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1.2 地球的公转 同步练习(B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1.2 地球的公转 同步练习(B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8-04 22:22:54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1.2 地球的公转 同步练习(B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安徽开学考)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019年2月5日时中国传统节日的春节,这一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  )
A.清明 B.小寒 C.立春 D.寒露
2.从立春到立夏,最可能出现在黄河流域的现象是(  )
A.知了不知耕种苦,坐闲枝上唱开怀
B.衰荷滚玉闪晶光,一夜西风一夜凉
C.白雪欲求吟咏句,穿枝掠院演梅花
D.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2021高一上·南宁期末)每天日出时刻,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2020年国庆节当日,多达十几万名群众在现场观看升旗仪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国庆节当日的升旗时间(北京时间)最接近(  )
A.4:00 B.6:00 C.8:00 D.10:00
4.国旗杆的正午影子达到一年中最长是在(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2020高一上·金台期末)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白昼逐渐增长的区段是(  )
A.a—b B.b—c C.c—d D.d—a
6.当太阳直射点由d向a移动时,重庆(30°N)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是(  )
A.低—高—低 B.高—低—高 C.低—高 D.高—低
(2020高一上·黔东南期末)歌曲《祈祷》中唱道:“让地球忘记了转动啊,四季少了夏秋冬;让宇宙关了天窗,叫太阳不西沉”。结合某日光照图,完成下面小题。
7.地球上下列现象不主要是歌词中的“转动”引起的是(  )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昼夜更替
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D.四季更替
8.该日太阳不西沉的地点是(  )
A.A B.B C.C D.D
9.(2021高一上·洛阳期末)下图为洛阳市(34°N.112°E)某楼盘平面户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三个卧室相比较(  )
A.主卧室冬暖夏热,采光较差 B.主卧室冬暖夏热,采光较好
C.小卧室冬暖夏凉,采光较好 D.次卧室冬暖夏热,采光较好
(2)正午时分,阳光照射进人客厅的面积达到一年中最大值那天(  )
A.洛阳日出时刻晚于北京 B.巴西高原草木一片枯黄
C.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D.伦敦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2020高一上·安居期中)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三题。
10.太阳直射点d代表的节气(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11.小明的生日在10月1日,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  )
A.a→b B.b→c C.c→d D.d→a
12.太阳直射点由a→b期间(  )
A.南极圈内极夜范围不断缩小
B.地球的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不断加快
C.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
D.我国各地昼长夜短,且越往北去昼越长
(2020高一上·安康期中)某地理学习小组,在野外某地(68°26'N,105°E)垂直立杆。经观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日照杆影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此刻北京时间为(  )
A.6:00 B.12:00 C.13:00 D.18:00
14.在上述时刻,下列可能会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
A.上海昼短夜长 B.南极出现极昼
C.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 D.澳大利亚正值炎炎夏日
二、综合题
15.(2021高一上·钦州期末)读地球侧视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下列各题。
(1)图a所示这天,钦州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这一天过后,钦州的昼夜长短变化是   。
(2)图中A点的地方时为   。该日B点的白昼长为   小时。
(3)此时C点的太阳高度是   度:该日E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度。
(4)B、C、D、E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该日之后的一个星期内地球公转速度   。
(5)图a所示这天,太阳直射位于图b   位置(①、②、③、④中任选一个),这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将向   (南、北)方向移动。
16.(2020高一上·南充期末)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中各点分别为二分二至日),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地球位于A点时北半球节气。
(2)地球由A点到B点北半球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3)由B点到C点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
(4)当地球位于D点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变化规律是
17.(2020高一上·黔东南期末)读“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左图)和某时刻“太阳光照图”(右图,其中阴影表示黑夜,非阴影表示白天)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当直射点位于①~⑤中的   位置时与光照图所示日期相符,该日北半球的节气为__判断依据是   。
(2)当直射点从①移至③时,地球公转速度变化情况是   。
(3)D点的日出时间是   时,这一天B点的昼长是   小时。
(4)该日A,B,C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大到小的排序是   。
18.图中,甲图为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轨迹图,乙图为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图,丙图为太阳光照图,丁图示意我国不同纬度的四个城市分布。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丙图所示节气对应于乙图中的   位置,直射点对应于甲图中的   点。
(2)乙图中地球处于②位置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为   ,公转速度   (较快/较慢)。
(3)丙图所示日期时,丁图中所示的四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   ,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   。
(4)丙图中,M、N、E、P四地中线速度最小的是   ;M点的太阳高度为   。
19.(2020高一上·泉州期末)巴西基督像矗立在科科瓦多山顶,俯瞰着整个里约热内卢市(45°W,23°S)(左图)。6月22日当地正午,到此观光的凯瑟琳女士发现基督像日影正好投向基督像右手正下方(右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北京时间为   。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并开始向   移动;里约热内卢市昼夜长短状况   。
(3)该日里约热内卢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此日后,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将逐日变   (大/小)。
(4)基督像应面朝   方向矗立,午后影子将向   (东/西)方移动。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D
【知识点】二十四节气
【解析】【点评】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 ,就形成了24个节气。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1.全年被划分成24个节气,相邻的两个节气相差15天;冬至在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因此2月5日应接近冬至后第三个节气,即立春。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2.由图中信息可知,从立春到立夏,所经时间为我国春季。A对应的时间为夏季,B对应的时间为秋季,C对应的时间为秋季,D对应的时间为春季。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3.B
4.D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掌握地方时、区时计算的四大步骤:
步骤 地方时 区时


时 确定出用以计算的参照时间:该参照时间可以从题目的相关材料中获取,也可利用光照图中的特殊经线进行判断,如地方时6时经线、地方时18时经线、地方时0时经线、地方时12时经线 确定出两地所在的时区:
①某地区时为该地所在时区内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②计算时区。所求地的经度数除以15,余数若大于7.5,则商+1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余数若小于7.5,则商为该地所在时区数。东西时区根据东西经确定


向 确定两点的相对东、西方向:以地球自转方向为根本参照,在两地之间的劣弧段中确定东西方向 确定两时区的相对东、西方向


差 确定两点的时差:先确定两点的经度差,再按照15°对应1小时的标准进行换算,以确定时差 确定两个时区相差的个数


值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以东用“+”,以西用“-”) 所求时区的区时=已知时区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别 “经经”计较,分秒必算 时区换算,整数加减
3.国庆节为10月1日。已知9月23日为秋分日,全球各地于当地时间6点日出,国庆节当天北京当地日出时间应该晚于当地时间6点,但时间上接近6点,北京时间与北京的地方时相差也不大,因此国庆节当天,北京当地日出的北京时间最接近6点,B正确。故答案为:B。
4.旗杆正午影长最长,说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5.C
6.C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北半球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各地昼长最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小,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各地昼长最长,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春分日或秋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随着纬度升高,昼长逐渐增长,南半球昼短夜长,随着纬度增加,昼长逐渐变短;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昼短夜长,随着纬度增加,昼长逐渐变短,南半球昼长夜短,随着纬度的增加,昼长逐渐增长。
5.注意是南半球昼长夜短,应从c-d -a,白昼增长阶段是c-d ,C对。其余选项可排除。
6.当太阳直射点由d向a移动时,重庆(30°N)离直射点越来越近,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是由小到大,即由低到高。C对。
【答案】7.B
8.A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晨昏线判读: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由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太阳光线直射点的纬度位置不同,从而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7.“让地球忘记了转动啊,四季少了夏秋冬”,这里的“转动”导致四季的形成,表示地球的公转。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四季更替均与地球公转相关。昼夜更替与地球自转直接相关,所以不主要是歌词中的“转动”引起的是昼夜更替,故答案为:B。
8.太阳不西沉表明出现极昼现象,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A点出现极昼现象,BCD均没有极昼现象。故答案为:A。
9.【答案】(1)B
(2)C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本题考 查光照条件分析。从图中位置看,主卧室朝南,冬暖夏热,采光较好,A错误,B正确;次卧室朝北,位于阴面,冬冷夏凉;采光较差,C、D错误,故答案为:B。(2)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判断及应用。正午时分阳光照射进入客厅的面积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此时为北半球冬至日。此时北京昼长比洛阳短,且洛阳较北京偏西,洛阳早于北京日出,A错误;巴西高原以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为主,此时为湿季,草木茂盛,B错误;此时北极出现极夜,C正确;伦敦日出东南,日落西南,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日影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日影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
【答案】10.D
11.C
12.D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向北移动。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向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10.d位于南回归线。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夏至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冬至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故D正确,A、B、C错误。
11.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然后向南移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图中c为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d为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因此10月1日,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c→d。故C正确,A、B、D错误。
12.太阳直射点由a→b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南极圈内极夜范围不断扩大,A错误。地球的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在7月初达最慢、1月初达最快;太阳直射点由a→b期间,日期为3月21日前后到6月22日前后,因此地球的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不断变慢,B错误。正午太阳高度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太阳直射点由a→b期间,我国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直射前逐渐变大,直射后逐渐变小,C错误。太阳直射点由a→b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去昼越长,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13.C
14.C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区时的计算
一定时区,确定出
两地所在的时区 若已知某地经度,可根据经度确定出所在的时区,方法为:该地的经度数÷15°,所得商“四舍五入”保留的整数即为该地所在时区数,东西时区根据东西经确定
二定向,确定两时区
的相对东、西方向 如果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则东时区在东、西时区在西。如果两地都在东时区,区号大的在东,区号小的在西;两地都在西时区,区号大的在西,区号小的在东
三定差,确定两个
时区相差的个数 如果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相差的时区数即为两区号相加。如果两地都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差的时区数即为两区号相减
四定值,所求时区的区时=已知时区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如当东八区为18:00时,西五区为18-13=5:00;当零时区为3:00时,东三区为3+3=6:00
13.该地位于北半球,影子朝向正北,说明太阳在正南方向,应为当地地方时12:00,即105°E的此时为12:00,则北京时间120°E为13:00,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4.图中显示立杆与影子同为两米,说明正午太阳高度为45°,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直射点与当地纬度的纬度差)可计算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N,此时为北半球夏季,上海昼长夜短,A错误。南极出现极夜,B错误。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C正确。澳大利亚处于冬半年,D错误。故答案为:C。
15.【答案】(1)昼短夜长;昼变长夜变短
(2)12;20
(3)0;0
(4)DCBE或D>C>B>E;越来越快
(5)④;北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图a所示这天,是冬至日,钦州的昼夜长短状况是昼短夜长,这一天过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钦州的昼夜长短变化是昼变长夜变短。
(2)图中A点所在的经线平分昼半球,地方时为12:00。该日B点的白昼长为20小时(在侧视图中,昼半球占5格,一格2小时,背面还有一半,故昼长=5×2×2=20小时)。
(3)此时C点位于晨线,太阳高度是0度,该日E点出现极夜,正午太阳高度为0度。
(4)B、C、D、E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D>C>B>E(纬度越大,自转线速度越小),该日之后的一个星期内,靠近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5)图a所示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位于图b④位置,这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将向北方向移动。
【点评】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向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到北回归线;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北移,直至3月21日(春分日)。公转速度:1月初,是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是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16.【答案】(1)冬至日
(2)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3)向北(由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
(4)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位于A点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
(2)地球由A点到B点,即由北半球的冬至日到春分日,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此时太阳直射点仍然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是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3)由B点到C点,即由北半球的春分日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移动方向是向北移动。
(4)当地球位于D点时,即北半球的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所以此时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的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点评】因为地球的公转致使一年内太阳在地球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一次。以北半球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为例:一年中当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正值我国北方的夏至节气,正午太阳在头顶正上方,即太阳高度角为90°,为一年中的最大值;当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时,正值我国北方的冬至节气,此时的太阳高度角为43°,为一年之中的最小值。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太阳的视运动现象(东升西落),即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17.【答案】(1)④;冬至日
(2)先慢后快
(3)6;20
(4)A>B>C
【知识点】光照图的判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右图中,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表示冬至日,对应左图中的④点。
(2)①为春分,在3月21日前后,③为秋分,日期在9月23日前后,期间经过7月,地球7月初公转至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所以当直射点从①移至③时,地球公转速度变化情况是先变慢,后变快。
(3)D点位于赤道,昼夜平分,于当地6点日出,18点日落。B位于晨线上,正值日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图中相邻两条经线之间的经度间隔30°,地方时相差2小时,BD位于同一条经线上,此时的地方时为2点,根据昼长=(12-日出时间)×2可知,此时B点的昼长为20小时。
(4)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所以A、B、C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大到小的排序是A>B>C。
【点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二分日,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太阳直射在北半球,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在南半球,东南升、西南落。
18.【答案】(1)④;D
(2)由北回归线向两侧(南北)递减;较慢
(3)海口;哈尔滨
(4)P;0°
【知识点】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图的判读;光照图的判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丙图为南半球的俯视图,此时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了极昼现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直射点对应甲图中的D点;此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乙图中①为春分日,②为夏至日,③为秋分日,④为冬至日,与④位置对应。(2)乙图中②位置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此时公转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3)丙图表示北半球冬至日,此时北半球越往北昼长越短,四城市中昼长最长的为纬度最低的海口市;此时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是纬度最高的哈尔滨市。(4)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四地中线速度最小的是纬度最高的P点;M点位于晨线上,太阳高度为0°。
【点评】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射入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向北移动。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向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19.【答案】(1)23:00
(2)北纬23°26′或23°26′N;西经45°或45°W;南;昼短夜长
(3)43°34′;大
(4)东;东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此时为当地(45°W,23°S)西三区正午12时,北京时间比该地早11小时,所以是23时。(2)该日为北半球夏至日,所以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23°26′N,45°W),此日后开始向南移动;里约热内卢市昼夜长短状况昼短夜长。(3)该日里约热内卢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通过H=90°-当地纬度和直射点纬度差计算为43°34′;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将逐日变大。(4)根据该地该日正午日影朝向正南分析,右手为正南方向,所以基督像应面向东方矗立,午后随太阳西落,影子将向东方移动。
【点评】日影朝向及长短变化的特点
正午日影朝向及长短变化 朝向 正午日影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以北地区,日影朝北;太阳直射点以南地区,日影朝南(极夜区域除外)
长短
变化 ①正午日影长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增
②太阳直射点处,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长度为0
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春、秋
分日 全球各地(极点除外)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此时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北半
球夏
半年 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域除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
北半
球冬
半年 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域除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
变化
规律 以北半球为例,从冬至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逐渐北移,日影朝向逐渐偏南;从夏至日至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日影朝向逐渐偏北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1.2 地球的公转 同步练习(B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安徽开学考)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019年2月5日时中国传统节日的春节,这一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  )
A.清明 B.小寒 C.立春 D.寒露
2.从立春到立夏,最可能出现在黄河流域的现象是(  )
A.知了不知耕种苦,坐闲枝上唱开怀
B.衰荷滚玉闪晶光,一夜西风一夜凉
C.白雪欲求吟咏句,穿枝掠院演梅花
D.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答案】1.C
2.D
【知识点】二十四节气
【解析】【点评】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 ,就形成了24个节气。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1.全年被划分成24个节气,相邻的两个节气相差15天;冬至在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因此2月5日应接近冬至后第三个节气,即立春。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2.由图中信息可知,从立春到立夏,所经时间为我国春季。A对应的时间为夏季,B对应的时间为秋季,C对应的时间为秋季,D对应的时间为春季。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2021高一上·南宁期末)每天日出时刻,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2020年国庆节当日,多达十几万名群众在现场观看升旗仪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国庆节当日的升旗时间(北京时间)最接近(  )
A.4:00 B.6:00 C.8:00 D.10:00
4.国旗杆的正午影子达到一年中最长是在(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答案】3.B
4.D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掌握地方时、区时计算的四大步骤:
步骤 地方时 区时


时 确定出用以计算的参照时间:该参照时间可以从题目的相关材料中获取,也可利用光照图中的特殊经线进行判断,如地方时6时经线、地方时18时经线、地方时0时经线、地方时12时经线 确定出两地所在的时区:
①某地区时为该地所在时区内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②计算时区。所求地的经度数除以15,余数若大于7.5,则商+1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余数若小于7.5,则商为该地所在时区数。东西时区根据东西经确定


向 确定两点的相对东、西方向:以地球自转方向为根本参照,在两地之间的劣弧段中确定东西方向 确定两时区的相对东、西方向


差 确定两点的时差:先确定两点的经度差,再按照15°对应1小时的标准进行换算,以确定时差 确定两个时区相差的个数


值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以东用“+”,以西用“-”) 所求时区的区时=已知时区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别 “经经”计较,分秒必算 时区换算,整数加减
3.国庆节为10月1日。已知9月23日为秋分日,全球各地于当地时间6点日出,国庆节当天北京当地日出时间应该晚于当地时间6点,但时间上接近6点,北京时间与北京的地方时相差也不大,因此国庆节当天,北京当地日出的北京时间最接近6点,B正确。故答案为:B。
4.旗杆正午影长最长,说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D正确。故答案为:D。
(2020高一上·金台期末)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白昼逐渐增长的区段是(  )
A.a—b B.b—c C.c—d D.d—a
6.当太阳直射点由d向a移动时,重庆(30°N)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是(  )
A.低—高—低 B.高—低—高 C.低—高 D.高—低
【答案】5.C
6.C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北半球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各地昼长最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小,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各地昼长最长,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春分日或秋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随着纬度升高,昼长逐渐增长,南半球昼短夜长,随着纬度增加,昼长逐渐变短;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昼短夜长,随着纬度增加,昼长逐渐变短,南半球昼长夜短,随着纬度的增加,昼长逐渐增长。
5.注意是南半球昼长夜短,应从c-d -a,白昼增长阶段是c-d ,C对。其余选项可排除。
6.当太阳直射点由d向a移动时,重庆(30°N)离直射点越来越近,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是由小到大,即由低到高。C对。
(2020高一上·黔东南期末)歌曲《祈祷》中唱道:“让地球忘记了转动啊,四季少了夏秋冬;让宇宙关了天窗,叫太阳不西沉”。结合某日光照图,完成下面小题。
7.地球上下列现象不主要是歌词中的“转动”引起的是(  )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昼夜更替
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D.四季更替
8.该日太阳不西沉的地点是(  )
A.A B.B C.C D.D
【答案】7.B
8.A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晨昏线判读: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由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太阳光线直射点的纬度位置不同,从而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7.“让地球忘记了转动啊,四季少了夏秋冬”,这里的“转动”导致四季的形成,表示地球的公转。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四季更替均与地球公转相关。昼夜更替与地球自转直接相关,所以不主要是歌词中的“转动”引起的是昼夜更替,故答案为:B。
8.太阳不西沉表明出现极昼现象,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A点出现极昼现象,BCD均没有极昼现象。故答案为:A。
9.(2021高一上·洛阳期末)下图为洛阳市(34°N.112°E)某楼盘平面户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三个卧室相比较(  )
A.主卧室冬暖夏热,采光较差 B.主卧室冬暖夏热,采光较好
C.小卧室冬暖夏凉,采光较好 D.次卧室冬暖夏热,采光较好
(2)正午时分,阳光照射进人客厅的面积达到一年中最大值那天(  )
A.洛阳日出时刻晚于北京 B.巴西高原草木一片枯黄
C.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D.伦敦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答案】(1)B
(2)C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本题考 查光照条件分析。从图中位置看,主卧室朝南,冬暖夏热,采光较好,A错误,B正确;次卧室朝北,位于阴面,冬冷夏凉;采光较差,C、D错误,故答案为:B。(2)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判断及应用。正午时分阳光照射进入客厅的面积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此时为北半球冬至日。此时北京昼长比洛阳短,且洛阳较北京偏西,洛阳早于北京日出,A错误;巴西高原以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为主,此时为湿季,草木茂盛,B错误;此时北极出现极夜,C正确;伦敦日出东南,日落西南,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日影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日影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
(2020高一上·安居期中)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三题。
10.太阳直射点d代表的节气(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11.小明的生日在10月1日,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  )
A.a→b B.b→c C.c→d D.d→a
12.太阳直射点由a→b期间(  )
A.南极圈内极夜范围不断缩小
B.地球的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不断加快
C.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
D.我国各地昼长夜短,且越往北去昼越长
【答案】10.D
11.C
12.D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向北移动。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向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10.d位于南回归线。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夏至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冬至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故D正确,A、B、C错误。
11.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然后向南移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图中c为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d为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因此10月1日,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c→d。故C正确,A、B、D错误。
12.太阳直射点由a→b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南极圈内极夜范围不断扩大,A错误。地球的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在7月初达最慢、1月初达最快;太阳直射点由a→b期间,日期为3月21日前后到6月22日前后,因此地球的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不断变慢,B错误。正午太阳高度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太阳直射点由a→b期间,我国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直射前逐渐变大,直射后逐渐变小,C错误。太阳直射点由a→b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去昼越长,D正确。故答案为:D。
(2020高一上·安康期中)某地理学习小组,在野外某地(68°26'N,105°E)垂直立杆。经观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日照杆影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此刻北京时间为(  )
A.6:00 B.12:00 C.13:00 D.18:00
14.在上述时刻,下列可能会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
A.上海昼短夜长 B.南极出现极昼
C.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 D.澳大利亚正值炎炎夏日
【答案】13.C
14.C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区时的计算
一定时区,确定出
两地所在的时区 若已知某地经度,可根据经度确定出所在的时区,方法为:该地的经度数÷15°,所得商“四舍五入”保留的整数即为该地所在时区数,东西时区根据东西经确定
二定向,确定两时区
的相对东、西方向 如果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则东时区在东、西时区在西。如果两地都在东时区,区号大的在东,区号小的在西;两地都在西时区,区号大的在西,区号小的在东
三定差,确定两个
时区相差的个数 如果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相差的时区数即为两区号相加。如果两地都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差的时区数即为两区号相减
四定值,所求时区的区时=已知时区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如当东八区为18:00时,西五区为18-13=5:00;当零时区为3:00时,东三区为3+3=6:00
13.该地位于北半球,影子朝向正北,说明太阳在正南方向,应为当地地方时12:00,即105°E的此时为12:00,则北京时间120°E为13:00,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4.图中显示立杆与影子同为两米,说明正午太阳高度为45°,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直射点与当地纬度的纬度差)可计算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N,此时为北半球夏季,上海昼长夜短,A错误。南极出现极夜,B错误。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C正确。澳大利亚处于冬半年,D错误。故答案为:C。
二、综合题
15.(2021高一上·钦州期末)读地球侧视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下列各题。
(1)图a所示这天,钦州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这一天过后,钦州的昼夜长短变化是   。
(2)图中A点的地方时为   。该日B点的白昼长为   小时。
(3)此时C点的太阳高度是   度:该日E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度。
(4)B、C、D、E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该日之后的一个星期内地球公转速度   。
(5)图a所示这天,太阳直射位于图b   位置(①、②、③、④中任选一个),这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将向   (南、北)方向移动。
【答案】(1)昼短夜长;昼变长夜变短
(2)12;20
(3)0;0
(4)DCBE或D>C>B>E;越来越快
(5)④;北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图a所示这天,是冬至日,钦州的昼夜长短状况是昼短夜长,这一天过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钦州的昼夜长短变化是昼变长夜变短。
(2)图中A点所在的经线平分昼半球,地方时为12:00。该日B点的白昼长为20小时(在侧视图中,昼半球占5格,一格2小时,背面还有一半,故昼长=5×2×2=20小时)。
(3)此时C点位于晨线,太阳高度是0度,该日E点出现极夜,正午太阳高度为0度。
(4)B、C、D、E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D>C>B>E(纬度越大,自转线速度越小),该日之后的一个星期内,靠近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5)图a所示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位于图b④位置,这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将向北方向移动。
【点评】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向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到北回归线;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北移,直至3月21日(春分日)。公转速度:1月初,是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是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16.(2020高一上·南充期末)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中各点分别为二分二至日),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地球位于A点时北半球节气。
(2)地球由A点到B点北半球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3)由B点到C点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
(4)当地球位于D点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变化规律是
【答案】(1)冬至日
(2)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3)向北(由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
(4)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位于A点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
(2)地球由A点到B点,即由北半球的冬至日到春分日,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此时太阳直射点仍然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是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3)由B点到C点,即由北半球的春分日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移动方向是向北移动。
(4)当地球位于D点时,即北半球的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所以此时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的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点评】因为地球的公转致使一年内太阳在地球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一次。以北半球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为例:一年中当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正值我国北方的夏至节气,正午太阳在头顶正上方,即太阳高度角为90°,为一年中的最大值;当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时,正值我国北方的冬至节气,此时的太阳高度角为43°,为一年之中的最小值。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太阳的视运动现象(东升西落),即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17.(2020高一上·黔东南期末)读“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左图)和某时刻“太阳光照图”(右图,其中阴影表示黑夜,非阴影表示白天)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当直射点位于①~⑤中的   位置时与光照图所示日期相符,该日北半球的节气为__判断依据是   。
(2)当直射点从①移至③时,地球公转速度变化情况是   。
(3)D点的日出时间是   时,这一天B点的昼长是   小时。
(4)该日A,B,C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大到小的排序是   。
【答案】(1)④;冬至日
(2)先慢后快
(3)6;20
(4)A>B>C
【知识点】光照图的判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右图中,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表示冬至日,对应左图中的④点。
(2)①为春分,在3月21日前后,③为秋分,日期在9月23日前后,期间经过7月,地球7月初公转至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所以当直射点从①移至③时,地球公转速度变化情况是先变慢,后变快。
(3)D点位于赤道,昼夜平分,于当地6点日出,18点日落。B位于晨线上,正值日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图中相邻两条经线之间的经度间隔30°,地方时相差2小时,BD位于同一条经线上,此时的地方时为2点,根据昼长=(12-日出时间)×2可知,此时B点的昼长为20小时。
(4)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所以A、B、C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大到小的排序是A>B>C。
【点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二分日,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太阳直射在北半球,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在南半球,东南升、西南落。
18.图中,甲图为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轨迹图,乙图为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图,丙图为太阳光照图,丁图示意我国不同纬度的四个城市分布。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丙图所示节气对应于乙图中的   位置,直射点对应于甲图中的   点。
(2)乙图中地球处于②位置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为   ,公转速度   (较快/较慢)。
(3)丙图所示日期时,丁图中所示的四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   ,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   。
(4)丙图中,M、N、E、P四地中线速度最小的是   ;M点的太阳高度为   。
【答案】(1)④;D
(2)由北回归线向两侧(南北)递减;较慢
(3)海口;哈尔滨
(4)P;0°
【知识点】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图的判读;光照图的判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丙图为南半球的俯视图,此时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了极昼现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直射点对应甲图中的D点;此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乙图中①为春分日,②为夏至日,③为秋分日,④为冬至日,与④位置对应。(2)乙图中②位置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此时公转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3)丙图表示北半球冬至日,此时北半球越往北昼长越短,四城市中昼长最长的为纬度最低的海口市;此时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是纬度最高的哈尔滨市。(4)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四地中线速度最小的是纬度最高的P点;M点位于晨线上,太阳高度为0°。
【点评】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射入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向北移动。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向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19.(2020高一上·泉州期末)巴西基督像矗立在科科瓦多山顶,俯瞰着整个里约热内卢市(45°W,23°S)(左图)。6月22日当地正午,到此观光的凯瑟琳女士发现基督像日影正好投向基督像右手正下方(右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北京时间为   。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并开始向   移动;里约热内卢市昼夜长短状况   。
(3)该日里约热内卢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此日后,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将逐日变   (大/小)。
(4)基督像应面朝   方向矗立,午后影子将向   (东/西)方移动。
【答案】(1)23:00
(2)北纬23°26′或23°26′N;西经45°或45°W;南;昼短夜长
(3)43°34′;大
(4)东;东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此时为当地(45°W,23°S)西三区正午12时,北京时间比该地早11小时,所以是23时。(2)该日为北半球夏至日,所以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23°26′N,45°W),此日后开始向南移动;里约热内卢市昼夜长短状况昼短夜长。(3)该日里约热内卢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通过H=90°-当地纬度和直射点纬度差计算为43°34′;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将逐日变大。(4)根据该地该日正午日影朝向正南分析,右手为正南方向,所以基督像应面向东方矗立,午后随太阳西落,影子将向东方移动。
【点评】日影朝向及长短变化的特点
正午日影朝向及长短变化 朝向 正午日影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以北地区,日影朝北;太阳直射点以南地区,日影朝南(极夜区域除外)
长短
变化 ①正午日影长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增
②太阳直射点处,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长度为0
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春、秋
分日 全球各地(极点除外)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此时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北半
球夏
半年 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域除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
北半
球冬
半年 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域除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
变化
规律 以北半球为例,从冬至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逐渐北移,日影朝向逐渐偏南;从夏至日至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日影朝向逐渐偏北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