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8-11 22:1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题的内容。
设计思路
1.设计思想: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刚刚学习了《碳的单质和化学性质》,知道了碳跟氧气或某些氧化物反应可以产生二氧化碳,本节课之后,学生将要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所以本节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简单回顾,又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同时,本节课又是继氧气制取的研究之后出现的又一个专题研究活动。氧气制取的研究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打下了基础,本节课又是氧气制取研究的延伸与拓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气体制取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探究思路。
经过前面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简单化学实验探究所需要的基础,能在教师的点拨下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对于化学实验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喜欢动手操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思路,掌握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设计装置、动手实验等方法,激发学生参与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和装置的探究
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设计
教学准备
制作简单地提纲式ppt,呈现教学的基本过程。
实验仪器:试管若干,烧杯两个,木条,火柴,
化学试剂:.稀盐酸、碳酸钠粉末、石灰石粉末、块状石灰石, 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可口可乐饮料,让学生观察饮料瓶壁有少量气泡,点燃蜡烛,将刚开口的可口可乐瓶口对准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熄灭,为什么将打开饮料瓶口对着燃烧的蜡烛,蜡烛会熄灭?(产生了一种气体),可口可乐是常见的碳酸饮料,那么打开瓶盖,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二氧化碳),怎样验证呢?(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演示实验:可口可乐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那么,在实验室里,我们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
板书: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PPT)活动一:请尽可能多的列举你所知道的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碳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
2. 蜡烛燃烧;
3.一氧化碳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4.木炭还原氧化铜;
5.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
6.人体呼吸;
7.鸡蛋壳与食醋反应;
提问:哪些反应能方便快捷地得到较纯净的二氧化碳呢?请对这些方法进行评价。
学生分组讨论后,各小组选派一名学生代表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方案五和七,均属于碳酸盐和某种酸的反应,那么在实验室选择那种反应物比较合适呢?
(PPT)活动二:请根据所给的试剂,选择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最合适的反应物。
实验一:碳酸钠,碳酸钙粉末,块状碳酸钙和稀盐酸
1.稀盐酸和碳酸钠粉末:产生气泡,速率很快
2. 稀盐酸和石灰石粉末:产生气泡,速率很快
3. 稀盐酸和块状石灰石:产生气泡,速率适中。
结论:选择块状的石灰石,速率适中,便于收集。
实验二:块状石灰石与稀盐酸、稀硫酸、浓盐酸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请同学们说一说刚才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4.稀盐酸和块状石灰石:产生气泡,速率适中。
5.稀硫酸和块状石灰石:产生气泡,速率缓慢并渐止。
6.浓盐酸和块状石灰石:产生气泡,速率适中,瓶口有白雾
引导学生思考,白雾是什么?(HCl气体)
针对上述实验现象,同学们想一想,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反应是?(稀盐酸和块状石灰石)
板书:一、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H2CO3 ;H2CO3 =H2O+CO2↑
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PPT)活动三: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过渡:确定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接下来,我们研究一下制取装置。
板书:二、制取装置
根据氧气的制取,回答确定气体的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哪些因素?(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发生的条件)
那么根据刚才的推断,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属于哪一类呢?(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
板书:发生—固液;不加热。
应该和哪一个制取氧气反应的发生装置相似(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
根据氧气的收集,回答确定气体的收集装置时要考虑的因素又有哪些?(密度、溶解性、能否与水反应)。
已知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能和水发生反应。请考虑: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该采用那种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板书:收集—向上排空气
(PPT)展示教材P114页图:供选择的实验装置,选择发生和收集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呢?
学生选择,在教材上完成。
装置中大家基本用到了长颈漏斗,该仪器的作用是什么?(用于添加盐酸)
讲述:用长颈漏斗时,要注意其下端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否则气体要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如果实验室里没有长颈漏斗,能用那个仪器来替代?(分液漏斗)
注意:分液漏斗的下端不需要插入液面以下。
刚才,在选择反应器时,用人选择圆底烧瓶,有人选择广口瓶,还有人选择了锥形瓶,选择那一个更合适? (锥形瓶)
请同学到白板前点击屏幕上的仪器,设计组接装置。
(PPT)活动四:探究二氧化碳的验证和验满。
板书:三、检验和验满
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则表明气体是二氧化碳)
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充满了集气瓶?(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表明气体已经集满。)
(PPT)活动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步骤。
为了使实验规范有序进行,我们如何进行操作?(学生思考后回答)
①按要求连接好仪器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装入药品(先加固体,后加液体)
④收集并验满气体
板书—实验步骤:连、查、装、收
(思考)如何检查装置是否漏气?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检查原理。
课堂小结:学生小结学习收获。
课后作业:1.搜集家庭厨房中的常见物质制备二氧化碳,在家里动手实验,并对用量的多少、产生气泡的多少以及快慢详细记录,完成一份实验报告。2.根据自己的小实验,利用饮料瓶和吸管、橡皮泥等材料,设计制作一个简易的灭火器,进行蜡烛灭火实验。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实验操作,激发学习兴趣,探究二氧化碳制取,整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活跃。缺点是,对于初三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还不是很高,由于高密度的实验操作,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有余,后来的班级改用学生代表演示,教师电子白板同步视频,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