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主题一 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主题一 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2019)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08-11 22:0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匠心之用-雕塑艺术》
“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匠心之用-雕塑艺术》的主题一“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课程以纪念性雕塑为样本,呈现了雕塑艺术的材质特点、审美历程、代表作品和艺术家。课程依据高中课程标准“了解雕塑基础知识及艺术表现形式”的要求,认识和理解纪念性雕塑的特征与象征意义。
本课学习任务一是了解雕塑的基本知识,分析浮雕与圆雕的差异,从材料工具、造型手法等角度体会雕塑与绘画的不同美感,进一步认识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本课时的学习重在让学生尝试理解雕塑艺术的形式、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
本课以学科阅读及线上互动的方式进行,体现了线上教学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美术课上已涉及了雕塑艺术的初步学习,但缺乏对雕塑艺术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对很多优秀艺术作品也缺乏了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对雕塑艺术进行比较性研究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雕塑的基础知识,了解雕塑空间占有形式的差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深度理解作品所呈现的文化内涵,并具备分析作品的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论学习、对比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对雕塑作品的观察及对其材料工具、造型手法等多角度,理解雕塑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启发学生认识雕塑艺术的社会作用。通过视频观赏及对作品的理解,感知英雄人物的崇高境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及对国家及民族的自豪感与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雕塑的基础知识、圆雕与浮雕实体特征区别及艺术代表人物。
教学难点:如何观赏和深度理解雕塑艺术的形式语言及文化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1、播放抗日战争胜利历程短视频
老师总结:刚刚我们观看的短片大致描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历程,经过多年的抗战我们终于取得了胜利。为了纪念伟大的胜利,艺术家们通过各自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抗日英雄的敬意,例如雕塑作品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设计意图】视频情景导入,重温历史,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雕塑与历史传承的关系。
问题导入主题:以纪念为主要目的而创作的雕塑是艺术吗?它与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关联呢?
引入课题: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
1、问题主导:为什么雕塑是空间中的实体艺术呢?
学习任务概述:
了解雕塑的基本知识,分析浮雕与圆雕的差异。从材料工具、造型手法等角度体会雕塑与绘画不同的美感,进一步认识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学习任务1:什么是雕塑?
学生参与互动回答。
老师小结:运用一定的实体物质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艺术形象
学习任务2:雕塑与绘画的不同之处
老师展示艺术作品两件,请同学们观察及思考两者的不同之处
学生参与互动回答。
老师小结:两件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绘画是是平面的展示,并没有真正的对空间产生占领性。而雕塑则是通过对空间的占领而实现的,它是三维立体的可触可感。
2、思考与探究一:
1、浮雕与圆雕的实体性特征有何区别
老师展示两件雕塑作品,引导分析浮浮雕与圆雕的差异。
浮雕: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一种介于绘画与圆雕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占据空间小,既能发挥历史纪念性,又能起到装饰作用。
圆雕:能从多角度观赏、完全独立的雕塑,在当代社会十分普及。
学生提问,引发思考探究
艺术家是不是给艺术作品赋予了内涵?
老师答疑小结,引入下一个环节
【设计意图】对比特点,解析概念
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并提出疑问的互动活动过程中,为学生解惑,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三)经典解读 作品赏析 :(浮雕与圆雕)
1、中国经典雕塑《人民英雄纪念碑》主题浮雕赏析
知识普及:人民英雄纪念碑八幅作品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事件,它们依次为“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和“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老师小结对主题的浮雕的设计过程及雕塑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教育意义和社会实用性价值等方面进行总结。艺术表现形式:写实的手法,采用叙事性的形式教育意义:从纪念性雕塑的艺术形象中了解革命和历史,并从中受到极大的启迪和鼓舞。实用及社会价值:与园林建筑相互衬托,对周围环境也起到了美化的作用。
【设计意图】
以理论讲授的方式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浮雕作品进行知识的普及,提升学生对主题雕塑的认识和了解。在对作品认识的过程中,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鼓舞精神。
2、国外经典雕塑作品赏析
①《马赛曲》法国巴黎的凯旋门的主体浮雕
引导学生赏析雕塑艺术作品
展示图片《思想者》雕塑,引入艺术大师罗丹及其作品
②《巴尔扎克》雕塑知识拓展及延伸。
【设计意图】
老师以故事激趣法的形式和中西艺术作品风格相对比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观察两副作品的相同之处,展开对作品的艺术特点及创作意图的探究。
③《地中海》马约尔 法国
老师介绍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地中海》象征着"地中海"的裸体女子身体健美、四肢粗壮、姿态优美。整个造型给人以简洁、朴实、饱满又富有健美之感,充满古希腊的艺术精神。
3、思考与探究二:
老师提问:分析马约尔和罗丹的作品,在造型手法上有何不同?
引导学生从马约尔的作品《地中海》和罗丹的作品《巴尔扎克》中进行对比。
学生参与互动回答问题。
老师小结:马约尔的作品整个造型采用象征和概括的手法,使作品显得平衡和柔和以简化的形式与平静的节奏来建立一种客观和平衡的状态。
罗丹的作品不注重造型的写实,注重精神的表现,以造型上对人体的扭曲来表现出作者内在的精神和情感的宣泄。
【设计意图】对比区别,解析雕塑的造型手法的不同
在师生问答的互动活动过程中,依据问题导向,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作品及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并鼓励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④作品赏析:《侧倚的人体》亨利·摩尔
老师启发谈话,引导学生从造型手法、材质变化等角度去欣赏亨利摩尔的作品,总结推测作者的创造意图。
雕塑实体中的空洞如同深山和悬崖上的洞穴一样具有神秘的魅力,《侧倚的人体》这件作品也将空洞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空洞被亨利摩尔广泛应用到他的创作之中,他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摩尔洞”。
4、回到问题主导:为什么雕塑是空间中的实体艺术呢?
雕塑的空间呈现是具象实体的空间,而非绘画中的虚拟空间,其直接涉及到作品呈现的多维性。而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及其空间变化是雕塑艺术最主要的语言。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进行深入探究,加深对雕塑艺术基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感知雕塑是空间中的实体艺术的真正内涵,体现雕塑艺术在生活中的独特的育人的价值。
(四)学习与评价
老师出示评价学习单:比较一下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作品与亨利·摩尔的作品,在造型手法、形象性特征及创作意图上各自有什么区别。
学生分享自已对作品的理解及感受,并进行评价。
评价效果:观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再次强化雕塑的表现形式的特点,积极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
【设计意图】本评价表立足于对雕塑从造型手法、形象特征及创作意图等特点,在对雕塑作品进行对比和分析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不同角度和方向对作品进行鉴赏,帮助学生建立对雕塑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五)课堂总结
老师总结:重温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对雕塑作品进行鉴赏的时,从多方面去认识和理解,领会雕塑空间塑造中的造型及艺术形态的表现。
(六)课后拓展
通过本课的思考探究和学习,选择一件你最喜欢的雕塑作品从造型手法、形象性特征和创作意图等方面列一张分析表,并思考雕塑作品与材料有什么联系?它是什么借用材质来凸显其艺术特征的?
【设计意图】巩固本课知识点,课后问题的延伸为学生主动、主动探究提供机会,并为后续课程学习进行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