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语气词、称谓语,能够遵循翻译原则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抓住本文以对话表现人物的特点,想象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口吻和心理,感受人物形象。
作者作品简介: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治理朝政的历史借鉴)。
司马光(1019-1086)
字 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孙权(181-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他从兄长孙策(字伯符)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据有江东。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曹操 :“生子当如孙仲谋。”
人物简介
吕蒙(178-219) ,东吴国名将。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阳)人。
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
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吴国军师,倍受赏识。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
鲁肃也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一、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音
2.个人大声朗读,读顺课文
3.四人分角色朗读
4.全班齐读,回答: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复述)
ps.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初,权/谓吕蒙(méng)曰:“卿/(qīng)今/当(dāng)涂(tú)/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shè)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jí)更/(gē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一、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复述)
ps.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本文主要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才略惊人增长,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一)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遵循翻译原则,翻译课文
方法:【翻译原则】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
留,直接使用;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换: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以及
古今异义词。
二、合作探究
2022/8/11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
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
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
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
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
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当道,当权
推托
难道
研究儒家经典
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古今异义)
粗略的阅读
了解
谁比得上我(事务多)?
于是,就
从事
当初,先前,多用与追述往事
用
古时王侯的自称
指历史(古今异义)
当初【换】,孙权【留】对吕蒙【留】说:“你如今【换】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换】【调】。孙权【留】说:“我难道【换】想要你研究【换】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换】吗 只是应当【换】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补】 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2022/8/11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大
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
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
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到,等到
经过
才干和谋略
重新
知晓事情
于是,就
阿是词头,多用于亲属称呼或人名的前面
不再是
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换】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换】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成语积累
(1)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2)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比喻即使多日不见,别人已有进步,即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人。
2.注意语气词、称谓语
(1)诵读下列句子,体会语气词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止增笑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方法:结合具体语境,体会语气。
【析】1)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幸甚至哉。(曹操《观沧海》)
非人哉。(《陈太丘与友期行》)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哉: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2)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课外再搜集一些。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析】1)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2)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
3)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阿蒙是吕蒙的小名。 阿是词头,多用于亲属称呼或人名的前面
4)大兄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二)分析人物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二、合作探究
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感受孙权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方法:1.分析孙权“劝学”的角度;
2.仔细体会其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
卿言多务,孰若孤?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学习的目的、方法
委婉的批评
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语气坚决 、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责备
亲近,又不失人主身份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2. 课文是怎样表明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的?(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感受鲁肃和吕蒙的对话时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方法:1.关注文章后半部分
2.置身情境,认真体会两者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二、合作探究
(二)分析人物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孙权 : 1、“不可不学!” ——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言)
拜蒙母,结友而别(行)
——吃惊,赞叹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颇为自得的神态
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鲁肃)
(吕蒙)
两人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
孙权 : 1、“不可不学!”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语气坚决 、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不悦、责备。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吃惊,赞叹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颇为自得的神态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孙权)
(鲁肃)
(吕蒙)
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熟若孤?
(善劝)
(敬才 爱才)
(能听取意见)
(侧面描写)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先——辞——军中多务
后——就——学有小成
孙权劝学
吕蒙学习
鲁肃赞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遂拜蒙母 结友而别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
蒙
小结:
(必要性)
(目的、方法)
(婉转批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读书益处)
开
卷
有
益
(自豪)
(对比)
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伤仲永》(册P13),请回答: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三、拓展迁移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方仲永
吕蒙
一介武夫
年长乃学
终成大器
五岁能诗,
少年不学,
泯然众人
年长乃学
学有所成
少年不学
一事无成
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伤仲永》(册P13),请回答: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三、拓展迁移
四、归纳总结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语气词、称谓语,能够遵循翻译原则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抓住本文以对话表现人物的特点,想象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口吻和心理,感受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