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 “公元前3世纪出现了一个关键转折点,即类似于西方封建制的西周分封制被中央集权官僚政府所取代。新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了北接草原、南至南越的庞大帝国。”这个“庞大帝国”的建立者是( )
A.大禹 B.周武王 C.秦始皇 D.汉高祖
2. 《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焚书坑儒
C.修筑长城 D.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3. 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要是臣下以古论今,只会陷国家于不利。他更主张凡私人教学一律禁止,以杜绝“诽谤”。皇帝根据李斯的建议采取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统一文字 C.设立太学 D.尊崇儒术
4. 司马迁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这说明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是( )
A.延续了分封制度 B.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C.引发了楚汉之争 D.形成诸侯割据局面
5. 下面是某同学做的课堂笔记,通过笔记内容可以确定他学习的主题是( )
(1)交战双方:项羽领导的农民军和秦军主力
(2)特点:以少胜多
(3)结果:秦军大败
(4)成语:破釜沉舟
A.阪泉之战 B.涿鹿之战 C.牧野之战 D.巨鹿之战
6. 西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这种统治局面得以出现是因为文帝、景帝( )
①减轻赋税和徭役 ②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③提倡以农为本 ④废除严刑峻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 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还提倡勤俭治国。这反映了当时( )
A.摒弃秦朝政治制度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D.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8. 西汉在汉武帝在位时达到鼎盛,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有( )
①收回地方铸币权 ②盐铁官营、专卖
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④奖励工商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9. 以下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公元前 141年 公元前 136年 公元前 129年 公元前 127年 公元前 118年 公元前 87年
即皇帝位 置五经 博士 派卫青等 北击匈奴 颁布 “推恩令” 下令铸造 五铢钱 崩,葬于 茂陵
A.该年谱用年号纪年
B.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
C.该帝王在位35年
D.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0. 范晔认为:“纵观东汉一代,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皇帝大都早殇,继位者必年幼,母后必易临朝称制,外戚易专权……这动摇了刘姓皇朝的根基,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开始动荡。”这表明( )
A.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东汉王朝已不再是刘姓王朝
C.外戚专权动摇东汉统治根基
D.政治动荡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11. 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是( )
时间:公元184年 领导人:张角等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结果:被镇压下去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结果
12. “加强了西域、中亚地区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使汉文化传播到了西方,西方的文化也传到了中原。”这得益于( )
A.秦朝开凿灵渠 B.张骞出使西域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设置西域都护
13. 中国古代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这条航线最远到达( )
A.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 B.孟加拉湾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14. 下图为我国考古发现的秦汉时期的书写材料。它印证了蔡伦改进造纸术前,秦汉时期使用的书写材料主要是( )
A.甲骨 B.铜器 C.简帛 D.纸张
15. 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这表明他重视( )
A.辨证施治 B.生态保护
C.养生保健 D.药典编撰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9分,第17题18分,第18题18分,共55分)
16.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
——《史记》
(1)材料一中的制度的名称是什么?其中哪一职务帮助皇帝处理行政事务?(4分)
(2)材料二中主父偃的话说明汉朝统治遇到了什么问题?对于材料二中主父偃的建议,汉武帝是如何采纳实施的?该措施的实施有何影响?(6分)
(3)秦始皇和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在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他们的实质有何相同之处?(6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秦皇汉武为中国历史作出的共同贡献。(3分)
17. 西汉、东汉的统治值得我们去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几十年的统治之间,他们(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等)的政策有一个延续性……不是朝令夕改。那这个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这种社会的安定,财富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国富民安。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邬文玲
(1)运用所学知识,具体解读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内涵。(6分)
材料二 光武帝统一天下以后,撤官并县,虚置三公,事归台阁。他用了很多很有才干的人,但他对吏治非常严。一旦位列尚书台的这些官员出了事,他也经常把他们弄到朝堂上去鞭笞,对吏整治得非常严格。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孙晓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光武帝的治国理政措施。(6分)
材料三
A.西汉末年,政权腐败,经济凋敝,民生困苦,引发社会大动荡。公元9年,延续了二百多年的西汉王朝,寿终正寝,王莽乘势建立新朝。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中国大地再次陷入极度混乱之中,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摘自《中国通史》
B.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朝政的腐败和时局动荡不安,造成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一场农民大起义爆发了。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3)据材料三,比较西汉与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异同之处。(6分)
18. 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我国有很多世界文化遗产。
【认识世界文化遗产】
图一
图二
(1)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一个条件是“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图一所示世界文化遗产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与该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谁?(4分)
(2)写出图二宗教的发源地以及传入中国的时间。举例说明它对中国的影响。(4分)
【探究世界文化遗产】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3)写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止点。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谁?根据材料概括“一带一路”的意义。(6分)
【感悟世界文化遗产】
(4)申遗是为了传承本国文化,更是为了保护、开发文化遗产,当然它同样肩负着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任务。请就如何有效保护我国文化遗产建言献策。(4分)
答案
一、1. C 2. D 3. A
4. B 点拨:由“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可知,陈胜虽然已经死了,但是由他分封、派遣出去的侯王将相最终灭掉了秦朝。这说明陈胜、吴广起义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故选B。
5. D 6. D 7. B 8. B
9. D 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采取多种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材料中年谱不是用年号纪年,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B不符合题意;汉武帝在位55年,C错误。故选D。
10. C 11. C 12. C 13. D 14. C 15. C
二、16. (1)名称:中央集权制度。职务:丞相。
(2)问题: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实行“推恩令”。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实质:文化专制,加强思想控制。
(4)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17. (1)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继任的统治者汉文帝、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劝课农桑,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从而使西汉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等。
(3)同: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激起农民起义。异: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导致社会动荡;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败。
18. (1)商。 盘庚。 (2)发源地:古印度。时间:西汉。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吸收了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
(3)起止点:长安,欧洲大秦。人物:张骞。意义:有利于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4)示例:通过宣传,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要敢于同破坏文化遗产的不法行为作斗争;要熟悉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我国有关保护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文化遗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