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12 00:0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步练习
选择题
1.下面是郭廷以所著《近代中国史纲》的部分目录。其中,空白处的标题应是(  )
第四章西力冲击(下)(1850—1860)
第一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英法联军与俄国的机会
第三节 中国境遇的再变
A. 英国的炮舰政策 B. 清的外援与曾军的奋战
C. 西方国家的携手 D. 太平军的末路
2. 1858年4月,当英法联军抵达天津时,咸丰皇帝为准备出面的交涉人员制定了“详尽”的外交策略:对俄表示和好,对美设法羁縻(笼络),对法进行劝告,对英严词诘问。这说明当时( )
A. 英国极力对华进行侵略
B. 列强与清政府建立了平等外交
C. 俄、美为攫取利益而支持清政府
D. 清政府对列强缺乏清醒的认识
3. 一位法国历史学家说:“我并不认为这在当时是个好办法。我们这样做了,就使得中国人感觉到,我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抢劫,可以;放火,不行!”材料中的“好办法”指的是(  )
A. 发动鸦片战争 B. 火烧圆明园
C. 强占中国大片领土 D. 对华倾销商品
4. 在1860年10月18日放火烧圆明园之前,英国指挥官额尔金还在北京张贴了告示,说明了烧圆明园的原因和预定的放火时间:“任何人,无论贵贱,皆需为其愚蠢的欺诈行为受到惩戒。18日将火烧圆明园,以此作为皇帝食言之惩戒,作为违反休战协定之报复。与此无关人员皆不受此行动影响,惟清政府为其负责。”材料反映了额尔金火烧圆明园的原因是(  )
A. 圆明园具有很强的纪念意义
B. 为英法盟军的抢劫行为作掩护
C. 对清政府进行报复
D. 清政府不同意开放通商口岸
5. 晚清文史学家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记载:“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下列对这段材料的分析,合理的是(  )
A. 李慈铭认为中国人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洗劫
B. 李慈铭否认了外国人对圆明园的侵略行为
C. 该日记是记录圆明园遭劫的第一手史料
D. 该日记应作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6.萨哈林岛,是俄罗斯联邦最大的岛屿,中国人称之为“库页岛”。“库页岛”这个名称只能留在中华儿女屈辱的记忆中。清政府被迫割让该岛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瑷珲条约》 D.《天津条约》
7.咸丰十年(1860年),奕曾上奏道:“自开城后,该二国带兵二万余,分踞京城,所有城内仓库及各衙门,彼亦深知。”奕上奏所指的事件是(  )
A.英军控制南京下关江面
B.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
C.美、俄两国趁火打劫
D.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
8.两次鸦片战争在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
A.开始于侵略者对广东沿海的进攻
B.侵略势力推进到清朝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C.有助于侵略者占据中国的市场和掠夺中国的财富
D.外国侵略者以武力挫败了清政府的抵抗
9.法国上尉巴特雷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可雨果却严厉地谴责了他们的行径。“他们的行径”是(  )
A.发动鸦片战争
B.火烧圆明园
C.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D.对华倾销商品
10.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扩大鸦片战争中获得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C.让外国使节进驻北京
D.利用“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再次侵略中国
11.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在谈到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时说:“条款虽很多,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加密切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奕与文祥决不转回头看,留恋那一去不复返的闭关时代。他们大着胆子向前进,到国际生活中去找新出路。”对材料中“为福”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是(  )
A. 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 加强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友好往来
C. 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
D. 有利于外国资金和技术的引进
12.1841年,林则徐有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列史实能证明林则徐预言的是(  )
A. 沙俄逼迫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B. 沙俄攻占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C. 沙俄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D. 沙俄割占辽东半岛,索银2亿两
13. “黑龙江、松花江左岸,由额尔古纳河至松花江海口,作为俄罗斯所属之地;右岸顺江流至乌苏里河,作为中国所属之地;由乌苏里河往彼至海所有之地,此地如同接连两国交界明定之间地方,作为两国共管之地。”上述材料是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的主要内容。这一条约是(  )
A. 中俄《瑷珲条约》 B. 中俄《北京条约》
C. 中英《南京条约》 D.中美《望厦条约》
14.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15. 1863年6月,总理衙门大臣薛焕在奏折中曾说:各国公使驻京,“中国虚实,无不毕悉,始不过侵我利权,近复预我军事。凡举用人行政,渐形干涉”。这反映了当时(  )
A. 清廷理性认识列强侵略
B. 列强控制了中国的内政
C. 外交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D.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6.1841年,林则徐在退职返乡时曾预言:“终为中国患者,俄罗斯乎!”下列史实能够证明他的预见正确的是(  )
A.火烧圆明园
B.占领香港岛
C.割占台湾
D.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1858年与英法的天津谈判中,咸丰帝和其朝臣最不能容忍的是“公使驻京”这一内容。咸丰帝甚至打算以全免进口关税换取公使不驻北京。而当时西方国家互派大使常驻对方首都,已经是外交惯例。为此,清朝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抗争,致使战争不断升级,最终付出惨痛代价。
——摘编自任世江《初中历史课程“点—线”解析》
材料三 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所谓“以史为鉴”,正是面对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战舰有哪些不同?这些不同对战争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在外交上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以此为借口,使战争升级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从以上探究中“学到的东西”。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雨果《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材料二 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被委派到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美国学者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史》
1)两则材料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次战争中
(2)材料一中的“两个强盗”、材料二中的“树上的伙伴”都是指谁 “果园的主人”指谁 “果子”指什么
(3)当“伙伴”与“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美国公使出来调停时,你认为他会维护“果园的主人”的利益吗 为什么
(4)与上述材料有关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影响
(5)西方列强一向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何认识
答案
1-5CDBCA 6-10BDCBB 11-16CCACDD
17、(1)中国战船船体无金属包裹,英军战舰舰体有金属包裹,防护性好;中国战船排水量小,英军战舰排水量大;中国战船火炮落后,战斗力差,英国战舰火炮先进,战斗力强;中国战船的动力主要靠风力和人力,英国战舰已经开始使用蒸汽动力。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2)缺少近代外交意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国丧失更多主权。
(3)重视科技发展,提升军事实力;积极开展外交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18、1)第二次鸦片战争。
(2)英国和法国。中国。列强在华的特权和利益。
(3)不会。它的目的是取得清政府的好感,谋求在华更大利益,坐收渔人之利。
(4)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5)西方列强是一伙地地道道的强盗、魔鬼和杀人狂,他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行为足以证明这一切。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是欺世盗名,也是自欺欺人。(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