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十三册 第十六课 对罍---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十三册 第十六课 对罍---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08-11 22:3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十三册 第十六课
对罍---教学设计
教师: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
教学目标:
了解罍的作用、造型,了解对罍的造型、纹饰,能够了解罍的造型特点。能够区分和绘制简单的纹饰,夔龙纹。了解罍的历史价值,对民族传统文化而自豪,激发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器物及纹饰的兴趣,和对传统美的欣赏。
教学重点:
罍的作用及历史价值;
对罍的造型特点及纹饰;
教学难点:
对不同纹饰特点的掌握和夔龙纹的绘制。
教学准备:
(学生) 铅笔、彩笔、橡皮、美术本;
(教师) 课件、铅笔、器物
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视频主要介绍了国宝级器物皿方罍,以及其流失和回归的历史。
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国宝皿方罍的珍贵,引出本课内容。
大家看完视频有什么感触呢 引发学生对罍的兴趣。
简要介绍罍
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大家已经对罍有了初步了解,知道是商周时代汉族使用的大型盛酒器。
分析罍字的构成,找出云雷纹。
通过观察罍的组图,认识上面刻有云雷纹,形状为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大型盛酒器或礼器,多用青铜或陶制成。
介绍对罍
对罍是在1973年陕西省凤翔县劝读村出土的一件罍。它是西周中期的盛酒器,距今约3000年,原器通高46厘米、口径23厘米、腹深38.5厘米、重18公斤,现藏于陕西凤翔县文化馆。
对罍的造型
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到对罍的造型是平折沿,方唇,颈部内敛,肩上有一对兽首衔环耳,弧腹斜收,圈足较高。颈饰一周 夔龙纹,龙昂首,上唇特长,卷曲下垂,歧尾内卷上扬。肩部六枚大圆涡纹与变体夔纹相间排列。腹饰下垂的蕉叶纹,每片蕉叶均以两条相向的立式 夔龙组成。圈足饰两周弦纹,体现这时期西周人逐渐摆脱商代神秘繁缛的美术传统,形成庄重素雅的风格。
对罍的纹饰
同学们仔细观察对罍上的纹饰,对罍上的纹饰分为夔龙纹、涡纹、蕉叶纹、弦纹四种。
今天我们着重讲的是夔龙纹:
① 夔龙传说
在上古时代,有一种神兽名叫“夔龙”,传说中,夔龙只有一足,平日里最爱干的事情就是用自己的独足拍击腹部,其声若雷,声传百里。杀掉夔龙,取其腹皮制鼓,用其独足做鼓槌,一经敲响,声震山河,可令敌人胆寒变色。后期学者便将青铜器表现一足的、类似龙的形象都称之为夔,纹饰称为夔龙纹或龙纹。
② 夔龙纹
夔龙纹是传统装饰纹样,常见于古钟鼎等器物上,后期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夔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似龙而仅有一足;
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只足的类似龙的形象,都称之为夔或夔龙,有的夔纹已演变为几何图形的装饰。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青铜器上的龙纹常被称为夔纹和夔龙纹。夔纹象征王权和神权,饰有夔形纹饰的青铜礼器或兵器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尊贵。
课堂练习
通过对夔龙纹饰的了解,自主绘制夔龙纹。
学生绘制,教师巡回指导,绘制中需注意突出夔龙纹的特点和神韵
讲评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对罍和其主要纹饰夔龙纹,知道了罍这一器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和特点,中国的传统的美是我们最珍贵、最宝贵的文化,我们要重视这些,在去历史博物馆的时候,可注意到这些纹饰,并能够欣赏它的美。
作业布置
根据对罍的形状和纹饰特点,绘制对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