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1.4 地球的演化 同步练习(B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葫芦岛期末)下图为地质时期某阶段气候变化简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是( )
A.气温上升,降水增多 B.气温上升,降水减少
C.气温下降,降水增多 D.气温下降,降水减少
2.中生代末期,陆地上大规模灭绝的生物是( )
A.原始鱼类 B.被子植物 C.爬行动物 D.哺乳动物
【答案】1.C
2.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1)新生代开始时,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比现代大,古欧亚大陆比现代小;古中国和古印度为古地中海所隔,古土耳其和古波斯为古地中海中的岛屿,这些陆块尚未与古欧亚大陆连接;红海尚未形成,古阿拉伯半岛是古非洲的一角;古南美洲和古北美洲相距遥远,而古北美洲与古欧亚大陆接近,有时相连。
(2)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时出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繁盛为特征,故也称菊石时代。淡水无脊椎动物,随着陆地的不断扩大,河湖遍布的有利条件,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等大量发展,这些门类对陆相地层的划分、对比非常重要。
1.读图可知,自中生代末期到新生代早期,全球平均降水上升,全球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故气温下降,降水增多,由此判断,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2.在中生代末期,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恐龙属于爬行动物,因此中生代末期陆地上大规模灭绝的生物是爬行动物,C符合题意;原始鱼类是在古生代末期灭绝,排除A;被子植物繁盛于新生代,哺乳动物出现于中生代,繁盛于新生代,均不是中生代末期大规模灭绝的生物,排除B、D。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上·大连期末)古生物化石对研究古气候、古环境有着重要意义。下图为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中华龙鸟化石”,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岩层中,该岩层还含有多种动植物化石。“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1.2-1.4亿年间,开始人们以为它是一种原始鸟类,定名为"中华龙鸟",后经科学家证实为一种小型食肉恐龙。下图为“中华龙鸟”化石图片,表为地质年代表(部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宙 代 纪 距今大约年代
显生宙 新生代 第四纪 258万年——今天
新近纪 2303——258万年
古近纪 6600——2303万年
中生代 白垩纪 1.45——0.66亿年
侏罗纪 2.01——1.45亿年
三叠纪 2.52——2.01亿年
晚古生代 二叠纪 2.99——2.52亿年
石炭纪 3.59——2.99亿年
泥盆纪 4.19——3.59亿年
早古生代 志留纪 4.44——4.19亿年
奥陶纪 4.85——4.44亿年
寒武纪 5.41——4.85亿年
3.辽宁省西部所发现的“中华龙鸟”化石所处的地质年代主要在( )
A.新生代 B.中生代 C.晚古生代 D.早古生代
4.依据上述材料推断,“中华龙鸟”最可能的生存环境是( )
A.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 B.火山频发的海洋深处
C.风沙肆虐的沉积盆地 D.冰川广布的高寒荒漠
【答案】3.B
4.A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中生代是 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3.由材料可知,“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1.2-1.4亿年间,为一种小型食肉恐龙,对照地质年代表可以看出“中华龙鸟”化石所处的地质年代主要在中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4.由材料“该岩层还含有多种动植物化石”可知,中华龙鸟生存的地方有丰富的动植物,而动植物多分布在温暖湿润、有充足水源、不易遭受灾害的地方,且该处是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岩层,A正确。火山频发的海洋深处、风沙肆虐的沉积盆地、冰川广布的高寒荒漠均不利于动植物生长繁殖,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一上·遵义期末)下图为地球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新生代( )
A.第四纪冰川覆盖面积比现在大 B.全球气候整体比较干旱
C.寒冷期偏长,温暖期偏短 D.全球气温一直在升高
6.在地球演化历史过程中,裸子植物开始出现的时代是( )
A.古生代早期 B.古生代晚期 C.中生代早期 D.中生代晚期
【答案】5.A
6.B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裸子植物(化石),就是指裸子植物的化石。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显花植物)的区别在于前者胚珠外面无包被物,是种子植物中较原始的类群,一般认为由前裸子植物演化而来。现代约有60属近700种,但它们在中生代,从数量到分布都达到发育的顶峰。追溯其起始时期和起源,可知在晚古生代它们就已在植物群中占有一定地位。
5.从图中可以看出,第四纪气温总体比现在要低一些,所以冰川覆盖面积比现在大,A正确;图示显示,新生代总体比现在更湿润,B错误;新生代大部分时间比现在更温暖,温暖期偏长,C错误;全球气温呈波动变化,由古近纪到第四纪气温波动下降,现在又呈波动上升趋势,D错误。故答案为:A。
6.据所学知识可知,裸子植物开始出现于古生代晚期,中生代达到繁盛A、C、D错误,B正确。故答案为:B。
(2022高一上·昆明期末)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动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种类越多)。完成下面小题。
7.爬行类动物物种最繁盛的地质年代是( )
A.元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8.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
【答案】7.C
8.B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中生代是 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7.由题干可知,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种类越多,根据图中信息显示,爬行类动物在中生代横向宽度最大,说明爬行类动物物种最繁盛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C正确。故答案为:C。
8.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应该是: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A错误。三叶虫→鱼类→恐龙,B正确。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C错误。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D错误。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上·白山期末) 2021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发文称,该团队通过建立磁性地层年代序列,确定了云南思茅盆地的钾盐形成于1.12亿年~6300万年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地发现的钾盐主要形成于( )
A.寒武纪 B.石炭纪 C.二叠纪 D.白垩纪
10.该时期出现的事件是( )
A.冰川范围缩小 B.草原面积扩大
C.恐龙灭绝 D.三叶虫出现
【答案】9.D
10.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中生代是 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时出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繁盛为特征,故也称菊石时代。淡水无脊椎动物,随着陆地的不断扩大,河湖遍布的有利条件,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等大量发展,这些门类对陆相地层的划分、对比非常重要。
9.阅读材料可知,钾盐形成与1.12亿年~6300万年前,寒武纪时代时间范围:5.7亿年~5.1亿年前,石炭纪时间范围是:3.55亿年~2.9亿年前,二叠纪时间范围是:2.9亿年~2.5亿年前,白垩纪时间范围是1.35亿年~6500万年前,故ABC不符合时间段,符合的是答案D。
10.根据题1,结合知识,白垩纪是中生代晚期,全球气候由温暖湿润变得寒冷干燥,冰川范围扩大,植被减少,恐龙难以生存,出现大灭绝,故AB错误,C正确。三叶中最早出现在古生代,而不是中生代,故D错。答案选择C。
(2021高一上·砚山期末) 2019年7月,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矿工在当地矿区发现了完整的海王龙化石,这种海洋爬行动物生活在7000万年前,它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新生代 C.中生代 D.元古代
12.关于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裸子植物繁荣,被子植物开始出现
B.是重要的成煤期
C.是重要的成铁期
D.哺乳动物开始出现
【答案】11.C
12.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中生代的主要特点:陆地面积空前扩大;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繁生;出现了始祖鸟;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植物是主要代表植物。中生代末期:恐龙突然销声匿迹,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11.材料中海王龙生活在7 000万年前,属于中生代(距今2.52亿年~6 600万年),与恐龙属于同一时代,恐龙在中生代盛行,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2.结合上题可知,海生龙存在于中生代,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并在中生代晚期出现了被子植物,A不符合题意。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B不符合题意。铁形成于太古宙,C符合题意。中生代哺乳动物开始出现,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上·浙江期中)2020年10月,英国古生物学家在蒙古的戈壁沙漠中发现一组保存完好的新品种恐龙化石。它是杂食性动物,生活在6800万年前,身长可达两米,长有羽毛。下图为其复原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该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是( )
A.中生代 B.远古宙 C.古生代 D.新生代
14.关于“恐龙时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裸子植物繁盛 B.被子植物繁盛
C.进入蕨类时代 D.无脊椎动物全部灭绝
【答案】13.A
14.A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动物界发展阶段:古生代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为哺乳动物时代和人类时代。
植物发展阶段:古生代为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早期,中生代为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早期,新生代为被子植物时代。
13.A、中生代结束于6600万年前,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的时代。题中所描述的恐龙生活在6800万年前, 该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A正确;
B、元古宙是重要成矿期,还没有生物,B错误;
C、古生代主要是鱼形动物和蕨类植物时代,C错误;
D、新生代被子植物繁盛 ,哺乳动物出现,人类出现 ,D错误。
故答案为:A。
14.A、”恐龙时代“是中生代,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和裸子植物时代,A正确;
B、 被子植物繁盛在新生代,B错误;
C、进入蕨类时代是古生代石炭纪,C错误;
D、无脊椎动物全部灭绝在中生代后期,D错误;
故答案为:A
15.(2021高一上·辽宁期中)中生代(距今2.52亿年到6600万年)演变历程正确的是( )
a.三叠纪晚期联合古陆形成 b.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了大繁盛,爬行动物的时代 c.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演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极度繁盛 d.中生代末期发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
A.a、b、c B.b、c、d C.a、c、d D.a、b、d
【答案】B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古生代后期联合古陆形成,不是在中生代,a错误;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繁盛的时期是侏罗纪和白垩纪,b正确;中生代是裸子植物极度繁盛时期,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演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c正确;中生代末期出现物种大灭绝事件,包括恐龙等绝大多数生物灭绝,d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排除ACD。故答案为:B。
【点评】新生代:第四纪(人类时代、现代动物、现代植物);第三纪(被子植物和兽类时代);中生代:白垩纪(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时代);古生代(蕨类和两栖类时代;裸蕨植物,鱼类时代;真核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元古:震旦纪(真核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细菌藻类时代);太古:地球形成和化学进化期;太阳系行星系形成期。
二、综合题
16.(2021高一下·大理开学考)下图为地质时期(局部)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恐龙繁盛时期全球气候特点:
(2)在图示甲时期的地质年代是 ,这个时期大陆冰川覆盖面积 (大、小)。
(3)中生代的地球演化过程:裸子植物繁荣, 植物出现,是重要的 矿成矿期,中生代早期,所有大陆联合在一起,后来构造运动导致 的解体。
【答案】(1)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少
(2)古生代;大
(3)被子;煤;泛大陆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1)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恐龙繁盛时期是中生代,图示中生代全球气温较高,全球降水较少,即全球温暖干旱明显。
(2)图示甲时期,是古生代晚期,此时期被子植物并没有繁生;图示该时段温度较低,降水较多,可能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
(3)考查中生代地球的演化特点:距今2.5亿年-6500万年前的时代,地质学上分为3个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称为中生代,是地球上爬虫类统治地球最鼎盛的时代;被子植物是在大约1.3亿-1.35亿年前的早白垩纪起源的。同时该时期是地球上煤炭的主要形成时期,中生代早期,所有大陆联合在一起,后来构造运动导致泛大陆的解体。
【点评】古生代(Paleozoic,符号PZ)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时代,开始于同位素年龄542±0.3百万年(Ma),结束于251±0.4Ma。古生代属于显生宙,上一个代是新元古代,下一个代是中生代。古生代包括了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又合称晚古生代。 动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三叶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最繁盛。在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相继出现低等鱼类、古两栖类和古爬行类动物。鱼类在泥盆纪达于全盛。石炭纪和二叠纪昆虫和两栖类繁盛。古植物以海生藻类为主。
17.(2020高一上·吉林期中)读下面的地质年代表,按要求完成并回答问题。
将生物发展阶段填入表中:
动物界:① ② ③ ⑤ ⑥ ⑦
植物界:① ② ③ ④
【答案】爬行动物时代;鱼类时代;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人类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两栖动物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海生藻类时代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读地质年代表可知,动物界:①出现在中生代,为爬行动物时代;②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③在早古生代,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⑤在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⑥在新生代古近纪,为哺乳动物时代;⑦在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在植物界:①在古生代的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②在新生代,为被子植物时代;③在中生代,为裸子植物时代;④在元古宙,为海生藻类时代。
【点评】新生代:第四纪(人类时代、现代动物、现代植物);第三纪(被子植物和兽类时代);中生代:白垩纪(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时代);古生代(蕨类和两栖类时代;裸蕨植物,鱼类时代;真核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元古:震旦纪(真核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细菌藻类时代);太古:地球形成和化学进化期;太阳系行星系形成期。
18.(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地理模式图(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若用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为 的运行轨道,曲线④为 的运行轨道(填行星名称)。按运动特征,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公转运动具有 、 、 特征。
(2)若用模式图表示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的煤炭资源,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 代、 代。
(3)若用模式图表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 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 。
【答案】(1)土星;地球;同向性;共面性;近圆形
(2)古生;中生
(3)日冕;黑子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化石与地层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若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则②为木星轨道,③为火星轨道,那么曲线①为土星的运行轨道,曲线④为地球的运行轨道。根据所学可知,按运动特征,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公转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特征。
(2)古生代和中生代为重要的成煤期,所以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若含有大量的煤炭资源,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古生代和中生代。
(3)根据所学可知太阳大气层的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若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即色球层以外,为日冕层,曲线③④之间,即色球层以内,为光球层,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黑子。
【点评】中生代是 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19.(2020高一上·湘鄂冀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8年1月15日,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了沈阳师范大学胡东宇教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的研究团队的一项科研成果。他们发现了一个和鸟类亲缘关系很近的恐龙新属种——巨嵴彩虹龙。下图为巨嵴彩虹龙复原图。
(1)恐龙生活在 代,这一时期被称为“ 时代”。
(2)在白垩纪,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恐龙也从地球上消失,成为 的标志。
(3)恐龙是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动物,在6600万年前,恐龙突然灭绝。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猜想,代表性的有“陨星撞击说”、“火山爆发说”、“气候变化说”等。请从以上几个猜想中任选一个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
【答案】(1)中生;爬行动物
(2)中生代结束
(3)陨星撞击说:陨星是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小行星,如果陨星体积、质量较大,与地球撞击会在地球表面形成巨大的撞击力,产生强烈震动,引发森林大火,烟尘遮蔽阳光,植被难以生长,破坏恐龙的生存环境。
火山爆发说:大规模、大范围的火山爆发,大量火山熔岩喷出地表,大量火山灰进入大气,破坏了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灭亡。
气候变化说:地球气候发生变化,由温暖湿润的气候逐渐转变为寒冷干燥的气候,导致恐龙灭绝。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时代。
(2)根据所学知识,恐龙在中生代末期的白垩纪灭绝,此时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
(3)根据所学知识可推知,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使恐龙食物匮乏,最终灭亡。因此,不论哪个猜想都离不开恐龙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言之有理即可。陨星撞击主要从小行星撞击地球产生的烟尘遮蔽阳光,导致植被大量死亡从而破坏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的灭绝;火山爆发说与之类似,火山烟灰云进入大气,遮蔽阳光,改变和破坏了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灭绝;气候变化说,也是从气候出现异常改变,导致恐龙的生存环境被破坏,从而导致恐龙灭亡。
【点评】中生代是 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2020高一上·丽水月考)读“化石与地质年代表的内容逻辑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20.下列选项内容为图中数字内容的选项。在下列横线上填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内容,使其内容间的逻辑关系成立。
选项内容:生物;地理环境;地层;地球演化的阶段性① ② ③ ④
21.在地质年代表的“时间”单位中,时间最长的是_ ▲_。写出从地球诞生到现在,在地质年代表中该时间单位的名称。
22.简述①内容与化石之间的逻辑关系。
23.说明化石与③内容之间的关系。
【答案】20.地理环境;生物;地层;地球演化的阶段性
21.宙;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
22.①为地理环境,生物的生长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即地理环境的特征与化石特征之间具有一致性的特点。
23.③内容为地层,地层与化石间的关系:化石是地层的一部分;同一地层内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进化的,根据生物进化的这一特点,可以推测地层的先后时间顺序。
【知识点】化石与地层;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1)属于基础性问题,基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可判断,①为地理环境,②为生物,③为地层,④为地球演化的阶段性。
(2)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球演化“时间”的整体掌握情况,也是对地球历史的整体把握。地质年代表的“时间”单位中,时间最长的是宙,从地球诞生到现在,地球演化经历了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
(3)说明地理环境与化石之间的逻辑关系,逻辑思维链为地理环境特点影响生物特点,生物特点决定化石特点,即地理环境的特征与化石特征之间具有一致性。
(4)说明地层与化石之间的关系。首先,化石是地层的一部分;其次,生物的演化是有规律的,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演化;第三,根据化石(生物)的特点就可以推测地层的先后时间顺序;第四,由于地层的层理结构一般都是先沉积的层在下(老),后沉积的层在上(新),这样就为进一步确定地球的历史演变奠定了基础。
【点评】地球演化历程
宙 代 纪 主要地理事件及主要特征 矿产 生物发展阶段
动物 植物
显
生
宙 新生代 第四纪 造山运动(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第四纪进入大冰期 人类时代
哺乳类时代 被子植物时代
新近纪
古近纪
中生代 白垩纪 环太平洋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 金属矿产、造煤时期 爬行动物时代(恐龙) 裸子植物时代
侏罗纪
三叠纪
古生代 二叠纪 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基本形成,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 古生代后期造煤时期 两栖动物时代
鱼形动物时代
无脊椎动物时代(三叶虫、珊瑚) 蕨类植物时代
藻类时代
石炭纪
泥盆纪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元古宙 前
寒
武
纪 地壳运动剧烈,晚期出现大片陆地 (晚期无脊椎动物和藻类)
有生命迹象
太古宙 海洋为主,没有宽广陆地
火山活动频繁 铁矿
冥古宙 地球形成初期
20.本题以化石与地质年代表的内容逻辑示意图为情境,多角度、多层次设问化石(生物)与地质年代表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感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感知地质年代表的建构方法,体会科学家编制地质年代表的过程与方法。
21.【分析】(1)属于基础性问题,基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可判断,①为地理环境,②为生物,③为地层,④为地球演化的阶段性。
22.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球演化“时间”的整体掌握情况,也是对地球历史的整体把握。地质年代表的“时间”单位中,时间最长的是宙,从地球诞生到现在,地球演化经历了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
23.说明地理环境与化石之间的逻辑关系,逻辑思维链为地理环境特点影响生物特点,生物特点决定化石特点,即地理环境的特征与化石特征之间具有一致性。
1 / 1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1.4 地球的演化 同步练习(B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葫芦岛期末)下图为地质时期某阶段气候变化简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是( )
A.气温上升,降水增多 B.气温上升,降水减少
C.气温下降,降水增多 D.气温下降,降水减少
2.中生代末期,陆地上大规模灭绝的生物是( )
A.原始鱼类 B.被子植物 C.爬行动物 D.哺乳动物
(2021高一上·大连期末)古生物化石对研究古气候、古环境有着重要意义。下图为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中华龙鸟化石”,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岩层中,该岩层还含有多种动植物化石。“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1.2-1.4亿年间,开始人们以为它是一种原始鸟类,定名为"中华龙鸟",后经科学家证实为一种小型食肉恐龙。下图为“中华龙鸟”化石图片,表为地质年代表(部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宙 代 纪 距今大约年代
显生宙 新生代 第四纪 258万年——今天
新近纪 2303——258万年
古近纪 6600——2303万年
中生代 白垩纪 1.45——0.66亿年
侏罗纪 2.01——1.45亿年
三叠纪 2.52——2.01亿年
晚古生代 二叠纪 2.99——2.52亿年
石炭纪 3.59——2.99亿年
泥盆纪 4.19——3.59亿年
早古生代 志留纪 4.44——4.19亿年
奥陶纪 4.85——4.44亿年
寒武纪 5.41——4.85亿年
3.辽宁省西部所发现的“中华龙鸟”化石所处的地质年代主要在( )
A.新生代 B.中生代 C.晚古生代 D.早古生代
4.依据上述材料推断,“中华龙鸟”最可能的生存环境是( )
A.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 B.火山频发的海洋深处
C.风沙肆虐的沉积盆地 D.冰川广布的高寒荒漠
(2021高一上·遵义期末)下图为地球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新生代( )
A.第四纪冰川覆盖面积比现在大 B.全球气候整体比较干旱
C.寒冷期偏长,温暖期偏短 D.全球气温一直在升高
6.在地球演化历史过程中,裸子植物开始出现的时代是( )
A.古生代早期 B.古生代晚期 C.中生代早期 D.中生代晚期
(2022高一上·昆明期末)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动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种类越多)。完成下面小题。
7.爬行类动物物种最繁盛的地质年代是( )
A.元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8.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
(2021高一上·白山期末) 2021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发文称,该团队通过建立磁性地层年代序列,确定了云南思茅盆地的钾盐形成于1.12亿年~6300万年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地发现的钾盐主要形成于( )
A.寒武纪 B.石炭纪 C.二叠纪 D.白垩纪
10.该时期出现的事件是( )
A.冰川范围缩小 B.草原面积扩大
C.恐龙灭绝 D.三叶虫出现
(2021高一上·砚山期末) 2019年7月,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矿工在当地矿区发现了完整的海王龙化石,这种海洋爬行动物生活在7000万年前,它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新生代 C.中生代 D.元古代
12.关于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裸子植物繁荣,被子植物开始出现
B.是重要的成煤期
C.是重要的成铁期
D.哺乳动物开始出现
(2021高一上·浙江期中)2020年10月,英国古生物学家在蒙古的戈壁沙漠中发现一组保存完好的新品种恐龙化石。它是杂食性动物,生活在6800万年前,身长可达两米,长有羽毛。下图为其复原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该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是( )
A.中生代 B.远古宙 C.古生代 D.新生代
14.关于“恐龙时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裸子植物繁盛 B.被子植物繁盛
C.进入蕨类时代 D.无脊椎动物全部灭绝
15.(2021高一上·辽宁期中)中生代(距今2.52亿年到6600万年)演变历程正确的是( )
a.三叠纪晚期联合古陆形成 b.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了大繁盛,爬行动物的时代 c.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演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极度繁盛 d.中生代末期发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
A.a、b、c B.b、c、d C.a、c、d D.a、b、d
二、综合题
16.(2021高一下·大理开学考)下图为地质时期(局部)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恐龙繁盛时期全球气候特点:
(2)在图示甲时期的地质年代是 ,这个时期大陆冰川覆盖面积 (大、小)。
(3)中生代的地球演化过程:裸子植物繁荣, 植物出现,是重要的 矿成矿期,中生代早期,所有大陆联合在一起,后来构造运动导致 的解体。
17.(2020高一上·吉林期中)读下面的地质年代表,按要求完成并回答问题。
将生物发展阶段填入表中:
动物界:① ② ③ ⑤ ⑥ ⑦
植物界:① ② ③ ④
18.(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地理模式图(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若用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为 的运行轨道,曲线④为 的运行轨道(填行星名称)。按运动特征,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公转运动具有 、 、 特征。
(2)若用模式图表示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的煤炭资源,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 代、 代。
(3)若用模式图表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 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 。
19.(2020高一上·湘鄂冀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8年1月15日,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了沈阳师范大学胡东宇教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的研究团队的一项科研成果。他们发现了一个和鸟类亲缘关系很近的恐龙新属种——巨嵴彩虹龙。下图为巨嵴彩虹龙复原图。
(1)恐龙生活在 代,这一时期被称为“ 时代”。
(2)在白垩纪,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恐龙也从地球上消失,成为 的标志。
(3)恐龙是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动物,在6600万年前,恐龙突然灭绝。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猜想,代表性的有“陨星撞击说”、“火山爆发说”、“气候变化说”等。请从以上几个猜想中任选一个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
(2020高一上·丽水月考)读“化石与地质年代表的内容逻辑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20.下列选项内容为图中数字内容的选项。在下列横线上填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内容,使其内容间的逻辑关系成立。
选项内容:生物;地理环境;地层;地球演化的阶段性① ② ③ ④
21.在地质年代表的“时间”单位中,时间最长的是_ ▲_。写出从地球诞生到现在,在地质年代表中该时间单位的名称。
22.简述①内容与化石之间的逻辑关系。
23.说明化石与③内容之间的关系。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1)新生代开始时,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比现代大,古欧亚大陆比现代小;古中国和古印度为古地中海所隔,古土耳其和古波斯为古地中海中的岛屿,这些陆块尚未与古欧亚大陆连接;红海尚未形成,古阿拉伯半岛是古非洲的一角;古南美洲和古北美洲相距遥远,而古北美洲与古欧亚大陆接近,有时相连。
(2)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时出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繁盛为特征,故也称菊石时代。淡水无脊椎动物,随着陆地的不断扩大,河湖遍布的有利条件,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等大量发展,这些门类对陆相地层的划分、对比非常重要。
1.读图可知,自中生代末期到新生代早期,全球平均降水上升,全球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故气温下降,降水增多,由此判断,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2.在中生代末期,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恐龙属于爬行动物,因此中生代末期陆地上大规模灭绝的生物是爬行动物,C符合题意;原始鱼类是在古生代末期灭绝,排除A;被子植物繁盛于新生代,哺乳动物出现于中生代,繁盛于新生代,均不是中生代末期大规模灭绝的生物,排除B、D。故答案为:C。
【答案】3.B
4.A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中生代是 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3.由材料可知,“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1.2-1.4亿年间,为一种小型食肉恐龙,对照地质年代表可以看出“中华龙鸟”化石所处的地质年代主要在中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4.由材料“该岩层还含有多种动植物化石”可知,中华龙鸟生存的地方有丰富的动植物,而动植物多分布在温暖湿润、有充足水源、不易遭受灾害的地方,且该处是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岩层,A正确。火山频发的海洋深处、风沙肆虐的沉积盆地、冰川广布的高寒荒漠均不利于动植物生长繁殖,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5.A
6.B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裸子植物(化石),就是指裸子植物的化石。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显花植物)的区别在于前者胚珠外面无包被物,是种子植物中较原始的类群,一般认为由前裸子植物演化而来。现代约有60属近700种,但它们在中生代,从数量到分布都达到发育的顶峰。追溯其起始时期和起源,可知在晚古生代它们就已在植物群中占有一定地位。
5.从图中可以看出,第四纪气温总体比现在要低一些,所以冰川覆盖面积比现在大,A正确;图示显示,新生代总体比现在更湿润,B错误;新生代大部分时间比现在更温暖,温暖期偏长,C错误;全球气温呈波动变化,由古近纪到第四纪气温波动下降,现在又呈波动上升趋势,D错误。故答案为:A。
6.据所学知识可知,裸子植物开始出现于古生代晚期,中生代达到繁盛A、C、D错误,B正确。故答案为:B。
【答案】7.C
8.B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中生代是 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7.由题干可知,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种类越多,根据图中信息显示,爬行类动物在中生代横向宽度最大,说明爬行类动物物种最繁盛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C正确。故答案为:C。
8.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应该是: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A错误。三叶虫→鱼类→恐龙,B正确。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C错误。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9.D
10.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中生代是 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时出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繁盛为特征,故也称菊石时代。淡水无脊椎动物,随着陆地的不断扩大,河湖遍布的有利条件,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等大量发展,这些门类对陆相地层的划分、对比非常重要。
9.阅读材料可知,钾盐形成与1.12亿年~6300万年前,寒武纪时代时间范围:5.7亿年~5.1亿年前,石炭纪时间范围是:3.55亿年~2.9亿年前,二叠纪时间范围是:2.9亿年~2.5亿年前,白垩纪时间范围是1.35亿年~6500万年前,故ABC不符合时间段,符合的是答案D。
10.根据题1,结合知识,白垩纪是中生代晚期,全球气候由温暖湿润变得寒冷干燥,冰川范围扩大,植被减少,恐龙难以生存,出现大灭绝,故AB错误,C正确。三叶中最早出现在古生代,而不是中生代,故D错。答案选择C。
【答案】11.C
12.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中生代的主要特点:陆地面积空前扩大;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繁生;出现了始祖鸟;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植物是主要代表植物。中生代末期:恐龙突然销声匿迹,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11.材料中海王龙生活在7 000万年前,属于中生代(距今2.52亿年~6 600万年),与恐龙属于同一时代,恐龙在中生代盛行,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2.结合上题可知,海生龙存在于中生代,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并在中生代晚期出现了被子植物,A不符合题意。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B不符合题意。铁形成于太古宙,C符合题意。中生代哺乳动物开始出现,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答案】13.A
14.A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动物界发展阶段:古生代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为哺乳动物时代和人类时代。
植物发展阶段:古生代为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早期,中生代为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早期,新生代为被子植物时代。
13.A、中生代结束于6600万年前,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的时代。题中所描述的恐龙生活在6800万年前, 该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A正确;
B、元古宙是重要成矿期,还没有生物,B错误;
C、古生代主要是鱼形动物和蕨类植物时代,C错误;
D、新生代被子植物繁盛 ,哺乳动物出现,人类出现 ,D错误。
故答案为:A。
14.A、”恐龙时代“是中生代,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和裸子植物时代,A正确;
B、 被子植物繁盛在新生代,B错误;
C、进入蕨类时代是古生代石炭纪,C错误;
D、无脊椎动物全部灭绝在中生代后期,D错误;
故答案为:A
15.【答案】B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古生代后期联合古陆形成,不是在中生代,a错误;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繁盛的时期是侏罗纪和白垩纪,b正确;中生代是裸子植物极度繁盛时期,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演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c正确;中生代末期出现物种大灭绝事件,包括恐龙等绝大多数生物灭绝,d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排除ACD。故答案为:B。
【点评】新生代:第四纪(人类时代、现代动物、现代植物);第三纪(被子植物和兽类时代);中生代:白垩纪(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时代);古生代(蕨类和两栖类时代;裸蕨植物,鱼类时代;真核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元古:震旦纪(真核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细菌藻类时代);太古:地球形成和化学进化期;太阳系行星系形成期。
16.【答案】(1)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少
(2)古生代;大
(3)被子;煤;泛大陆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1)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恐龙繁盛时期是中生代,图示中生代全球气温较高,全球降水较少,即全球温暖干旱明显。
(2)图示甲时期,是古生代晚期,此时期被子植物并没有繁生;图示该时段温度较低,降水较多,可能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
(3)考查中生代地球的演化特点:距今2.5亿年-6500万年前的时代,地质学上分为3个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称为中生代,是地球上爬虫类统治地球最鼎盛的时代;被子植物是在大约1.3亿-1.35亿年前的早白垩纪起源的。同时该时期是地球上煤炭的主要形成时期,中生代早期,所有大陆联合在一起,后来构造运动导致泛大陆的解体。
【点评】古生代(Paleozoic,符号PZ)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时代,开始于同位素年龄542±0.3百万年(Ma),结束于251±0.4Ma。古生代属于显生宙,上一个代是新元古代,下一个代是中生代。古生代包括了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又合称晚古生代。 动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三叶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最繁盛。在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相继出现低等鱼类、古两栖类和古爬行类动物。鱼类在泥盆纪达于全盛。石炭纪和二叠纪昆虫和两栖类繁盛。古植物以海生藻类为主。
17.【答案】爬行动物时代;鱼类时代;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人类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两栖动物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海生藻类时代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读地质年代表可知,动物界:①出现在中生代,为爬行动物时代;②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③在早古生代,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⑤在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⑥在新生代古近纪,为哺乳动物时代;⑦在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在植物界:①在古生代的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②在新生代,为被子植物时代;③在中生代,为裸子植物时代;④在元古宙,为海生藻类时代。
【点评】新生代:第四纪(人类时代、现代动物、现代植物);第三纪(被子植物和兽类时代);中生代:白垩纪(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时代);古生代(蕨类和两栖类时代;裸蕨植物,鱼类时代;真核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元古:震旦纪(真核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细菌藻类时代);太古:地球形成和化学进化期;太阳系行星系形成期。
18.【答案】(1)土星;地球;同向性;共面性;近圆形
(2)古生;中生
(3)日冕;黑子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化石与地层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若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则②为木星轨道,③为火星轨道,那么曲线①为土星的运行轨道,曲线④为地球的运行轨道。根据所学可知,按运动特征,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公转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特征。
(2)古生代和中生代为重要的成煤期,所以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若含有大量的煤炭资源,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古生代和中生代。
(3)根据所学可知太阳大气层的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若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即色球层以外,为日冕层,曲线③④之间,即色球层以内,为光球层,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黑子。
【点评】中生代是 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19.【答案】(1)中生;爬行动物
(2)中生代结束
(3)陨星撞击说:陨星是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小行星,如果陨星体积、质量较大,与地球撞击会在地球表面形成巨大的撞击力,产生强烈震动,引发森林大火,烟尘遮蔽阳光,植被难以生长,破坏恐龙的生存环境。
火山爆发说:大规模、大范围的火山爆发,大量火山熔岩喷出地表,大量火山灰进入大气,破坏了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灭亡。
气候变化说:地球气候发生变化,由温暖湿润的气候逐渐转变为寒冷干燥的气候,导致恐龙灭绝。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时代。
(2)根据所学知识,恐龙在中生代末期的白垩纪灭绝,此时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
(3)根据所学知识可推知,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使恐龙食物匮乏,最终灭亡。因此,不论哪个猜想都离不开恐龙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言之有理即可。陨星撞击主要从小行星撞击地球产生的烟尘遮蔽阳光,导致植被大量死亡从而破坏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的灭绝;火山爆发说与之类似,火山烟灰云进入大气,遮蔽阳光,改变和破坏了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灭绝;气候变化说,也是从气候出现异常改变,导致恐龙的生存环境被破坏,从而导致恐龙灭亡。
【点评】中生代是 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答案】20.地理环境;生物;地层;地球演化的阶段性
21.宙;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
22.①为地理环境,生物的生长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即地理环境的特征与化石特征之间具有一致性的特点。
23.③内容为地层,地层与化石间的关系:化石是地层的一部分;同一地层内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进化的,根据生物进化的这一特点,可以推测地层的先后时间顺序。
【知识点】化石与地层;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1)属于基础性问题,基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可判断,①为地理环境,②为生物,③为地层,④为地球演化的阶段性。
(2)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球演化“时间”的整体掌握情况,也是对地球历史的整体把握。地质年代表的“时间”单位中,时间最长的是宙,从地球诞生到现在,地球演化经历了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
(3)说明地理环境与化石之间的逻辑关系,逻辑思维链为地理环境特点影响生物特点,生物特点决定化石特点,即地理环境的特征与化石特征之间具有一致性。
(4)说明地层与化石之间的关系。首先,化石是地层的一部分;其次,生物的演化是有规律的,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演化;第三,根据化石(生物)的特点就可以推测地层的先后时间顺序;第四,由于地层的层理结构一般都是先沉积的层在下(老),后沉积的层在上(新),这样就为进一步确定地球的历史演变奠定了基础。
【点评】地球演化历程
宙 代 纪 主要地理事件及主要特征 矿产 生物发展阶段
动物 植物
显
生
宙 新生代 第四纪 造山运动(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第四纪进入大冰期 人类时代
哺乳类时代 被子植物时代
新近纪
古近纪
中生代 白垩纪 环太平洋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 金属矿产、造煤时期 爬行动物时代(恐龙) 裸子植物时代
侏罗纪
三叠纪
古生代 二叠纪 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基本形成,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 古生代后期造煤时期 两栖动物时代
鱼形动物时代
无脊椎动物时代(三叶虫、珊瑚) 蕨类植物时代
藻类时代
石炭纪
泥盆纪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元古宙 前
寒
武
纪 地壳运动剧烈,晚期出现大片陆地 (晚期无脊椎动物和藻类)
有生命迹象
太古宙 海洋为主,没有宽广陆地
火山活动频繁 铁矿
冥古宙 地球形成初期
20.本题以化石与地质年代表的内容逻辑示意图为情境,多角度、多层次设问化石(生物)与地质年代表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感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感知地质年代表的建构方法,体会科学家编制地质年代表的过程与方法。
21.【分析】(1)属于基础性问题,基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可判断,①为地理环境,②为生物,③为地层,④为地球演化的阶段性。
22.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球演化“时间”的整体掌握情况,也是对地球历史的整体把握。地质年代表的“时间”单位中,时间最长的是宙,从地球诞生到现在,地球演化经历了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
23.说明地理环境与化石之间的逻辑关系,逻辑思维链为地理环境特点影响生物特点,生物特点决定化石特点,即地理环境的特征与化石特征之间具有一致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