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音乐鉴赏》
第十四单元 自由幻想的浪漫乐派
第二十六节 《舒伯特》说
课稿
《舒伯特》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舒伯特》。本课是人民音乐出
版社《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自由幻想的浪漫乐派》第二十六节
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地位、内容结构、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凸显重点、突破难点、理清思路、活用方法、过程剖析、巧设板书、深刻反思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地位
《音乐鉴赏》模块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必修模块之一。《普通高中音乐课程
标准(2017 版 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鉴赏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重要途径。可见,《音乐鉴赏》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内容结构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欣赏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鳟鱼》,作品作于 1817 年夏天。
第一段,叙述天真活泼的小鳟鱼在清亮的水中嬉戏;第二段,叙述渔夫要向小鳟 鱼下毒手,作者期望河水清澈以免小鳟鱼遭殃;第三段转到小调上,情绪暗淡, 叙述渔夫把水搅浑,并钓起了小鳟鱼;最后,歌曲回到大调上,表现作者对鳟鱼 的同情。
在知识结构上,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舒伯特的生平及音乐创作。理解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感受、体验音乐风格,知道其形成的社会原因。
第二:艺术歌曲。艺术歌曲原指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盛行于欧洲的一种抒情歌曲。具有以下特点:歌词多采用名家诗作;侧重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旋律表现较强;创作技巧比较复杂;对演唱技巧要求较高;伴奏占有重要地位,是歌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三:歌曲所蕴涵的深层内容。从表面上看,歌曲并不直接涉及社会内容, 但它确实又迂回地影射着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揭示内容的方法上看,又多以表现 个人的内心世界为主。这些现象都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具体表现。
三、学情分析
性格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快,可塑性、模仿性较强。
知识结构:他们对艺术歌曲比较陌生,特别是德奥艺术歌曲,对其歌词、曲调、和声、伴奏以及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缺少较深刻的了解。
认知特点:通过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学习,具备听觉、欣赏、表现和创造的能力。尤其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有很大提升,并逐步进入到理性认识层次。
四、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聆听艺术歌曲《鳟鱼》,感受词曲的配合和所表达的情感;
感受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
艺术表现:通过演唱《鳟鱼》,关注歌曲的旋律、调式与和声色彩、伴奏、音乐情绪等之间的关系,深刻体验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表现形式。
文化理解:从艺术歌曲的创作方式来理解音乐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联系时代背景和舒伯特的个人遭遇,尝试体会和理解舒伯特为何选择舒巴尔特的诗歌为之谱曲的原因。
五、凸显重点
聆听和演唱《鳟鱼》,感受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
(我之所以把感受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作为教学重点的原因是: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通过分析,让学生感受音乐与相关文化,提高艺术修养。深化情感体验,突出音乐特点。)
六、突破难点
对舒伯特艺术歌曲几个特征的理解。
(我之所以把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征作为教学重点的原因是:艺术歌曲的特征,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很难把握,我采用分析、探究等方法突破本课难点,让学生彻底理解,立足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艺术修养和人文修养。)
七、理清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音乐为
本,在聆听、体验、模仿的基础上,设计具有探究性、启发性的问题,用多种形式进行体验。将启发式教学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艺术歌曲音乐特征。
八、活用方法
音乐鉴赏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音乐艺术又是一门时间和听觉艺术。因此所
有的教学行为都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整体,从细节要素到完整艺术形象等基本策略。具体教法和学法如下:
说教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基于以上学情,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凸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比较法
分析法
师生互动法
说学法
《课程标准》提到:音乐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 受美的过程,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学法的指导时, 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自悟探究、自主学习、自信表演等学习方式, 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九、过程剖析
教学过程环节我安排了四个环节,分别是导入、新课展开、拓展延伸与课堂
小结。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练习二拍子指挥技法,接着播放视频《鳟鱼五重奏》,初步感受音乐特点,模唱主旋律。并提出两个问题:
视频中的演奏形式是什么?
你对主旋律有何感受?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通过视频和问题导入,激发兴趣,使学生在情绪积极的状态下自然融入求知情境。)
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在新课教学环节,我分别从歌词、旋律、调式与和声、伴奏、音乐情绪五个方面展开。
歌词特点。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协助学生学习的助手作用,让学生在创作的活动中学习。”出示《鳟鱼五重奏》主旋律,让学生分组即兴填词,接着比较原作品。从对比中学生得出歌曲《鳟鱼》歌词特点:采用名家诗作。
(设计意图:根据《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强调音乐实践,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旋律特点。
通过学唱歌曲第一段和第三段的旋律,并指出旋律中出现的级进、跳进、同音反复、变化音让学生感受两段旋律的特点。
出示两段旋律,让学生画出旋律线,学生从演唱和演示旋律线得出旋律特点: 舒展、自由、跳跃、没有固定形式的约束
调式与和声色彩特点。
由于学生对调式与和声概念比较模糊,我采用对比聆听法,大调明亮,小调暗淡,和声分为协和与不协和,我弹奏每一段的主和弦,让学生辨别调式与和声色彩的变化。
第一部分:明亮的大调式,以协和和弦为主。
第二部分:暗淡的小调式,出现了不协和的七和弦。
学生从教师弹奏的音色对比中得出调式与和声色彩特点:大小调相互转化,色彩明暗对比
伴奏特点。
在钢琴伴奏的讲解中,我同样采用对比的方式,弹奏两本版本的伴奏,即兴伴奏和正谱伴奏,启发学生对伴奏的感知。并提出问题:哪个版本的伴奏更接近音乐主题?学生从两个伴奏的对比中,得出正谱伴奏更接近音乐主题。
接下来演奏作品的引子部分,并提出问题:
仔细聆听钢琴伴奏,哪种节奏型出现的最多?
营造了怎样氛围?
学生从聆听教师弹奏和观看谱例中,得出节奏型:
接着讲解节奏型的作用和意义,邀请两位同学上台用手或者身体随乐表演小鳟鱼的形象,感受伴奏的艺术性。学生从聆听和演示中得出伴奏特点:作曲家经过精心编配,生动形象,营造音乐氛围
最后,我再弹奏两段歌曲伴奏,让学生根据伴奏拟名,分别是《摇篮曲》和《魔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联想。)
音乐情绪特点。
通过再次模唱歌曲的第一段和第三段,进一步感受两段音乐情绪的变化。学生通过演唱和对比聆听得出音乐情绪的特点:波动性较大,常表现作曲家个人的内心世界。
通过回忆和联想,让学生用两个词概括本课的内容,学生分别说出自由、想象、幻想、浪漫等词语,教师通过引导,得出本课课题:
《自由幻想的浪漫乐派》
(设计意图: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音乐知识的传授,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巩固本课内容,培养归纳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
完整欣赏德语演唱视频《鳟鱼》
展开联想,拓展新知
联系时代背景和舒伯特的个人遭遇,谈谈舒伯特为何看中舒尔巴特的这首诗歌,并为之谱曲?
《鳟鱼》这首歌曲具有怎样的寓意?(鳟鱼、渔夫、清水、浑水)
学生通过讨论和回答得出本课寓意:善良和单纯往往被虚诈和邪恶所害。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拓展问题的提出和探究,让学生感受本课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彰显美育功能,提高审美情趣。)
课堂小结
播放微视频著名音乐评论家保罗的一句话结束本课:“舒伯特,他有一种向往梦想的惆怅,使他所有的感情都染上特殊的色调。”
十、巧设板书
板书的设计上,我首先列出关键词,包括歌词、旋律、调式与和声色彩、伴
奏、音乐情绪。然后列出具体特点。
歌词 名家诗作
旋律 伸缩性大、抒情性强、不受固定形式的约束
调式与和声色 彩 大小调转换,和声色彩丰富
伴奏 精致,优美,在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承担着演唱 旋律所不能表达的内容,甚至具有独奏的价值
音乐情绪 波动性较大,常表现作曲家个人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良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的教案,是课堂教学的缩影。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脉络,形成明晰的知识结构。)
十一、深刻反思
本课主要是聆听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鳟鱼》,了解舒伯特的生平、艺术贡献
和艺术歌曲的特点,归纳总结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我采用了讲授法、分析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准确率高,歌曲学唱情况良好,师生互动环节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本课的内容。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望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