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1.2 地球的公转 同步练习(A卷)
一、单选题
1.(2019高一上·定远月考)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移动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1)北半球各地夜长于昼,且昼长逐日递增的区段是( )
A.a→c B.b→d C.d→e D.c→e
(2)当太阳直射点由d向e移动时,关于地球公转速度叙述正确的是
A.越来越快 B.越来越慢 C.慢--快--慢 D.快--慢--快
(3)当太阳直射点由a向c移动时,宜昌市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 )
A.低-高-低 B.高-低-高 C.低-高 D.高-低
【答案】(1)C
(2)C
(3)A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北半球昼长夜短是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昼逐渐增长是12月22日后,所以C正确。(2)d位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时间为12月22日,e位置太阳直射赤道,为春分日,时间为3月21日,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由d向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由慢变快;由1月初到e,地球公转速度由快变慢.当太阳直射点由d向e移动时,地球公转速度慢--快--慢。选C。(3)读图分析,a是春分日,3月21日,b点是夏至日,6月22日,远日点日期是7月初,c点是秋分日,9月23日。宜昌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所以由a向c移动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先升高,后降低。选A。
【点评】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射入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2.(2019高一上·惠来期中)下图中,③为黄道平面,④为赤道平面。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黄赤交角大小为23°,则②的度数( )
A.23° B.46° C.67° D.90°
(2)目前黄赤交角约为23°26′,若黄赤交角增大到24°26′,则( )
A.热带范围增大1° B.北温带范围减小1°
C.北寒带范围增大1° D.南寒带范围减小1°
【答案】(1)C
(2)C
【知识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图中③为黄道平面,④为赤道平面,③和④的夹角①为黄赤交角,②为黄赤交角的余角。若黄赤交角大小为23°,则②的度数为67°。故答案为:C。(2)黄赤交角增大到24°26′,则回归线度数变为24°26′,极圈度数变为65°34′,热带范围增大2°,北寒带和南寒带范围分别增大1°,北温带和南温带范围分别减小2°。故答案为:C。
【点评】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的纬度,也决定了地球上五带的范围。黄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它影响着与其紧密联系的各种自然地理现象。
3.(2019高一上·黟县期中)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所示的天体系统由大到小,分别是( )
A.太阳系、银河系 B.银河系、太阳系
C.太阳系、地月系 D.地月系、太阳系
(2)当地球公转到M位置时,北京的季节为( )
A.秋季 B.冬季 C.春季 D.夏季
【答案】(1)C
(2)D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1)图中所示的天体系统由大到小,分别是太阳系、地月系,C对。图中只有太阳一颗恒星,没有银河系,A、B、D错。(2)当地球公转到M位置时,是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北京的季节为夏季,D对。冬季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B错。秋季、春季在轨道上的位置居中,A、C错。
【点评】天体系统以太阳为公转中心的是太阳系,以地球为公转中心的是地月系。银河系由2000多亿颗恒星系统组成。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北京的季节为夏季。冬季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
4.(2019高一上·定远期中) 2017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第二十一届西洽会于7月7日在西安落幕。下图示意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关于该日地球公转的轨道位置和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离远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离近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C.离远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D.离近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答案】(1)B
(2)C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1)地轴北极靠近太阳是夏至日,远离太阳是冬至日。该日是7月7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远日点附近,接近图中的②点,B对。①点是春分,③点是秋分,④点是冬至,A、C、D错。(2)结全上题分析,②点是夏至日,在远日点附近,7月7日,地球公转的轨道位置离远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C对。A、B、D错。
【点评】地轴北极靠近太阳是夏至日,远离太阳是冬至日。远日点在夏至日附近,约是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近日点在冬至日附近,约是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
5.(2019高一上·南康期中)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如图所示,甲、乙、丙、丁为地球绕日公转轨道的四等分点,地球从甲处开始绕日公转一周,途中用时最少的是经过( )
A.甲—乙段 B.乙—丙段 C.丙—丁段 D.丁—甲段
(2)当地球位于图示位置时,太阳直射点所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
A.北半球,向北移动 B.北半球,向南移动
C.南半球,向南移动 D.南半球,向北移动
【答案】(1)D
(2)D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1)甲、乙、丙、丁为地球绕日公转轨道的四等分点,因此时段路程等长,途中用时最少的地区应是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地区。依据太阳在公转轨道中的位置可知,丁—甲段为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2)在公转轨道中,一般而言,椭圆长轴两端为夏至或冬至,短轴两端为春分或秋分。图中长轴右端在近日点附近,应为冬至日,因此图示地球位置对应时间应在冬至日和春分日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6.(2019高一上·黄陵期中)回答下面小题。
(1)“春节”这一天太阳直射点( )
A.位于北半球,在向南移动 B.位于北半球,在向北移动
C.位于南半球,在向北移动 D.位于南半球,在向南移动
(2)“春节”这一天地球的绕日公转位置最接近图中的(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3)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的时段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答案】(1)C
(2)D
(3)D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解:(1)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图示中①位置的地球上画出垂直于地轴的赤道,画直线连接地球和太阳的球心,观察直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在赤道以北,说明①位置,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时间6月22日;同理可判得,③位置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间为12月22日,金额和地球的公转方向可以判断②为秋分,④为春分;1月28日为春节,位于冬至日与夏至日之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同时在向北移,故答案为:C项。(2)由上题分析可知,春节期间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并且向北移,应该位于冬至日和春分之间,对应轨道的③与④之间的d点,故答案为:D项。(3)地球的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最快,时间为1月初,远日点最慢,时间为7月初,由近日点到远日点速度逐渐变慢,近日点在冬至日之后,远日点在夏至日之后,③为冬至日,①为夏至日,由③到④,速度先变大在变小,有④到①速度逐渐变小,故答案为:D项。
【点评】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7.(2019高一上·双流期中)下图是从北极俯视地球公转运动的两种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1)结合两图,当地球运行到甲图远日点位置时,最接近乙图中的( )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2)当地球从乙图中C位置运动到D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
B.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
C.我国各地昼长先增大后减小
D.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答案】(1)A
(2)D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阅读图甲,当地球运动到远日点时,时间是7月初。阅读图乙,当地球运动到图示公转轨道的A、B、C、D位置时,时间分别是6月22日、9月23日、12月22日、3月21日前后,可知当地球运动到甲图远日点位置时,最接近乙图中的A位置,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2)阅读图乙,当地球从图示公转轨道的C运动到D位置时,时间分别是12月22日—3月21日前后,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A错误;阅读图乙,当地球从图示公转轨道的C运动到D位置时,时间分别是12月22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向北移动,B错误;阅读图乙,当地球从图示公转轨道的C运动到D位置时,时间分别是12月22日—3月21日前后,我国(北半球)各地昼长逐渐增长,C错误;阅读图乙,当地球从图示公转轨道的C运动到D位置时,时间分别是12月22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我国(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二、综合题
8.(2019高一上·应县期中)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右图中乙点画出地球自转方向,在丙、丁段画出地球的公转方向。
(2)当太阳直射点位于A处时,对应右图中甲乙丙丁中的 位置;当太阳直射点位于B处时,对应右图中甲乙丙丁中的 位置,此时是 节气。
(3)A→B期间太阳直射点在 半球,并且正在向 移动
(4)当地球运行到甲丙段时,天津的昼夜长短状况为 。
(5)当地球运动到丙点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为从 向南北两侧递减。
【答案】(1)
(2)丁;乙;夏至
(3)北;北
(4)昼短夜长
(5)南回归线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1)遵循的原则是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按照北极上空看都时逆时针方向。(2)当太阳直射点位于A处时,也就是春分日,对应右图中丁的位置;当太阳直射点位于B处时,也就是夏至日,对应右图中乙的位置,此时是夏至节气。(3)A→B期间也就是从春分日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一直向北移动,到夏至日到达最北。(4)当地球运行到甲丙段时,也就是秋分到冬至日,天津位于北半球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后,白昼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昼短夜长。(5)当地球运动到丙点时,也就是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点评】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按季节变化: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春秋两季(全球)昼夜平分。
按纬度讲:(以北半球为例)
夏半年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冬半年各纬度昼长小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9.(2019高一上·韩城期末) 下面左图是“某时刻地球昼夜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经线为等间距
分布,A点的经纬度为180°、45°N,C点的经纬度为120°E、0°。右图为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表示 (北半球节气)日的地球光照情况,此时地球公转到右图中的 位置(填字母)。
(2)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经度和纬度分别为 , 。
(3)当左图中C点正午时,人影朝向 方向,此时C点的太阳高度角为 。有一发炮弹从C点射向N点方向,炮弹将落在CN所在经线的 (东或西)侧。
(4)该日之后一个月,地球公转的速度先 后 。
(5)此时北京时间是 时。
【答案】(1)夏至;B
(2)150°W;23°26’N
(3)正南;0°;东
(4)减小(变慢);增大(变快)
(5)6
【知识点】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图的判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读图,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为北半球夏至日;右图中ABCD分别对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故此时地球公转到右图中的B位置。(2)根据图示,此时C点位于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故C点为6点,C点为120°E,直射点比C点靠东90°,则直射点经度为150°W,此时为夏至,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故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N,据此,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23°26′N,150°W)。(3)该日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C点位于赤道上,当左图中C点正午时,人影朝向正南方向,此时C点是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正值日出,故此时C点的太阳高度角为0°。有一发炮弹从C点射向N点方向,即射向正北方向,则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作用,炮弹将落在CN所在经线的东侧。(4)该日为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该日之后一个月,即从6月22日-远日点7月初-7月22日前后,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故该时段地球公转的速度先减小后增大.(5)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C点的经度为120°E,C点地方时为6点。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故此时北京时间为6点。
【点评】由于太阳光为平行光,地球是个球体,所以在某一时刻太阳仅直射地球上某一点,此点就是太阳直射点,位于昼半球正中心。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在直射点上物体的影长为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位置可以根据晨昏线的位置来判定,晨昏线若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全部为极昼,南极圈内全部为极夜,则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若北极圈内全部为极夜,南极圈内全部为极昼,则直射南回归线;若昏错线与经线重合则直射赤道。如图3中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所以,太阳应该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为B,坐标为(0°,30°E)。
10.(2017高一上·牡丹江月考)读下图,回答问题。 下图是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用图中数字填空,只填数字)。
(1)今天(11月12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 到 之间。
(2)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的时段是从 到 。
(3)北半球夜长逐日增长的时段是从 到 。
(4)太阳直射点的①、②、③、④、⑤五个位置中,昼夜平分的是 点。
(5)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时候太阳直射点位于 点。
(6)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日减小的时段是从 到 。
【答案】(1)③;④
(2)①;③
(3)②;④
(4)①③⑤
(5)②
(6)②;④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解析】【分析】⑴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日期可知,此时太阳运行到③和④之间的位置。
⑵北半球夏半年,即从春分日到秋分日之间,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故从①到③时段。
⑶从每年的夏至日到冬至日,北半球的夜长逐渐增长,之后减少,即对应图中②到④时段。
⑷每年只有春秋分日的时候,全球昼夜平分,图中①⑤为春分日,③为秋分日。
⑸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对应图中②位置。
⑹每年夏至日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最大值,之后逐渐减少,到达南回归线是达最小值,故从②时段到④时段,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
故答案为:(1)③;④。(2)①;③。(3)②;④。(4)①③⑤。(5)②。(6)②;④。
【点评】该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总体表现为昼长夜短。
11.(2019高一上·兰州期中)读下面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M星是指 。
(2)图一中:①的度数是 ,②的度数是 ,代表黄赤交角的是 ;平面③的名称是 ,平面④的名称是 。
(3)写出图二中①、②、③、④代表的日期① ,② ,③ ,④ 。
【答案】(1)北极星
(2)23°26′;66°34;①;黄道平面;赤道平面
(3)3月21日前后;6月22日前后;9月23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知识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地球处于不断的运动中,其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故M星为北极星。(2)图一中,平面④与地轴垂直,应为赤道平面,则平面③为黄道平面;①为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夹角,即黄赤交角,其度数大小为23°26′;②为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与黄赤交角互余,故其度数为66°34′。(3)读图二,①这天,太阳直射赤道,且过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应为春分,即3月21日前后;②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应为夏至,即6月22日前后;③这天,太阳直射赤道,且过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应为秋分,即9月23日前后;④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应为冬至,即12月22日前后。
【点评】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12.(2019高一上·屯溪期中)下图甲中的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图乙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指出直射点移动路线上B、C两处的节气名称和所在的纬线名称。
(2)写出∠a的度数和表示的含义以及存在的结果。
(3)若a的度数减小,则五带中的寒带的范围将会 (变大或变小)。
(4)对同一地点来说,太阳直射在同一纬度的两天昼夜长短是相同的。黄山市昼长时间最接近的两个节气中,有小满与 。
(5)立冬到立春之间,理论上黄山市的正午室内太阳光照面积的变化情况是 。
(6)当太阳直射点在D点时,对应下列光照图中的( ),在光照图C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A. B.
C. D.
【答案】(1)B处的节气是夏至,所在纬线是北回归线
C处的节气是秋分,所在纬线是赤道
(2)23°26′|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3)变小
(4)大暑
(5)先变大后变小
(6)CD;(23°26′S,0°)
【知识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光照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B是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C是秋分,太阳直射点且向南移动,此时太阳直射赤道。 (2)由∠a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判断出∠a为黄赤交角。其存在的结果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移动。(3)回归线的度数就是黄赤交角的度数,极圈的度数就是90°–回归线度数。故当黄赤交角变大时,太阳直射范围(热带)变大,有极昼极夜现象(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的范围会变小。(4)对同一地点来说,太阳直射在同一纬度的两天昼夜长短是相同的。小满时太阳直射的纬度向北移到北回归线需要一个月,大暑时太阳直射的纬度,是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需要一个月,(5)立冬到立春之间,分两阶段,立冬到冬至黄山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小,正午室内太阳光照面积的越来越大,冬至到立春黄山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正午室内太阳光照面积的越来越小。(6)当太阳直射点在D点时,此时为冬至日,冬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对应下列光照图中的CD图;在光照图C中,此时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从图中可以看出,180 位于夜半球的中央,此时180 的地方时为0时,12时的经线为0 ,因此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26′S,0°)。
【点评】黄赤交角的存在,实际上意味着,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自转轴对地球轨道面是倾斜的。由于地轴与天赤道平面是垂直的,地轴与地球轨道面交角应是90°——23°26′,即66°34′。地球无论公转到什么位置,这个倾角是保持不变的。 由于黄赤交角的影响,使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一年中没有太阳直射。
1 / 1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1.2 地球的公转 同步练习(A卷)
一、单选题
1.(2019高一上·定远月考)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移动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1)北半球各地夜长于昼,且昼长逐日递增的区段是( )
A.a→c B.b→d C.d→e D.c→e
(2)当太阳直射点由d向e移动时,关于地球公转速度叙述正确的是
A.越来越快 B.越来越慢 C.慢--快--慢 D.快--慢--快
(3)当太阳直射点由a向c移动时,宜昌市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 )
A.低-高-低 B.高-低-高 C.低-高 D.高-低
2.(2019高一上·惠来期中)下图中,③为黄道平面,④为赤道平面。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黄赤交角大小为23°,则②的度数( )
A.23° B.46° C.67° D.90°
(2)目前黄赤交角约为23°26′,若黄赤交角增大到24°26′,则( )
A.热带范围增大1° B.北温带范围减小1°
C.北寒带范围增大1° D.南寒带范围减小1°
3.(2019高一上·黟县期中)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所示的天体系统由大到小,分别是( )
A.太阳系、银河系 B.银河系、太阳系
C.太阳系、地月系 D.地月系、太阳系
(2)当地球公转到M位置时,北京的季节为( )
A.秋季 B.冬季 C.春季 D.夏季
4.(2019高一上·定远期中) 2017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第二十一届西洽会于7月7日在西安落幕。下图示意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关于该日地球公转的轨道位置和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离远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离近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C.离远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D.离近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5.(2019高一上·南康期中)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如图所示,甲、乙、丙、丁为地球绕日公转轨道的四等分点,地球从甲处开始绕日公转一周,途中用时最少的是经过( )
A.甲—乙段 B.乙—丙段 C.丙—丁段 D.丁—甲段
(2)当地球位于图示位置时,太阳直射点所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
A.北半球,向北移动 B.北半球,向南移动
C.南半球,向南移动 D.南半球,向北移动
6.(2019高一上·黄陵期中)回答下面小题。
(1)“春节”这一天太阳直射点( )
A.位于北半球,在向南移动 B.位于北半球,在向北移动
C.位于南半球,在向北移动 D.位于南半球,在向南移动
(2)“春节”这一天地球的绕日公转位置最接近图中的(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3)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的时段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7.(2019高一上·双流期中)下图是从北极俯视地球公转运动的两种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1)结合两图,当地球运行到甲图远日点位置时,最接近乙图中的( )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2)当地球从乙图中C位置运动到D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
B.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
C.我国各地昼长先增大后减小
D.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二、综合题
8.(2019高一上·应县期中)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右图中乙点画出地球自转方向,在丙、丁段画出地球的公转方向。
(2)当太阳直射点位于A处时,对应右图中甲乙丙丁中的 位置;当太阳直射点位于B处时,对应右图中甲乙丙丁中的 位置,此时是 节气。
(3)A→B期间太阳直射点在 半球,并且正在向 移动
(4)当地球运行到甲丙段时,天津的昼夜长短状况为 。
(5)当地球运动到丙点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为从 向南北两侧递减。
9.(2019高一上·韩城期末) 下面左图是“某时刻地球昼夜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经线为等间距
分布,A点的经纬度为180°、45°N,C点的经纬度为120°E、0°。右图为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表示 (北半球节气)日的地球光照情况,此时地球公转到右图中的 位置(填字母)。
(2)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经度和纬度分别为 , 。
(3)当左图中C点正午时,人影朝向 方向,此时C点的太阳高度角为 。有一发炮弹从C点射向N点方向,炮弹将落在CN所在经线的 (东或西)侧。
(4)该日之后一个月,地球公转的速度先 后 。
(5)此时北京时间是 时。
10.(2017高一上·牡丹江月考)读下图,回答问题。 下图是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用图中数字填空,只填数字)。
(1)今天(11月12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 到 之间。
(2)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的时段是从 到 。
(3)北半球夜长逐日增长的时段是从 到 。
(4)太阳直射点的①、②、③、④、⑤五个位置中,昼夜平分的是 点。
(5)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时候太阳直射点位于 点。
(6)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日减小的时段是从 到 。
11.(2019高一上·兰州期中)读下面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M星是指 。
(2)图一中:①的度数是 ,②的度数是 ,代表黄赤交角的是 ;平面③的名称是 ,平面④的名称是 。
(3)写出图二中①、②、③、④代表的日期① ,② ,③ ,④ 。
12.(2019高一上·屯溪期中)下图甲中的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图乙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指出直射点移动路线上B、C两处的节气名称和所在的纬线名称。
(2)写出∠a的度数和表示的含义以及存在的结果。
(3)若a的度数减小,则五带中的寒带的范围将会 (变大或变小)。
(4)对同一地点来说,太阳直射在同一纬度的两天昼夜长短是相同的。黄山市昼长时间最接近的两个节气中,有小满与 。
(5)立冬到立春之间,理论上黄山市的正午室内太阳光照面积的变化情况是 。
(6)当太阳直射点在D点时,对应下列光照图中的( ),在光照图C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A. B.
C. D.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C
(2)C
(3)A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北半球昼长夜短是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昼逐渐增长是12月22日后,所以C正确。(2)d位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时间为12月22日,e位置太阳直射赤道,为春分日,时间为3月21日,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由d向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由慢变快;由1月初到e,地球公转速度由快变慢.当太阳直射点由d向e移动时,地球公转速度慢--快--慢。选C。(3)读图分析,a是春分日,3月21日,b点是夏至日,6月22日,远日点日期是7月初,c点是秋分日,9月23日。宜昌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所以由a向c移动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先升高,后降低。选A。
【点评】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射入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2.【答案】(1)C
(2)C
【知识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图中③为黄道平面,④为赤道平面,③和④的夹角①为黄赤交角,②为黄赤交角的余角。若黄赤交角大小为23°,则②的度数为67°。故答案为:C。(2)黄赤交角增大到24°26′,则回归线度数变为24°26′,极圈度数变为65°34′,热带范围增大2°,北寒带和南寒带范围分别增大1°,北温带和南温带范围分别减小2°。故答案为:C。
【点评】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的纬度,也决定了地球上五带的范围。黄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它影响着与其紧密联系的各种自然地理现象。
3.【答案】(1)C
(2)D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1)图中所示的天体系统由大到小,分别是太阳系、地月系,C对。图中只有太阳一颗恒星,没有银河系,A、B、D错。(2)当地球公转到M位置时,是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北京的季节为夏季,D对。冬季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B错。秋季、春季在轨道上的位置居中,A、C错。
【点评】天体系统以太阳为公转中心的是太阳系,以地球为公转中心的是地月系。银河系由2000多亿颗恒星系统组成。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北京的季节为夏季。冬季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
4.【答案】(1)B
(2)C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1)地轴北极靠近太阳是夏至日,远离太阳是冬至日。该日是7月7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远日点附近,接近图中的②点,B对。①点是春分,③点是秋分,④点是冬至,A、C、D错。(2)结全上题分析,②点是夏至日,在远日点附近,7月7日,地球公转的轨道位置离远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C对。A、B、D错。
【点评】地轴北极靠近太阳是夏至日,远离太阳是冬至日。远日点在夏至日附近,约是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近日点在冬至日附近,约是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
5.【答案】(1)D
(2)D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1)甲、乙、丙、丁为地球绕日公转轨道的四等分点,因此时段路程等长,途中用时最少的地区应是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地区。依据太阳在公转轨道中的位置可知,丁—甲段为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2)在公转轨道中,一般而言,椭圆长轴两端为夏至或冬至,短轴两端为春分或秋分。图中长轴右端在近日点附近,应为冬至日,因此图示地球位置对应时间应在冬至日和春分日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6.【答案】(1)C
(2)D
(3)D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解:(1)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图示中①位置的地球上画出垂直于地轴的赤道,画直线连接地球和太阳的球心,观察直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在赤道以北,说明①位置,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时间6月22日;同理可判得,③位置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间为12月22日,金额和地球的公转方向可以判断②为秋分,④为春分;1月28日为春节,位于冬至日与夏至日之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同时在向北移,故答案为:C项。(2)由上题分析可知,春节期间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并且向北移,应该位于冬至日和春分之间,对应轨道的③与④之间的d点,故答案为:D项。(3)地球的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最快,时间为1月初,远日点最慢,时间为7月初,由近日点到远日点速度逐渐变慢,近日点在冬至日之后,远日点在夏至日之后,③为冬至日,①为夏至日,由③到④,速度先变大在变小,有④到①速度逐渐变小,故答案为:D项。
【点评】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7.【答案】(1)A
(2)D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阅读图甲,当地球运动到远日点时,时间是7月初。阅读图乙,当地球运动到图示公转轨道的A、B、C、D位置时,时间分别是6月22日、9月23日、12月22日、3月21日前后,可知当地球运动到甲图远日点位置时,最接近乙图中的A位置,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2)阅读图乙,当地球从图示公转轨道的C运动到D位置时,时间分别是12月22日—3月21日前后,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A错误;阅读图乙,当地球从图示公转轨道的C运动到D位置时,时间分别是12月22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向北移动,B错误;阅读图乙,当地球从图示公转轨道的C运动到D位置时,时间分别是12月22日—3月21日前后,我国(北半球)各地昼长逐渐增长,C错误;阅读图乙,当地球从图示公转轨道的C运动到D位置时,时间分别是12月22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我国(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8.【答案】(1)
(2)丁;乙;夏至
(3)北;北
(4)昼短夜长
(5)南回归线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1)遵循的原则是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按照北极上空看都时逆时针方向。(2)当太阳直射点位于A处时,也就是春分日,对应右图中丁的位置;当太阳直射点位于B处时,也就是夏至日,对应右图中乙的位置,此时是夏至节气。(3)A→B期间也就是从春分日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一直向北移动,到夏至日到达最北。(4)当地球运行到甲丙段时,也就是秋分到冬至日,天津位于北半球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后,白昼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昼短夜长。(5)当地球运动到丙点时,也就是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点评】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按季节变化: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春秋两季(全球)昼夜平分。
按纬度讲:(以北半球为例)
夏半年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冬半年各纬度昼长小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9.【答案】(1)夏至;B
(2)150°W;23°26’N
(3)正南;0°;东
(4)减小(变慢);增大(变快)
(5)6
【知识点】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图的判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读图,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为北半球夏至日;右图中ABCD分别对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故此时地球公转到右图中的B位置。(2)根据图示,此时C点位于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故C点为6点,C点为120°E,直射点比C点靠东90°,则直射点经度为150°W,此时为夏至,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故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N,据此,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23°26′N,150°W)。(3)该日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C点位于赤道上,当左图中C点正午时,人影朝向正南方向,此时C点是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正值日出,故此时C点的太阳高度角为0°。有一发炮弹从C点射向N点方向,即射向正北方向,则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作用,炮弹将落在CN所在经线的东侧。(4)该日为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该日之后一个月,即从6月22日-远日点7月初-7月22日前后,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故该时段地球公转的速度先减小后增大.(5)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C点的经度为120°E,C点地方时为6点。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故此时北京时间为6点。
【点评】由于太阳光为平行光,地球是个球体,所以在某一时刻太阳仅直射地球上某一点,此点就是太阳直射点,位于昼半球正中心。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在直射点上物体的影长为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位置可以根据晨昏线的位置来判定,晨昏线若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全部为极昼,南极圈内全部为极夜,则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若北极圈内全部为极夜,南极圈内全部为极昼,则直射南回归线;若昏错线与经线重合则直射赤道。如图3中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所以,太阳应该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为B,坐标为(0°,30°E)。
10.【答案】(1)③;④
(2)①;③
(3)②;④
(4)①③⑤
(5)②
(6)②;④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解析】【分析】⑴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日期可知,此时太阳运行到③和④之间的位置。
⑵北半球夏半年,即从春分日到秋分日之间,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故从①到③时段。
⑶从每年的夏至日到冬至日,北半球的夜长逐渐增长,之后减少,即对应图中②到④时段。
⑷每年只有春秋分日的时候,全球昼夜平分,图中①⑤为春分日,③为秋分日。
⑸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对应图中②位置。
⑹每年夏至日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最大值,之后逐渐减少,到达南回归线是达最小值,故从②时段到④时段,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
故答案为:(1)③;④。(2)①;③。(3)②;④。(4)①③⑤。(5)②。(6)②;④。
【点评】该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总体表现为昼长夜短。
11.【答案】(1)北极星
(2)23°26′;66°34;①;黄道平面;赤道平面
(3)3月21日前后;6月22日前后;9月23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知识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地球处于不断的运动中,其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故M星为北极星。(2)图一中,平面④与地轴垂直,应为赤道平面,则平面③为黄道平面;①为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夹角,即黄赤交角,其度数大小为23°26′;②为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与黄赤交角互余,故其度数为66°34′。(3)读图二,①这天,太阳直射赤道,且过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应为春分,即3月21日前后;②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应为夏至,即6月22日前后;③这天,太阳直射赤道,且过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应为秋分,即9月23日前后;④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应为冬至,即12月22日前后。
【点评】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12.【答案】(1)B处的节气是夏至,所在纬线是北回归线
C处的节气是秋分,所在纬线是赤道
(2)23°26′|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3)变小
(4)大暑
(5)先变大后变小
(6)CD;(23°26′S,0°)
【知识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光照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B是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C是秋分,太阳直射点且向南移动,此时太阳直射赤道。 (2)由∠a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判断出∠a为黄赤交角。其存在的结果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移动。(3)回归线的度数就是黄赤交角的度数,极圈的度数就是90°–回归线度数。故当黄赤交角变大时,太阳直射范围(热带)变大,有极昼极夜现象(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的范围会变小。(4)对同一地点来说,太阳直射在同一纬度的两天昼夜长短是相同的。小满时太阳直射的纬度向北移到北回归线需要一个月,大暑时太阳直射的纬度,是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需要一个月,(5)立冬到立春之间,分两阶段,立冬到冬至黄山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小,正午室内太阳光照面积的越来越大,冬至到立春黄山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正午室内太阳光照面积的越来越小。(6)当太阳直射点在D点时,此时为冬至日,冬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对应下列光照图中的CD图;在光照图C中,此时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从图中可以看出,180 位于夜半球的中央,此时180 的地方时为0时,12时的经线为0 ,因此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26′S,0°)。
【点评】黄赤交角的存在,实际上意味着,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自转轴对地球轨道面是倾斜的。由于地轴与天赤道平面是垂直的,地轴与地球轨道面交角应是90°——23°26′,即66°34′。地球无论公转到什么位置,这个倾角是保持不变的。 由于黄赤交角的影响,使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一年中没有太阳直射。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