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其涵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验、互动交流的形式来突出重点;用合作学习、讨论等方法来突破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三、对教材“探究实验”的改进
1、课本92页“活动与探究”的方案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由于操作要求较高、难度大,实验过程装置没有始终密闭。因此,将实验改进为: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直接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白磷自燃。
2、课本94页“实验5-1”没有对比,学生对实验结果很难分析。为培养学生“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的意识,故利用矿泉水瓶、棒棒冰瓶等用品来做实验。
3、“实验5-2”由于操作结果与理论设想有差异,本节课不宜加大分析难度,所以将演示实验改为“实验视频”。
四、教学准备
1、实验用具:托盘天平(带砝码)、装有少量细沙的锥形瓶、橡皮塞(带导管和气球)、酒精灯、火柴、锥形瓶、橡皮塞、镊子、滤纸、小烧杯、注射器、带塞子的小药瓶、矿泉水瓶(带瓶盖)、棒棒冰瓶、酒精灯、石棉网。
2、药品:白磷、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铁钉、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等。
3、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导入】由“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等实验现象图片引入我们可以从质量的角度来认识化学反应。 【过渡】早在200多年前,两位化学家分别从质量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我们来了解他们的研究情况。 【图片展示】“两位化学家的争论”猜想哪位化学家得出的结论正确? 【过渡】这两位化学家争论的重点是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相不相等?(为什么有不同的结论?)【板书】 化学反应前物质总质量=?化学反应后物质总质量 观察、描述倾听倾听对两位化学家的争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倾听、思考理解学习目标 复习旧知,把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由定性拓展到定量。设疑,创设问题情景,挑起学生认知矛盾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明确学习目标。
(二)制定方案,合作探究 【过渡】问:要验证自己的猜想,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办?(做实验) 【制定方案】出示实验参考方案。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1、2、3组)2、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4、5、6组)3、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7、8、9组)【确定方案】各小组根据给定的仪器、药品,讨论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分工协作。【实验要求】教师强调实验要求并出示要点:1、实验计划6-8分钟时间,比一比哪个小组速度最快!实验最成功!记录最准确!汇报最积极! 2、看清实验步骤,不乱丢乱扔,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认真观察,真实记录,汇报时将本组实验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友情提示】化学实验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合作探究】分组完成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记录学生实验情况) 思考后回答根据桌上的器材,药品确定本组实验方案,组内说出自己的实验设计。聆听积极分工,选择合适的仪器药品,共同努力完成实验。 从多个角度进行设计,关注学生已有想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三)交流汇报,形成结论 1、选取有代表性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记录和分析,向全班交流汇报实验成果。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代表陈述实验现象及结论。分析、思考、聆听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发现问题,实验再探【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有这种规律呢?有没有特殊的情况?【实验再探】盐酸与碳酸钠粉反应前后质量测定【教师演示】镁条燃烧前后质量变化?(视频)【前失后鉴】是什么原因导致波义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对你有什么启示? 【归纳】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时要注意的几个要点。1、一切化学变化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物理变化不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2、守恒的是“总质量”,沉淀、气体等在反应中都应考虑进去;没有参加反应(剩余)的物质的质量不能算在内。3、若选择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则反应一定要在密闭容器内进行。 聆听、质疑参照学案,实验观察,思考、解释思考、讨论阅读、理解 通过质疑让学生再次进入探索的情景中,层层深入。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讨论思索中,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同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六)探微求知,突破难点【自主阅读】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可分为 , 重新组合成新的 ;即在化学变化中 种类改变,而原子的 都没有改变。2、讨论:化学反应为什么一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板书】守恒原因【动画演示】水的分解【归纳】: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在化学反应前后,微观: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一定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数目可能改变。宏观:元素种类、元素质量一定不变,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 自主阅读,独立完成完成填空小组讨论、归纳观看水分子分解的微观过程、和老师一起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聆听,理解 让学生自己解开疑惑,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求知欲。通过微观的模拟降低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锻炼学生分析、概括和逻辑推理能力。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
(七)总结提升,当堂检测1、知识小结:2、当堂检测:让学生进行课堂达标练习(见导学案),之后反馈检查。3、学生对学习收获作小结:(对情感目标的升华)六、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反应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守恒原因:种类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 数目 不变质量 思考、回答练习、汇报畅谈收获 反思是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练习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PAG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