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课内文言文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课内文言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9-05 16:02:18

文档简介

中考文言文复习过关卷《核舟记》 过关卷
一、文学常识
《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是 ,字 , 嘉善人。
二、字词过关
1、有奇巧人( )2、罔不因势象形( )( )( )
3、尝贻余核舟一( )(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
5、高可二黍许( )( )( )6、启窗而观( )
7、箬篷覆之( )( )( )8、雕栏相望焉(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10、石青糁之( )( )
11、中峨冠而多髯者( )( )( )12、如有所语( )
13、其两膝相比者( )( )14、佛印绝类弥勒( )
15、矫首昂视(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
17、珠可历历数也(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
19、其人视端容寂( )( )20、若听茶声然( )
21、其船背稍夷( )22、钩画了了,其色墨( )( )
23、长曾不盈寸( )(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2、诎右臂支船( ) 3、左手倚一衡木( )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四、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五、按要求填空
1、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3、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一个动作和“ ”的神态看出来。
4、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 ,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5、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
6、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
7、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8、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
答案:
字词答案见书本
填空部分答案:
1.核舟这件艺术品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
2. 灵活精致
3.“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5. 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轻松悠闲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专注悠闲。
6.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7.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8.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中考文言文复习过关卷《大道之行也》
一、文学常识填空。
《 礼记 礼运 》、《 礼记 》\儒 \ 戴圣 \ 儒 \孔子\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二、基础知识积累
1、 ①与通“举”,推举②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③\和睦④职分⑤成长⑥ 憎恶 ⑦动词,以……为亲⑧发生⑨ 造反 \(害人 \(兴起\ ⑩\泛指大门\(11) 这 (12) 以……为子 2.解释下列句中相同的词语。
①与通“举”,推举 \ 和②为: 是\ (刻成③闭: 阻塞\ 关 ④行:施行\ 走
3. ① 矜② 寡 ③ 孤④ 独
4.翻译下列句子。
①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②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③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④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
5. C
三、结合课文回答问题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本文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第一,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说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说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要充分地体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即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即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以上从物质生活上说的。)第三,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而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试举例说明。(3分)
点拨: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启发大家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大同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社会的关爱。
3、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
大道:指古代政治上最高理想。
大同: 指理想社会。
4、.《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5、孔子的“大同”理想激励后代无数的仁人志士为自己的理想社会而奋斗,你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这样的进步思想家或社会改革家?谈一谈有关他们的故事。
如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人,故事略。中考文言文复习过关卷陋室铭 答案
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借物抒情
爱莲说 答案
1、托物言志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
(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2、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3、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4、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不同,文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5、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6、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中考文言文复习过关卷《醉翁亭记》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作者是宋代文学家 ,字 ,自号 ,晚年又号 。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环滁皆山也(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作亭者谁?( )名之者谁?( )饮少辄醉( )醉翁之意不在酒 ( )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 云归而岩穴暝归( )( )
野芳发而幽香 ( )佳木秀而繁阴( )至于负者歌于途渔( )
伛偻提携( )山肴野蔌( )杂然而前陈者( )宴酣之乐( )非丝非竹( )( )射者中,弈者胜( )( )觥筹交错( )( )苍颜白发( ) 颓然乎其间者 ( )
已而夕阳在山( )树林阴翳 ( )鸣声上下( )太守谓谁( )
三、 翻译下面的重要语句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5)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7)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
(8)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9)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1)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1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四、理解课文填空
1.在文段中找出两个成语 。
2.概括滁州城地理特征的一句是 。
3.作者自号醉翁是因为 。
4.写出文中第2段中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语句。
春 夏 秋 冬
5.写出第2段中描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子。
6.第3段共写了四层意思,请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四层意思的句子。
; ; ; 。
7.写滁人游山时踊跃而热闹的语句是: 。
8.最能表现众人在太守面前无拘无束的语句是 。
9.最能准确而全面地概括文中宴会特点的一项是( )
A.酒香菜美 B.奢侈热闹 C.简朴欢乐 D.饮玩兼备
10.第三段描写的主要用意是表现作者 的思想感情。  
11.点明了全文中心的语句是 。
12.最后一段用了层层衬托的写法。先用 之乐衬托 之乐,再用 之乐衬托 之乐。最后点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是 。中考文言文复习过关卷《醉翁亭记》答案
一、文学常识
欧阳修 永叔 醉翁 六一居士
二、解释加点词语
环 环绕 蔚然 茂盛的样子 翼然 四角翘起,象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临 靠近
作 建造 名 命名 辄 就 意 情趣 得 领会 寓 寄托 霏 雾气
归 聚拢 开 散开 暝 昏暗 芳 香花 秀 滋长 负者 背着东西的人
渔 捕鱼 蔌 菜蔬 陈 摆设 酣 尽情地喝酒 觥 酒杯 筹 酒筹 弈 下棋
苍颜 脸色苍老 颓然 醉醺醺的样子 已而 不久 翳 阴暗 上下 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谓 是
三、 翻译重要的语句。
(1)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四角翘起,象鸟张开翅膀的一样高踞在泉水上面的,这就是醉翁亭。
(2)醉翁的情趣不在与喝酒,而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
(3)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这是滁州人出游的情景。
(5)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6)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7)太阳出来以后,林间的烟雾逐渐散开,到傍晚云雾凝聚,山谷就昏暗了。
(8)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
(9)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溪水低落,水底的石头露出水面。
(10)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
(11)但是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
(12)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
四、理解课文填空
1. 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2.环滁皆山也 。
3.作者自号醉翁是因为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
4. 春 野芳发而幽香 夏 佳木秀而繁阴 秋 风霜高洁 冬 水落而石出
5.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云归而岩穴暝
6.滁人游也;太守宴也 ; 众宾欢也 ; 太守醉也
7.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8.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 ,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
9.最能准确而全面地概括文中宴会特点的一项是( C )
10.与民同乐
11.点明了全文中心的语句是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
12.本段用了层层衬托的写法。先用 禽鸟 之乐衬托 人 之乐,再用 人 之乐衬托 太守 之乐。最后点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是与民同乐 。中考文言文复习过关卷《送东阳马生序》参考答案:
一、略
二、1.⑴跑 ⑵等待 ⑶热水 ⑷周到 ⑸通“披”,穿 ⑹腰里系着(腰佩)
2.⑴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⑵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⑶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若人。
三、
四、1.⑴读书之艰;⑵从师之难;⑶奔走之劳;⑷生活之苦。
2.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3.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4.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示例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示例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考文言文复习过关卷《桃花源记》练习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 , (朝代)诗人,散文家,又名 ,字 。本文选自 。还学过他的作品有《》(其三)《》《》等。
二、解释字词
缘溪行( )落英( )缤纷( )仿佛( )甚异之( )
豁然开朗( )俨然( ) 之属( )阡陌交通( )
黄发垂髫( )怡然( )便要还家( )叹惋( )
便扶( )向( )路 及郡下( )诣太守( )遂迷( )欣然( )规往( )寻病终( )欲前行( )悉如外人( )延至其家( )具答之( )咸来问讯( )绝境( )率妻子( )邑人( )不复出焉( )无论魏晋( )延至其家( )处处志之( )无问津者( )
三、翻译句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8、后遂无问津者。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四、按要求回答问题
1、本文中有几个成语并说说它们的含义。
2、用文章中的语言回答问题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
3、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2)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
(3)“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4、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PAGE
1中考文言文复习过关卷《记承天寺夜游》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作者是 (朝代) 。“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有 、 等。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 相与( ) 步于中庭( ) 积水空明( ) 但( )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 遂至承天寺( )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四、按要求回答问题
1、用文章中的语句回答问题。
①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②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③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3、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5、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6、“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中考文言文复习过关卷《马说》
一、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 _ _____ __
⑵其真无马邪_______ _ ⑶才美不外见______ __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 ) ⑵不以千里称也( )
⑶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⑷食不饱( )
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⑹策之不以其道( )
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⑻执策而临之( )
⑼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⑽故虽有名马( )
⑾是马也( ) ⑿安求其能千里( )
二、句子翻译
1、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5、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三、本文采用的写法是______________。文中的“伯乐”是比喻____ _;“千里马”是比喻________________;“食马者”是比喻__________________。这篇文章既是借千里马为喻抒发自己 的愤懑,也是为了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社会问题。
答案:
一、材用才 能力 食通饲 喂 邪通耶 吗 见通现 表现
二、两马并驾 著称 有时 吃 普通 用鞭子打
通晓 拿 只是 即使 这 怎么
三、1、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不认识千里马啊。
2、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去喂养它。
3、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4、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5、驾驭它不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
6、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四、托物寓意 (略) 抑郁不得志中考文言文复习过关卷三峡 答案
2、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3、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4、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5、(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中考文言文复习过关卷《三峡》相关练习
文学常识
作者 , 北魏著名 家、散文家。《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二、解释加点字词的含义
略无( ) 阙处( )自非( )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至于( )夏水襄陵( )沿( )溯( )阻绝 虽( )乘奔御风( ) 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 ) 绝儼( ) 属引凄异( ) 自三峡七百里( )或王命急宣( )良多趣味( )哀转久绝( )
三、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⑦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⑧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⑨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按要求回答问题
1、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 2)写山高峻的句子: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2、引用渔歌作用有什么作用?
3、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5、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7、运用:
(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 ”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PAGE
1中考文言文复习过关卷《与朱元思书》答案
1、③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④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⑤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⑥望峰窥谷
2、(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3、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对朋友婉言相劝,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 中考文言文复习过关卷《五柳先生传 》
一、解释含义
〔1〕何许: 〔2〕不详:
〔3〕因以为号焉: 〔4) 不求甚解
〔5〕会意 〔6〕嗜:
(7)亲旧: (8)或:
(9)置酒: (10) 造饮辄尽:
(11)期在必醉: (12)既
(13)曾不 (14)吝情
(15〕去留: (16)环堵萧然
(17〕短褐穿结 (18)晏如:
(19)箪瓢屡空: (20)汲汲
(21)戚戚 (22)俦:
(23)衔觞赋诗
二、翻译句子
⑴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⑵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⑶ 好读书,不求甚解
⑷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5)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6)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三.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语句。
①性格:
②生活:
③志趣:
四、“箪瓢屡空”一句用了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的典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__________ _
答案:一1、处所 2、知道 3、就,于是4、不在一字一句解释上过分深究5、领会内容6、酷爱7、亲戚朋友 8、有时9、准备了酒10、往,就11、期望 12、已经,之后13、竟不14、舍不得15、离开16、墙17、洞和补丁18、安然自若的样子19、经常20心情急切的样子21、忧愁的样子 22、同类 23、酒杯
二、1、住宅边上有五棵柳树,就把“五柳”当作自己的号2、他性格安静话不多,不羡慕名利3、喜欢读书,但不在一字一句解释上过分深究4、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5、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不能躲避风雨。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肚子经常难以吃饱,但他却安然自若的样子。6、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7、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三.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语句。
①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②生活: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③志趣: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四、“箪瓢屡空”一句用了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的典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____ _表现陶渊明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品质 __中考文言文复习过关卷《答谢中书书》答案
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表达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
月光 竹柏影 比喻
2、(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4、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5、、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6、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中考文言文复习过关卷《与朱元思书》
一、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南朝文学家 。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风烟俱净( ) 从流飘荡( ) 水皆缥碧( )急湍( )甚箭( )猛浪若奔(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蝉则千转( )不穷( ) 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5、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6、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四、按要求回答问题
1、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
①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②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
④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具体语句:
⑤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总写山水之美的句子):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
⑥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中考文言文复习过关卷《满井游记》过关卷
1.填空。
《满井游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文学家。他是当时“____________”的代表人物。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飞沙走砾( ) 廿二日( ) 燕地寒( )
呷浪之鳞( ) 曝沙之鸟( ) 泉而茗者( )
3.解释加点的字
冻风时作( )土膏微润( )于时冰皮始解( )波色乍明( )冷光之乍出于匣( )( )山峦为晴雪所洗( )娟然如拭( )如倩女之撌靧面( ) 髻鬟之始掠( ) 柔梢披风( )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 )泉而茗者( )( )罍而歌者( )红装而蹇者( )( ) 风力虽尚劲(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 )呷浪之鳞( )( )毛羽鳞鬣之间( )未始无春( )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 )( )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 恶能无纪( )( )未百步辄返( )
4.翻译下列句子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垒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答案:
1. 袁宏道 明 公安派
2.lì niàn yān xiā pù míng
解释加点的字
冻风时作(起) 土膏微润(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在这时 ) 波色乍明(初、始)
冷光之乍出于匣(突然)(镜匣)山峦为晴雪所洗(晴空之下的积雪)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如倩女之撌靧面(洗脸) 髻鬟之始掠(梳掠)柔梢披风(开、分散) 麦田浅鬣寸许(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 游人虽未盛(众多) 泉而茗者(名词活用为动词,汲泉水)(名词活用为动词,煮茶) 罍而歌者(名词活用为动词,端着酒杯)红装而蹇者(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艳装)(名词活用为动词,骑驴) 风力虽尚劲(猛,强有力)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湿透) 凡曝沙之鸟(晒) 呷浪之鳞(吸,这里用其引申义)(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泛指一切动物) 未始无春(未尝)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在城里居住) 夫能不以游堕事(因为)(坏、耽误) 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恶能无纪(怎能)(通“记”,这里指记游的文章)未百步辄返(就)
翻译下列句子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这时水面上的结冰开始溶解,水波上的颜色也才显得明净,水面层层微波荡漾有如层层的鱼鳞,水清澈见底。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亮晶晶像刚从镜匣打开的镜子,忽然射出了冷光。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垒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游客虽还不多,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见得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这才知道:郊野田原之间,未尝没有春天的消息,只是住在城里头的人不知道罢了。
⑤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能够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正事,潇洒地在山石草木之间徜徉,只有“教授”这种官职了。中考文言文复习过关卷《陋室铭》练习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 (朝代) 。“铭”后来就成了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解释加点的字。
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惟( )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
调素琴( ) 无丝竹( )之乱耳( )
无案牍( )之劳形( ) 何陋之有( )
翻译下列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孔子云:“何陋之有?”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用文章中的语言回答问题。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怎样的愿望和怎样的生活情趣?这篇短文采用了什么的写法?中考文言文复习过关卷《送东阳马生序》
文学常识填空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是明初文学家 ,字景濂,号潜溪, (现在浙江义乌)人。
解释下列加点词
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录毕,走送之( ) 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稍降辞色( ).援疑质理( )( ) 或遇其叱咄( ) 色愈恭,礼愈至 ( ) 俟其欣悦 ( )
四支僵劲不能动( ).媵人持汤沃灌( )( )以衾拥覆( )同舍生皆被绮绣( )腰白玉之环( ).右备容臭 ( )
烨然若神人( ).缊袍敝衣( )( )略无慕艳意( )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三、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3.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5.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7.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8.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0.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11.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3.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四、理解课文填空。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了自己求学的艰难?
2.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3.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4.“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这种态度可取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PAGE
1中考文言文复习过关卷《小石潭记》复习题答案
三、1. 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2. 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3.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4. 潭中游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照射到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5.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时隐时现。6.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四、1、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3.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4.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面120步的地方,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幽美,是观光旅游、愉悦身心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因此闻名遐迩。(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能结合文章内容,说出小石潭的特点,表述通顺,即可得分)
5、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中考文言文复习过关卷《小石潭记》
一、文学常识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 是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 。唐宋八大家为

二、 解释加点词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斗折蛇行( )( )其岸势犬牙差互( ) 水尤清冽( )
为坻,为屿,为嵁( )( )( )佁然不动( )悄怆幽邃( ) 以其境过清 ( ) 记之而去( )隶而从者( )青树翠蔓(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往来翕忽(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卷石底以出。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理解课文
1.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2.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4.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了“悄怆幽邃”,一乐一忧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中考文言文复习过关卷《答谢中书书》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 。
解释加点的字词
答谢中书书( )五色交辉( ) 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 沉鳞( ) 竞跃(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翻译下列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实是欲界之仙都
按要求回答问题
1、“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中考文言文复习过关卷《大道之行也》
一、文学常识填空。
《大道之行也》一文选自《 》。《 》是 家经典之一,西汉 对秦汉以前的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 家学者托名 答问的著作。“大道”是指 。
二、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选贤与能( ) ②矜寡孤独( )( )( )( ) ③讲信修睦( )
④男有分( )⑤幼有所长( ) ⑥货恶其弃于地也( )
⑦不独亲其亲( ) ⑧谋闭而不兴( )⑨盗贼乱贼而不作( )( )( ) ⑩外户( ) (11)是谓大同( ) (12)不独子其子( )
2.解释下列句中相同的词语。
①与:选贤与能( ) 遂与外人间隔( )
②为:天下为公( ) 为人五( )
③闭:是故谋闭而不兴( ) 故外户而不闭( )
④行:大道之行( ) 复前行( )
3.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
①老而无子的人( ) ②老而无夫的人( )
③老而无妻的人( ) ④幼而无父的人(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下列加点的词与“不独亲其亲”中加点的“亲”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尉果笞广 B.恢弘志士之气 C.稍稍宾客其父 D.无案牍之劳形
三、结合课文回答问题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2分)
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试举例说明。(3分)
3、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
大道:
大同:
4、.《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 。
5、孔子的“大同”理想激励后代无数的仁人志士为自己的理想社会而奋斗,你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这样的进步思想家或社会改革家?谈一谈有关他们的故事。
PAGE
1中考文言文复习过关卷《爱莲说》
一、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 (朝代)哲学家 。
二、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 )清涟
不妖( )不蔓( )不枝( )亭亭( )净直( )不可亵( )玩 鲜有闻( )
宜乎众矣( ) 独爱菊(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按要求用原文回答。
1、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
2、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3、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6、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四、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 “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4、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5、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PAGE
1中考文言文复习过关卷桃花源记 答案
1、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3、(1)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3)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