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黄泛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吕氏春秋·任地》载:“五耕五耨(锄草),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滋润的土壤)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害虫)。”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A. 精耕细作 B. 男耕女织 C. 铁犁牛耕 D. 土地私有
2.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开始向土地实际耕种者征收租税,有“粟米”,还有“布缕”等。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国家赋税过于繁重 B.井田制已经彻底瓦解
C.自然经济雏形显现 D.小农经济正逐步确立
3.如表是新中国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统计情况。表中信息佐证了秦汉时期
功能 类型 出土的比例 出土较多的地区
初耕工具 铁锸、铁犁、铁斧 61% 山西、山东
播种工具 耧铧 7% 河南
中耕工具 铁铲、铁锄 22% 河南
收获工具 铁镰 10% 河南
A.中国冶铁水平领先世界 B.黄河流域农耕工具完备
C.铁犁牛耕技术相当成熟 D.播种工具生产效率低下
4.汉初私营商业中,出现了典型性的大商人,他们虽“无秩禄之奉,爵邑之人”,却富比王侯。“拟于人君”,被称为“素封”。“素封”的出现( )
A.是私营工商业发展标志 B.标志着汉代放弃抑商政策
C.不利于官营手工业发展 D.威胁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5.下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弋射收获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 B. 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
C. 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 D.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动
6.北魏与唐前期实行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 )
A. 发展小农经济,抑制土地兼并 B. 实行土地国有,促进经济恢复
C. 打击地主势力,促进生产发展 D. 改革基层行政,加强中央集权
7.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这反映出( )
A. 草市中有夜市 B. 江南市镇兴起 C. 村寨出现草市 D. 专业市场出现
8.“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宥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秦都咸阳 B.唐都长安 C.宋代东京 D.明代苏州
9.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 )
A.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农民地位不断降低
10.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还有信息革命、能源革命。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开始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显著增强。”这一时期是( )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两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11.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这种变化( )
A. 表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 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 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的根本改变 D. 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
12.明末,山西全省上好的田地,几乎全为宗室所占;河南土地则“半入藩府”。顾炎武也曾说江南“有田者十一,为人佃作者十九”。材料所述现象说明当时( )
A.土地集中现象严重 B.政府鼓励开荒
C.宗族势力十分弱小 D.租佃关系萌生
13.明清时期《商贾指南》《商贾便览》《生意世事初阶》《士商类要》等一系列商业书籍出现,“弃农从贾”乃至“弃儒从商”“士商渗透”的现象越来越常见。这表明( )①商人成为不可忽视的群体 ②商人群体自我意识的觉醒
③社会对商业的认可与重视 ④政府奖励工商政策的成效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4.明朝郑和下西洋以“开读、封敕、赉赐、庆典、市易”为使命,而在葡萄牙,航海不管对官方还是民间,都是一项确实有利可图的事业。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政治制度的差异 B. 贸易观念的差异
C. 经济政策的差异 D. 综合国力的差异
15.某班同学就重农抑商政策展开讨论,产生了以下四种观点,不正确的是( )
A. 重农抑商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
B. 抑商就是禁止政府官员从事商业活动
C. 重农抑商在很长时期内适应社会发展
D. 重农的目的是维护其政权的经济基础
16.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
A. 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B. 制瓷业开始兴起
C. 为了谋生,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 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17.印尼雅加达博物院收藏了不少写有阿拉伯文字的中国古陶瓷,比较出名的是釉外云彩大盘两件和白地青花阿拉伯文字碗一件。中国古陶瓷上出现阿拉伯文字主要( ) A. 是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 是适应贵族生活多样化的需要
C. 反映了各民族联系的加强 D. 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18.1793年乾隆皇帝复英王乔治三世信:“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锦为西洋各国必要之物,是以恩加体恤。”导致乾隆形成此观点的根源是( )
A.清朝统治面临着内忧外患 B.封建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
C.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D.长期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
19.“继哥伦布而起的探索新世界的西班牙冒险家,似乎都具有同一动机……当这班冒险家到达一个未曾被发现的海岸时,首先调查的就是那里有没有金矿可以发现。”该材料说明( )
A.对财富的追求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B.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
C.新航路开辟改变了欧洲贸易的中心 D.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0.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记载了凤梨、马铃薯、木薯等农作物品种,它反映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 )
A. 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B. 洲际之间农业物种的交流
C. 美洲传统社会遭到巨大破坏 D. 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加速
21.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B.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C.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D.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22.17世纪中期,清政府多次颁布禁海令;同一时期的英国政府则颁布《航海条例》,积极保护海外贸易。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 )
A.思想解放的程度 B.中央集权的强弱
C.经济结构的差异 D.海军实力的高低
23.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
A. 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24.“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而得到供养。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有可能使城市生活变得较可忍受、较合意……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论述( )
A. 说明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B. 证明城市生活方式被普遍欢迎
C. 认为粮食问题阻碍城市化进程 D. 指出世界城市化取得同步发展
25.历史学家钱乘旦先生在一篇文章中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1803年,英国最富裕的1.4%的家庭取得国民总收入的15.7%,到1867年,0.07%的家庭就取得16.2%的国民总收入。……1803年,收入最多的10%的人占有国家财富的2/5,1867年则超过50%。钱先生利用这组数据要论证的观点可能是( )
A.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B. 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关系的变革
C. 工业革命加剧了贫富分化D. 民主政治的完善加速了财富集中
26.据王斯德《世界通史》载:“机器的使用、劳动分工的实行使工人陷入深重的依附状态,成为机器的‘人手’,分工的附属物。从前,作为独立的手工作坊主,他可以在自己的家里干活,保持着个人的独立、自由和尊严。现在,这已是明日黄花,一去不返。”这说明( )
A. 工人从此失去了人身自由 B. 欧洲历史上首次出现了阶级对立
C. 欧洲的社会经济严重倒退 D. 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形态的巨大变化
27.列宁指出:“电力工业是最能代表最新技术成就,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的一个工业部门。”对此理解最确切的是
A.电气产品的发明层出不穷 B.电力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C.人类从此用上了电 D.电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扮演着重要角色
28.“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B.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C.轻工业的地位开始下滑 D.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29.1895年美国300家大垄断公司联合组成“全国制造商协会”,协会设有各种常务委员会,研究对内外政策,并由顾问委员会同政府联系。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美国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涉
C.垄断资本家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 D.美国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30.对图示的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西方列强侵略手段日趋隐蔽 B. 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C.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D. 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材料三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农业什么样的经营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6分
(2)材料二中的明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10分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 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证明,长达五百多年的明清两朝是一个长期停滞的时期:从1300年到1800年的五百年中,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为零。而这五百年里……外部世界开始以加速度的方式,成十倍成百倍地往前狂奔的时候,我们像“龟兔赛跑”中的那只兔子一样,在一棵枯树下酣睡了五百年。
中国与欧洲人均GDP比较
(安格斯·麦迪森制表,单位为国际元)
这一觉睡到1840年,国门被枪炮打开,但在很长时间里还是没有清醒过来,要到1894年的甲午海战打完,才说“一战而全民皆醒矣”。所以这一段时间,对于中华民族来讲,是一个要深刻反思的时期。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从政策和技术的层面分析1300年到1800年欧洲人均GDP猛增的原因,并指出其对世界的影响。8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18世纪后半叶开始,引起了西欧社会根本转变的工业革命过程逐渐改变了欧洲海外扩张的性质及其影响。在工业革命时代以前几个世纪的扩张中,欧洲人到海外去是为了寻找他们自己不能生产的东西……在工业革命时代,大致从1800年以后开始,欧洲人在外部世界所追求的东西与过去不同了,促使他们走向海外的不安全因素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前工业化时代与工业化时代欧洲扩张的差别还在于,只有在工业化时代,欧洲人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的海外帝国。……欧洲人的海外扩张从前工业化阶段到工业化阶段的转变是一个渐进和逐步积累的过程,大致发生在1750年到1850年之间。
----据【美】皮特.N.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整理
根据材料,围绕“殖民扩张与工业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黄泛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60分。
1、A 2.D 3.B 4.A 5.B 6.A 7.A 8.C 9.B 10.C
11.D 12.A 13.A 14.B 15.B 16.A 17.A 18.C 19.A 20.B
21.B 22.C 23.C 24.A 25.C 26.D 27.D 28.B 29.C 30.D
二、非选择题
31.
(1)经营模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个体农耕)。2分
主要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②自给自足③男耕女织④稳定性⑤封闭性⑥脆弱性。4分
(2)反映在明朝时期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3)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繁荣;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货币经济发展,出现纸币。4分
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政府商业政策的放松;政治中心的影响;东京处于汴河附近,交通便利。6分
32.【答案】原因: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或鼓励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4分
影响: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东方从属于西方(东西方差距逐步拉大)。4分
33.12分 论题:工业化改变了欧洲的殖民扩张
阐释:1750-1850年,欧洲国家海外扩张的目的逐渐从掠夺金银财富转变为掠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其性质也逐步从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到完成资本积累的转变。工业革命推动西方实现了工业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迫使西方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工业化为西方殖民扩张提供推动力的同时,增强了其殖民力量,殖民者将大批落后国家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伴随着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全球范围内资本、人员的流通加速,世界市场不断拓展,又为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总之,工业化加速了欧洲殖民扩张,殖民扩张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