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学情评估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 下图是现存于中国地质博物馆中的元谋人的两颗牙齿化石,也是元谋人化石仅有的两件标本。历史学家借助“元谋人牙齿化石”可以了解到( )
A.元谋人生活的时间 B.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
C.聚落时期生产状况 D.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2. 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研究“北京人”的情况时,可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A.神话传说 B.化石遗迹 C.口述史料 D.史书记载
3. 上古时期,人们“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这种状况的改变主要得益于( )
A.使用打制石器 B.狩猎和采集
C.发明磨制石器 D.懂得使用火
4. 下面是某同学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教材时所记录的学习课题。这反映的学习主题是( )
①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②原始农耕生活 ③远古的传说
A.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
C.社会的变革 D.人类的发展
5. 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分离
B.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学会了种植农作物
C.人类很早就学会了收藏食物
D.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6. 东胡林遗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碳-14年代测定结果显示距今11 000—9 000年,遗址发现了灰坑、火塘、墓葬等,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及大量动物遗骸,鉴定出了粟和黍(如下图所示)两种栽培谷物。据此,可以推断当时东胡林居民的生活状况是( )
A.采集狩猎向农耕定居的过渡
B.使用旧石器并建立国家
C.制定天文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D.部落首领更替都是采取禅让制
7. 考古学家在一处遗址发现了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这处遗址应该是( )
A.山顶洞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8.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可以证明半坡人掌握简单纺织、制衣技术的是( )
A.石铲 B.骨耜
C.骨针、骨锥、纺轮 D.渔叉、渔钩、渔网
9. 中国原始文化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划分这两个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房屋结构样式 B.农作物的种类
C.使用火的水平 D.石器制作技术
10. 在半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开垦耕地用的石斧、石铲,收割庄稼用的石镰、石刀等;在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骨耜,可以用来翻地。这些考古发现是我们了解( )
A.早期人类进化的重要依据
B.原始农业状况的重要依据
C.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依据
D.早期文字形成的重要依据
11.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变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种植技术的改进
C.自然环境的变迁 D.建筑技术的发展
12. 我国远古时期留下了许多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等。对神话传说的历史价值理解正确的是( )
A.基本没有历史价值可言 B.远古先民生活真实写照
C.对历史研究有参考价值 D.真实可信的历史小故事
13. 湖南炎陵炎帝陵庙刻有一副对联:“名垂宇宙;恩泽神州。”下列不属于传说中炎帝“恩泽”的是( )
A.种植五谷和蔬菜 B.发明纺织
C.教人们交换物品 D.创造文字
14. 传说中的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20世纪以来,出现了多次祭祀黄帝陵的高潮,凝聚了中华民族,团结了全球华人。这是因为黄帝( )
A.为首的部落联盟是华夏族前身
B.推行了禅让制
C.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
D.主持治水有功
15. 《史记》记载,尧年老时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商讨由谁继位,经民主推举和自己长期考察,确认舜才德出众,将首领位置让给舜;舜年老时,如法炮制,传位于禹。这种推举首领的办法是我国上古时期的民主制度。材料中推举首领的原则是( )
A.推举自己的亲人 B.推举有才能的人
C.推举贤德的人 D.推举实力强大的人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0分,第17题20分,第18题25分,共55分)
16. 考古发掘的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及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依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1965年5月,考古学家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了两颗约170万年前的人类牙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石器人工痕迹非常清楚。
材料二 1953年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化石。同时还发现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等各种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花纹朴素。
材料三 1973年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等遗存。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阅读材料一,观察下面示例:
发现:一些粗糙的石器,人工痕迹非常清楚。
推论:元谋人已经会使用打制的粗糙石器。
请仿照示例,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填写发现及推论。(8分)
材料二:
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上材料反映出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哪一种方法?(2分)
17. 文物与文字一样都承载着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文物介绍
【名称】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
【简介】器表两面各刻有猪纹,形象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器内壁较粗糙。
材料三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种植)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摘编自《史记·五帝本纪》
(1)你能从材料一中的出土文物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6分)
(2)据材料二,可推测印证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哪些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河姆渡居民的房屋建筑的特点。(8分)
(3)材料三中的“轩辕”是指谁?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三所反映的战役对华夏族形成的影响。(6分)
18.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原始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围绕“原始农耕生活”这个主题,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文物·体会先民智慧】
(1)文物记载历史。分别指出下列A、B、C、D四种文物所具有的历史价值。(8分)
任务二:【建筑·解读房屋特色】
(2)观察下面两幅图片,从自然环境、气候状况的角度,分析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分别建造下面房屋的原因。(8分)
任务三:【词汇·阐释原始农业】
(3)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请以《工具·作物·文明》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提示:可从下面关键词中任选三个)(9分)
答案
一、1. A 2. B 3. D 4. A
5. D 点拨:材料主要体现了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所以他们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也就是说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故选D。
6. A 点拨:东胡林遗址考古发现反映出东胡林人能使用火、使用磨制石器、会种植庄稼等,可以推断当时东胡林居民的生活状况是采集狩猎向农耕定居的过渡。故选A。
7. B 8. C 9. D 10. B
11. A 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工具不断改进,人类劳动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人类由此经历了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变过程。故选A。
12. C 点拨:依据所学可知,神话传说是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包含着后人附会的成分,不能全部信以为真,但是其中又含有真实的史实,可以帮我们理解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对历史研究有参考价值。故选C。
13. D 点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炎帝教人们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制作乐器琴瑟,发明纺织,会煮盐,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教人们交换物品。所以A、B、C与炎帝有关。传说仓颉创造文字。故选D。
14. A
15. C 点拨: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上古时期的民主制度”指的是禅让制,这种制度推举首领的原则是推举贤德的人。故选C。
二、16. (1)示例:发现粟的遗存。 半坡人种植粟。
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遗存。 河姆渡人种植稻。
(2)考古发现遗存。
17. (1)图1是元谋人的牙齿,元谋人生活在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图2是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由此可知北京人已经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这些是打制的“旧石器”。图3是山顶洞人制作的装饰品,说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2)现象:河姆渡居民已开始了家畜饲养;河姆渡居民已经能够烧制陶器。 特点:通风防潮;防虫蛇猛兽;上层住人,下层可饲养家畜。(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3)轩辕:即黄帝。影响:阪泉之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18. (1)A:说明8 000多年前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制作乐器。B:说明了河姆渡人已经学会了制作陶器,已经开始饲养家畜。C:说明了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且为最具特色的彩陶。D:说明河姆渡人会制作骨耜,会用这种劳动工具挖土。
(2)图一是干栏式房屋,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温暖潮湿,干栏式房屋利于通风、防潮、防虫蛇。图二是半地穴式房屋,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这里干旱、风沙大、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沙,又可以取暖。
(3) 示例:工具·作物·文明
约一万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他们用骨耜、石斧、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从事原始农业。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稻,黄河流域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这些农作物的栽培,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标志着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