大,南部小,A、B错。中部地区等值线最密集,说明厚度变化最大,C对。根据图中数值,可以看到,南部的地壳厚度最薄,D错。故答案为:C。
14.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最外面一层,和地幔之间有一个莫霍面,换句话说就是莫霍面以上是地壳。所以绘制的地壳厚度剖面图中,0千米为莫霍面,B对。地壳可以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洋地壳在海平面以下的洋底到莫霍面之间,A错。岩石圈包括莫霍面下面的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不属于地壳,C错;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部分,D错。故答案为:B。
【答案】15.A
16.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地幔、地核。(以莫霍面、古登堡面为界)地壳的特点: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岩浆的发源地在软流层。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地震的震源:地壳或岩石圈;地震一般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地带)。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水圈、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岩石圈的上部)、水圈(全部)和大气圈(底部),生物圈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水圈是连续且不规则的圈层。
15.根据所学知识点可知,湖泊是液态水,积雪是固态水,所以两者同属于水圈,①正确;草原和森林都属于植物,同属于生物圈,②正确;雪山属于岩石圈,湖泊属于水圈,③错误;湖泊属于水圈,白云属于大气圈,④错误。故①②正确,选择A。排除B、C、D选项。
1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球的外部圈层各个圈层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在地表附近,地球上的各圈层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甚至会相互重叠,如大气圈和生物圈会相互重叠,A错误,C正确;在地球高空,大气圈水圈会相互重叠,但是大气圈不会与岩石圈重叠,只能相互渗透,B错误;在地球内部,有部分圈层是平行分布,如地壳和地核,D错误。故答案为:C。
17.【答案】(1)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
(2)纵波;横波
(3)地幔;软流层
(4)C 波固、液、气三态物质都能通过,D 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中A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莫霍界面,B为地幔与地核(外核)的分界面—古登堡界面。
(2)图中地震波D速度较小,且只能在地壳和地幔中传播,故D为横波,C速度较大,可以在地壳、地幔和地核中传播,因此C为纵波。
(3)由图可知,图中A、B两界面之间是地幔,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的是上地幔的软流层。
(4)根据横波、纵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点,C纵波可以在液态、气态和固态中传播,而D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
【点评】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S、P两类地震波的区别
18.【答案】(1)大气;水
(2)地壳;地幔;莫霍面
(3)岩石;软流;古登堡面
(4)横波(S 波);横波不能通过液体,所以在通过含油层时波速会发生明显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外部圈层a在最外层,并且位于高空,是大气圈,b是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内部圈层从外向里是地壳、地幔、地核,因此c位于地下33km之间地表的部分,属于地壳,平均厚度为33km,d位于地下33km至2900km处,属于地幔,它们之间的界面是莫霍面。
(3)c和d顶部的地球圈层名称是地壳以及上地幔的顶部成为岩石圈,其位于软流层之上,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注意不是顶部,地幔以下的圈层界面是地幔与地核之间的分界面,属于古登堡面。
(4)根据地震波传播规律,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地震波是横波(S波) ,横波不能通过液体,而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物质,所以横波在通过含油层时波速会发生明显变化。
【点评】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速度较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就是依据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不同而划分的。
19.【答案】(1)自西向东(逆时针);大气厚度;太阳光照
(2)液态或融熔;磁场;传播速度
(3)生物;200
(4)加强地震逃生演练;准备地震急救包;学习逃生技能;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等。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点俯视为逆时针方向。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是有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2)横波只能通过固体,D所在的圈层与E所在圈层的分界面(299km)处,横波突然消失,因此D处物质呈液态或融熔状态,它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原因。读图可知A处横波与纵波速度明显增加,B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明显下降,因此地震波经过这两界面时传播速度产生了明显的变化。(3)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是生物圈,其核心部分分布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的范围内。(4)为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首先加强地震预报部门的预报工作、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然后加强人民群众的防震抗震意识和自救知识,最后加强震后救援工作等。
【点评】太阳系的八个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点俯视为逆时针方向。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的速度比纵波慢。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圈之上的地幔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是生物圈,其核心部分分布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的范围内。
20.【答案】(1)横;纵
(2)莫霍;地壳;地幔
(3)消失;突然减慢;古登堡;地核
(4)A
(5)D
(6)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读图,图中波速相对较大的是纵波,相对较小的是横波。
(2)D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为莫霍界面,该面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
(3)在2900千米处,横波消失,纵波下降,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为地核与地幔的分界线,该面以下为地核。
(4)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A正确;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B错误;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纵波,C错误;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可能引发海啸,对人类产生危害,D错误。
(5)波速相对较大的是纵波,相对较小的是横波,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地面,横波后到达地面,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的感受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故D正确。
(6)在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故B正确。
故答案为:(1)横;纵;
(2)莫霍;地壳;地幔;
(3)消失;突然减慢;古登堡;地核;
(4)A;(5)D;(6)B。
【点评】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较快;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地壳的特点: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岩石圈的范围: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即软流层以上部分。震源一定在岩石圈中。
21.【答案】(1)水圈、生物、大气圈
(2)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陆地
(3)莫霍面;33千米
(4)③;地幔;固态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2)科学家是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研究对地球内部进行划分。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3)据上题题干可知,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则④界面为地壳和地幔的界面,即莫霍面。大陆部分地壳的厚度为33千米。(4)据材料可知,“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为可达30000英尺,可判断应在地幔中,即③。因横波和纵波都能通过,说明为固态。
【点评】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的速度比纵波慢。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圈之上的地幔部分)。
1 / 1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步练习(B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池州期末) 2021年11月23日8时17分,老挝发生2.8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下图为地震区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老挝地震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2.本次老挝地震发生时,震区附近的人们会感到( )
A.剧烈的上下颠簸
B.先感觉到左右颠簸,再感觉到上下颠簸
C.剧烈的左右颠簸
D.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再感觉到左右颠簸
【答案】1.A
2.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地幔、地核。(以莫霍面、古登堡面为界)地壳的特点: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岩浆的发源地在软流层。地震的震源:地壳或岩石圈;地震一般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地带)。
1.由所学知识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其中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题意表明,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陆地且深度为8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之中,故A正确;地慢、地核、软流层,都位于地壳之下。故答案为:A。
2.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所以震区附近的人们会感到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再感觉到左右颠簸,D正确,ABC错。故答案为:D。
(2021高一上·齐齐哈尔期末)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下面小题。
3.如在图中增绘岩石圈,则还需绘制的内容为( )
A.地壳 B.软流层 C.上地幔 D.莫霍界面
4.当地震来临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3.B
4.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总的规律是大洋之下位置较高(一般在60km以下),大陆之下位置较深(深度在120km以下)。软流层顶底界面不十分确定,与岩石圈之间无明显界面,具有逐渐过渡的特点。
3.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组成,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地壳,因此在图中增绘岩石圈,则还需绘制的内容是软流层,B对。故答案为:B。
4.当地震来临时,选项中A、B、C都是最佳的逃生方式,A、B、C对;地震中往往很容易造成线路中断,停电,如果乘电梯会被困在电梯里,而且电梯结构不稳定,强震可能造成电梯上面的绳索断裂,整个电梯摔下去,会造成生命危险,D错。本题要求选择做法不正确的选项,故答案为:D。
(2021高一上·北海期末)北京时间2021年8月11日20叶29分,海地(18.35°N,73.45°W)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关于此次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次地震有多个震级 B.距离震中越近震感越强烈
C.此次地震只有1个烈度 D.对岩石圈没有任何影响
6.针对地震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是( )
①建立地震监测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震应急逃生演练
③震时高层住户应迅速坐电梯逃离至底层
④户外避震应选择在墙脚处蹲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5.B
6.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5.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A错误。震中是震源在地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距离震中越近、震感越强烈,B正确。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C错误。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因此地震对岩石圈影响很大,D错误。故答案为:B。
6.地震具有突发性、破坏性极大,因此需建立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震应急逃生演练,①②正确。地震发生时如果停电,电梯会将人关在里面;地震时的振动会令一部分开关接触不良,致使电梯故障;楼体的振动,变形,倒塌会使电梯发生变形。因此地震发生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生,③错误。在墙脚处蹲下,容易造成砸伤或墙壁倒塌将人压伤,④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一上·浙江月考) 2020年11月10日,我国研发制造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左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右图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出水瞬间照片。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小题。
7.地震波从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慢的界面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奋斗者”号坐底的海域环境,表述正确的是( )
A.高温高压 B.低温低压 C.黑暗高压 D.黑暗低压
【答案】7.B
8.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内部共分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地幔以上的部分。地壳以莫霍面分两部,上部为花岗岩层,富含硅铝,下部为玄武岩层,富含硅镁。地壳表层受水、大气、生物及温度变化的作用和影响,形成土壤层、风化壳和沉积岩石层。
地幔:从2900km到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为地幔。莫霍面深度不一,大陆处平均深度为30-40km,大洋则只有5-10km。以1000km为界分为上、下地幔,上部以橄榄岩为主要成分,下部以金属氧化物、硫化物为主。
地核:从地心至地表2900km的地方为地核。因地震波在该处的传播速度与在高压下铁中的传播速度相近,故推测可能是高压状态下铁、镍成分的物质。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深度为2900-5100km,地震波横波不能通过,推测为液体。内核从5100km到地心,地震横波又重新出现,推测为固体。
7.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地震波从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慢的界面是是古登堡面;由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位于地核之中,应为内核与外核的界面,不符合题意,A错误;图中②位于地核与地幔之间,应为古登堡界面,符合题意,B正确;③是莫霍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不符合题意,C错误;图中④位于地壳之中,在海洋上基本消失,应为硅铝层与硅镁层的界面,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答案为:B。
8.由所学知识可知,整体上是海水越深,太阳辐射的透过能力减弱,海水温度降低,光越弱越黑暗;海水越深,产生的压力越大;因此通常情况下载人潜水器在万米深潜过程中,感受到到海水黑暗高压,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上·安徽月考) 2021年9月16日凌晨4时33分,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北纬29.2度,东经105.34度)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当地居民收到了倒计时预警信息,民众及时提前进行疏散,减少了伤亡,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9.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泸州地区根据这一原理,进行倒计时预警疏散。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B.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10.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软流层
【答案】9.B
10.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一、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纵波、横波。
纵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横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二、地球内部共分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地幔以上的部分。地壳以莫霍面分两部,上部为花岗岩层,富含硅铝,下部为玄武岩层,富含硅镁。地壳表层受水、大气、生物及温度变化的作用和影响,形成土壤层、风化壳和沉积岩石层。
地幔:从2900km到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为地幔。莫霍面深度不一,大陆处平均深度为30-40km,大洋则只有5-10km。以1000km为界分为上、下地幔,上部以橄榄岩为主要成分,下部以金属氧化物、硫化物为主。
地核:从地心至地表2900km的地方为地核。因地震波在该处的传播速度与在高压下铁中的传播速度相近,故推测可能是高压状态下铁、镍成分的物质。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深度为2900-5100km,地震波横波不能通过,推测为液体。内核从5100km到地心,地震横波又重新出现,推测为固体。
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的能量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其中地震波有两种类型,横波和纵波。它们到达地表后表现的形式不同。如果纵波到达地面,地表就会上下颠簸。如果横波到达地表,地面就会水平晃动。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正好相差12秒。这就意味着,地震发生时,房屋先会随着地面上下颠簸,这时还不太容易导致倒塌,12秒之后,横波到达地面,房屋开始前后左右的摇晃,危险就大了。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故B正确;A、C、D错误。
10.根据材料可知,此次震源深度10千米,陆壳较厚,平均厚度为33千米,因此震源位于地壳中,A正确;B、C、D错误。
(2021高一上·天津期中)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所示A、B、C分别为(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12.下列对A圈层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①是有机圈层②是厚度最小的圈层③是质量最大的圈层④是由生物组成的圈层⑤它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上部
A.①⑤ B.③④ C.④⑤ D.①②
【答案】11.D
12.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平均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全球平均17千米);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深度范围约为80—400km),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地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原因是横波不能传播。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水圈、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岩石圈的上部)、水圈(全部)和大气圈(底部),生物圈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水圈是连续且不规则的圈层。
11.图中所示A位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所以A是生物圈、B是水圈、C是岩石圈。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12.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层,①正确。厚度并不是最小的,②错误。质量最大的是岩石圈,③错误。不仅仅包括生物组成,还包括其他物质,④错误。占据着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⑤正确。①⑤正确,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一上·天津期中)下图是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示区域地壳的厚度分布特点是( )
A.北部小,南部大 B.中间大,四周小
C.中部地区变化大 D.东部地区最薄
14.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 B.莫霍面 C.岩石圈底部 D.软流层中部
【答案】13.C
14.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平均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全球平均17千米);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深度范围约为80—400km),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地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原因是横波不能传播。
13.根据图中地壳厚度等值线分布可知,地壳厚度北部大,南部小,A、B错。中部地区等值线最密集,说明厚度变化最大,C对。根据图中数值,可以看到,南部的地壳厚度最薄,D错。故答案为:C。
14.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最外面一层,和地幔之间有一个莫霍面,换句话说就是莫霍面以上是地壳。所以绘制的地壳厚度剖面图中,0千米为莫霍面,B对。地壳可以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洋地壳在海平面以下的洋底到莫霍面之间,A错。岩石圈包括莫霍面下面的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不属于地壳,C错;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部分,D错。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上·银川期中)下图为某地自然地理环境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地理事物与地球圈层对应正确的是( )
①湖泊与积雪——水圈②草原与森林——生物圈
③雪山与湖泊——岩石圈④湖泊与白云——大气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关于地球圈层结构中各圈层之间关系表述最合理的是( )
A.在地表附近,各圈层相互平行,互不干扰
B.在地球高空,各圈层相互重叠,相互渗透
C.在地表附近,各圈层相互重叠,相互渗透
D.在地球内部,各圈层相互重叠,相互渗透
【答案】15.A
16.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地幔、地核。(以莫霍面、古登堡面为界)地壳的特点: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岩浆的发源地在软流层。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地震的震源:地壳或岩石圈;地震一般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地带)。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水圈、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岩石圈的上部)、水圈(全部)和大气圈(底部),生物圈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水圈是连续且不规则的圈层。
15.根据所学知识点可知,湖泊是液态水,积雪是固态水,所以两者同属于水圈,①正确;草原和森林都属于植物,同属于生物圈,②正确;雪山属于岩石圈,湖泊属于水圈,③错误;湖泊属于水圈,白云属于大气圈,④错误。故①②正确,选择A。排除B、C、D选项。
1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球的外部圈层各个圈层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在地表附近,地球上的各圈层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甚至会相互重叠,如大气圈和生物圈会相互重叠,A错误,C正确;在地球高空,大气圈水圈会相互重叠,但是大气圈不会与岩石圈重叠,只能相互渗透,B错误;在地球内部,有部分圈层是平行分布,如地壳和地核,D错误。故答案为:C。
二、综合题
17.(2020高一上·榆树期中)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两个不连续界面的名称:B ,A 。
(2)图中地震波类型名称:C ,D 。
(3)A、B 两个界面之间是地球内部分层的 ,被认为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的是 。
(4)地震波 C、D 所通过的物质的不同点是 。
【答案】(1)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
(2)纵波;横波
(3)地幔;软流层
(4)C 波固、液、气三态物质都能通过,D 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中A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莫霍界面,B为地幔与地核(外核)的分界面—古登堡界面。
(2)图中地震波D速度较小,且只能在地壳和地幔中传播,故D为横波,C速度较大,可以在地壳、地幔和地核中传播,因此C为纵波。
(3)由图可知,图中A、B两界面之间是地幔,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的是上地幔的软流层。
(4)根据横波、纵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点,C纵波可以在液态、气态和固态中传播,而D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
【点评】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S、P两类地震波的区别
18.(2020高一上·怀仁期中)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外部圈层a是 圈,b是 圈。
(2)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内部圈层c、d的名称分别是 、 ,它们之间的界面是 。
(3)c和d顶部的地球圈层名称是 圈,其位于 层之上,d以下的圈层界面名称是 。
(4)近年来,我国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渤海湾等海域陆续发现总储量逾数10亿吨的大油田。根据地震波传播规律,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地震波是 ,请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
【答案】(1)大气;水
(2)地壳;地幔;莫霍面
(3)岩石;软流;古登堡面
(4)横波(S 波);横波不能通过液体,所以在通过含油层时波速会发生明显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外部圈层a在最外层,并且位于高空,是大气圈,b是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内部圈层从外向里是地壳、地幔、地核,因此c位于地下33km之间地表的部分,属于地壳,平均厚度为33km,d位于地下33km至2900km处,属于地幔,它们之间的界面是莫霍面。
(3)c和d顶部的地球圈层名称是地壳以及上地幔的顶部成为岩石圈,其位于软流层之上,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注意不是顶部,地幔以下的圈层界面是地幔与地核之间的分界面,属于古登堡面。
(4)根据地震波传播规律,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地震波是横波(S波) ,横波不能通过液体,而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物质,所以横波在通过含油层时波速会发生明显变化。
【点评】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速度较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就是依据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不同而划分的。
19.(2020高一上·温州期中)读太阳系行星分布示意图和地震波与地球圈层关系图,回答问题。
(1)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 。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是有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 和大气成分,适宜的 和温度范围。
(2)地球内部圈层中,D所在的圈层物质呈 状态,它的“流动”可能是地球 产生的原因。A、B面成为地球内部圈层分界线的依据是因为地震波经过这两界面时 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3)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是 圈,其核心部分分布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 米的范围内。
(4)地震常给人类带来生命与财产的损失,为减轻灾害你有哪些应对地震灾害的合理建议 。(至少2条)
【答案】(1)自西向东(逆时针);大气厚度;太阳光照
(2)液态或融熔;磁场;传播速度
(3)生物;200
(4)加强地震逃生演练;准备地震急救包;学习逃生技能;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等。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点俯视为逆时针方向。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是有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2)横波只能通过固体,D所在的圈层与E所在圈层的分界面(299km)处,横波突然消失,因此D处物质呈液态或融熔状态,它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原因。读图可知A处横波与纵波速度明显增加,B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明显下降,因此地震波经过这两界面时传播速度产生了明显的变化。(3)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是生物圈,其核心部分分布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的范围内。(4)为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首先加强地震预报部门的预报工作、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然后加强人民群众的防震抗震意识和自救知识,最后加强震后救援工作等。
【点评】太阳系的八个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点俯视为逆时针方向。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的速度比纵波慢。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圈之上的地幔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是生物圈,其核心部分分布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的范围内。
20.(2020高一上·东莞月考)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下左图)及“火山喷发图”(下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 界面,该面以上C代表 ,该面以下E代表 。
(3)图中F处,A波完全 ,B波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F面表示 界面,G+H为 。
(4)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5)地震发生时,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的感受是( )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6)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于( )
A.地壳上部 B.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C.下地幔 D.地核
【答案】(1)横;纵
(2)莫霍;地壳;地幔
(3)消失;突然减慢;古登堡;地核
(4)A
(5)D
(6)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读图,图中波速相对较大的是纵波,相对较小的是横波。
(2)D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为莫霍界面,该面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
(3)在2900千米处,横波消失,纵波下降,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为地核与地幔的分界线,该面以下为地核。
(4)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A正确;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B错误;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纵波,C错误;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可能引发海啸,对人类产生危害,D错误。
(5)波速相对较大的是纵波,相对较小的是横波,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地面,横波后到达地面,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的感受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故D正确。
(6)在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故B正确。
故答案为:(1)横;纵;
(2)莫霍;地壳;地幔;
(3)消失;突然减慢;古登堡;地核;
(4)A;(5)D;(6)B。
【点评】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较快;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地壳的特点: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岩石圈的范围: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即软流层以上部分。震源一定在岩石圈中。
21.(2020高一上·鱼台月考)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最大的深水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在大连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开工建造,这是世界在建的最大深水钻井船,其钻井深度可达30000英尺(1米=3.2808英尺),建成后可以在任何需要深水钻井船的工况下使用。
材料二 岩石圈部分构造图。
(1)图中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自然环境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其划分的重要依据是 。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较, 地壳较厚。
(3)写出④界面的名称及其地下平均深度(指大陆部分)。
(4)写出“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时的图示序号圈层名称及其状态。
【答案】(1)水圈、生物、大气圈
(2)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陆地
(3)莫霍面;33千米
(4)③;地幔;固态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2)科学家是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研究对地球内部进行划分。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3)据上题题干可知,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则④界面为地壳和地幔的界面,即莫霍面。大陆部分地壳的厚度为33千米。(4)据材料可知,“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为可达30000英尺,可判断应在地幔中,即③。因横波和纵波都能通过,说明为固态。
【点评】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的速度比纵波慢。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圈之上的地幔部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