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 鸦 片 战 争同步练习
选择题
1.“每一县或一州,农之食烟者十之二,工之食烟者十之三,贾之食烟者十之六,兵之食烟者十之八,仕之食烟者过半。”“十室之邑,必有烟馆。”这说明清朝( )
A.吸食鸦片现象普遍 B.军民体质下降
C.林则徐禁烟无成效 D.白银大量外流
2.林则徐在上道光皇帝的奏折中指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yì yì)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 )
A.鸦片泛滥成灾 B.西方传教士活动猖獗
C.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国家主权不断丧失
3.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想和中国公开交易
B.打开中国市场
C.割占香港
D.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4.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 100万元下降到1 600万元,来广州的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限制对英国的贸易
B.《南京条约》五口通商
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5.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略,右面这幅漫画反映的不平等条约( )
A.是在上海签订的
B.发生在虎门销烟期间
C.规定清政府赔款2 100万两白银
D.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6.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 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 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 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7.明朝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已经有了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但是具有诱发作用的鸦片战争往往被视为中国进入近代的起点。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鸦片战争的规模大、时间长
B. 中西方之间开始进行文化交流
C. 中国出现了近代化生产方式
D. 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8.近代一位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这一言论的出现针对的是( )
A. 上海成为通商口岸
B. 英国取得协定关税权
C. 列强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
D. 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9.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衰败了。”材料实质上反映( )
A. 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B.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
D. 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10.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
A.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B.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11.浙江某地方志记载:“道光年间(1821—1850年),湖丝出洋,其始运至广东,继运至上海销售。七里(村)所产丝尤著名,出产既富,经商上海者乃众。……镇之人业此因而起家者亦不少。”这说明( )
A. 七里村在清道光以前并不从事丝织业
B. 丝织业伴随着棉纺织业的衰败而兴起
C. 五口通商在客观上刺激了湖丝的对外贸易
D. 广州口岸从此以后不再经营湖丝贸易
12.“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大清王朝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面对这个挑战却毫无认识。”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战前清政府与西方完全隔绝
B. 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随着战争
C. 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D. 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3.英国人利洛在《缔约日记》中记载了中英南京谈判时的情况:“在欧洲,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的字句与语法。而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很容易看出,他们所焦虑的只是一个问题,就是让我们赶紧离开。”材料表明清政府( )
A. 政治腐败,放任主权丧失
B. 缺乏近代国家的外交意识
C. 实力不足,导致谈判被动
14.条约规定“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据此判断英国在中国取得了何种特权( )
A.关税协商,开放通商口岸
B.参与制定中国法律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1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 中国的奋斗》中指出:“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中国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肯定了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 中国的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 国家立场决定战争的性质
D. 都忽略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16.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非选择题
17. 鸦片战争中国惨败,英国在中国获取特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它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也许,英国议会在1840年4月的3天辩论,可以帮助后人考察战争的根源。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似乎是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是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材料三 依据《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统治者把鸦片战争的原因归结为中英之间的贸易争端,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重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有哪些?请写出其中一条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圆明园内正上演着昆曲《惊梦》,歌舞升平……列强入侵的炮声……大清王朝纸醉金迷的沉梦就此被粉碎。
——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列强入室,赤县刀俎;割我宝地,掠我财富。
——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山河祭》
(1)材料一中“入侵的炮声”来自哪次战争 “列强”指的是哪个国家
(2)请结合《南京条约》的相关史实,证明材料二中的“割我宝地,掠我财富”。你认为材料二所述情景出现的根源是什么
(3)谈谈你读上述材料后的感受。
答案
1-5AABBD 6-10DDCBA 11-16CCBDDD
17、(1)不正确。中英之间的贸易争端只是表面现象,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工业原料。
(2)中国武器落后,英国“船坚炮利”。
(3割让香港岛,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割让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开放通商口岸: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便于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写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18、1)鸦片战争。英国。
(2)《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赔款2 100万银元。根源:落后的封建制度、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综合国力的衰弱等。
(3)落后就要挨打;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