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模板
姓名 教学课题 八年级下第三单元《诗经二首》
课时 2 课型 新授阅读课
教材分析 《<诗经>二首》位于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是教读课文,该课文共有两篇,一篇为《关雎》,一篇为《蒹葭》。该单元诗文意在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与智慧,要求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通过反复诵读领会丰富内涵,品析优美语言,积累文言词语。 根据2022年语文新课标,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学生要能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注重积累、感悟与运用,并能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诗文。教师在设计目标与学习过程时,应注意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两个任务群整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本课的两篇选文出自《诗经》。《诗经》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诗》;在汉武帝时期与《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沿用至今称为《诗经》。《诗经》共收入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第一篇选文《关雎》出自《诗经·周南》,用雎鸠的和鸣作喻,描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在河边遇到了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为姑娘的美貌、娴静与勤劳而动心,在追求姑娘的过程中想象与姑娘步入婚姻的美好,体现了古人朴素而含蓄的爱情观。第二篇选文《蒹葭》出自《诗经·秦风》,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萧索的氛围,伊人在朦胧中若隐若现;白露从“为霜”到“未已”,地点从“水中央”到“水中沚”,体现追求者在时空的变换中不畏险阻,执著地追寻“伊人”的精神。 赋比兴和重章叠句是《诗经》的语言特点,也是教学中的重点。两篇选文以动物或植物起兴,在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找到动植物的意象与诗歌描写对象之间的共性,从而把握比兴的手法;在品味语言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把握诗歌中双声词、叠韵和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诗经》中运用重章叠句的有177篇,可以为学生适当拓展《桃夭》、《式微》等诗歌作资源,在比较中加深对重章叠句的理解。 主题方面,《关雎》通过青年男子的追求过程,刻画了古代“淑女”与“君子”的美好形象;《蒹葭》的主题有“爱情说”、“政治说”,但总体来讲,表现的是主人公对“伊人”执著的追求。两首诗的主题类似,但意境并不相同。学习这两首诗要在比较的基础上感受古人的爱情观,联系自身生活,探讨其现代意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目标 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把握诗歌大意,读准“窈窕”、“溯洄”等字音,积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等语言知识; 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把握重章叠句的语言特点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运用“关键词演绎法”分析“淑女”与“君子”的形象,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重点、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把握重章叠句的语言特点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难点:运用“关键词演绎法”分析“淑女”和“君子”的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诵读是古代诗歌学习的最主要方法,通过反复地、不同目的的诵读,引导学生理解大意、积累词语、分析形象、赏析语言、领悟主题。本课的两首诗出自《诗经》,诗歌本身就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是体会这一特点的实践方式。教师可设计齐读、自由朗读、分角色诵读等方式丰富学习。 关键词演绎法:“关键词演绎法”是通过圈画批注诗歌中的动词、形容词、重复出现的词等关键词,在词本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进行赏析,把握人物形象。“关键词演绎法”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立足文本把握文章的好习惯。 情境创设法:两首诗都与爱情有关,而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爱情的懵懂期。他们因为青春期发育对异性有所向往,但是又不懂什么是爱情、怎样爱人与被爱。爱情的话题会让学生兴奋,借此机会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因此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将诗歌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用现代汉语翻译《关雎》全文。 查找资料,了解有关《诗经》的知识。 【第一课时】《关雎》精读课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话题创设:老师今天带来了两张图片(图片如下)和一首歌曲(《漠河舞厅》片段),欣赏完用一句话谈谈你想到了什么? 课题导入: 是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叫做爱情。因为爱情,他们许下郑重的誓言;因为爱情,他们彼此牵挂;因为爱情,他们留存了最珍贵的回忆。爱情,也是古诗的重要主题。在诗人笔下,爱情是“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的热烈,爱情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爱情是“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勇气,爱情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克制,爱情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爱情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相守,爱情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思念。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可见爱情不是唾手可得,在任何时候都能双向奔赴的。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苦苦地追求,忍受无尽的思念。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两首诗就是关于“追爱”的故事。 3.明确学习目标 一读正音,把握大意 学生齐读《关雎》,教师可让学生对易读错的字音进行纠正。 PPT出示易读错的字音和易写错的字形,学生齐读,教师进行指导和拓展。 雎鸠:雎jū,注意与范睢的睢suī区分开 窈窕:yǎo、tiǎo,第一字要变音为二声 君子好逑:hǎo 寤寐:注意字音和字形 辗转:注意辗的字形 参差:多音字,参(cān、shēn、cī)、差(chā、chà、chāi、cī) 荇菜:xìng 琴瑟:注意字形,可与琵、琶同记 芼:mào,形声字 钟鼓乐之:lè 交流预习作业,学生自荐或指定学生分享自己的翻译。学生互评,梳理重点字词的含义。 关关:拟声词,雎鸠鸟的叫声 洲:水中陆地,与广州、杭州的州区分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君子好逑:美好、适宜 流:捞取 寤寐: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思服:思念 芼:挑选 钟鼓乐之:使她快乐 课堂问题:请用一句话概括《关雎》的主要内容。 一男子对一女子一见钟情,现实中求之不得,幻想求而得之、步入婚姻的场景。 二读理解,分析形象 师:我们刚才通过交流翻译和主要内容,了解了诗歌在讲述一个男子追求一个女子的过程,请大家划分层次,看看哪里是写一见钟情,哪里是写求之不得,哪里是写幻想求而得之。 明确:一二句是写一见钟情;三到六句写求之不得;最后四句是写求而得之。 师:那么请同学们说说诗歌中用哪两个词描述男子和女子的呢?(明确:淑女和君子) 自主探究,分角色交流:男生分享诗歌中的“淑女”形象;女生分享诗歌中的“君子”形象。介绍关键词演绎法,即圈画能够表示人物外貌、动作的形容词、动词等分析人物形象。交流完毕后,完成表格。 关键词句描写手法人物形象淑女窈窕外貌描写文静美好流、采、芼动作描写勤劳君子寤寐求之、寤寐思服心理描写克制、专一辗转反侧动作描写克制、执著专一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动作描写志趣高雅、执著专一
师:《关雎》中的“淑女”美丽、文静、勤劳;君子克制、专一、高雅。《关雎》作为一首爱情诗被编入《诗经》第一篇,也是因为它符合孔子的礼义的标准。《毛诗序》认为它有教化天下,阐明夫妇之德,不仅适用于老百姓,也适用于统治阶级。也就是说《关雎》所描述的“淑女”和“君子”形象符合当时人们对配偶的期待。哪些是沿用至今的标准?你认同这种标准和期待吗?你心目中的另一半是什么样的?或者说作为女生或男生,你对自己的要求是什么? 小结:刚才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讨论非常激烈。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在多元化的社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也要允许别人有自己的标准。我们在讨论中发现好像长得好看、积极向上、为人善良仍然是我们选择配偶的条件。如果让我们选择一个,大家认为什么最重要?大家都说善良,是的,我们不伤害别人,也不想被伤害,所以无论何时,人品都是第一位的。这也是孔子“仁”的标准之一。在爱情中,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在勇于追求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君子”般的克制和尊重,否则我们获得的不是爱情,而是伤害。 三读入境,品味语言 布置诵读任务:现在,让我们作为“淑女”和“君子”分角色表演《关雎》,想象诗歌创造的意境,品味语言,共同探究如何读得更有感情和韵味。(说明:紫色部分全班读,黑色部分第一遍男生读出思念和幻想之情,第二遍女生读出对君子品质的欣赏之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全班)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探讨:不同语句的语气和节奏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句内节奏可稍慢,表现淑女优雅地采摘荇菜的场景。其中“流”、“采”、“芼”重读,体现淑女的勤劳。 “寤寐求之”和“寤寐思服”中的“寤寐”二字,加重且延长,表示时间的漫长。 “悠哉悠哉”要慢读,表示追求中思念的煎熬。 “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可快读,表示求而得之的喜悦。 齐读诗歌中重复的部分,体会重章叠句的语言特点。 “窈窕淑女”、“参差荇菜,左右……”:强调淑女的美好形象,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4.朗读“关关”、“窈窕”、“寤寐”、“辗转”、“参差”,体会双声叠韵的节奏和优美。 思考诗歌为何以雎鸠鸟开头,感受比兴的手法。 明确:“雎鸠”鸟雌雄情意专一,不贰其操,用其比喻君子的专一。 小结:君子在求之不得的痛苦中享受幻想求而得之的快乐,也许这就是爱情的艰辛与收获。《关雎》告诉我们,想要得到美好的爱情,首先要提升自己,然后谨慎地选择,勇敢地追求,用你的专一去呵护爱情。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蒹葭》,也许你会对爱情有新的认识。 作业:从结构、内容、语言、主题四个角度梳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呈现知识结构图。 【第二课时】《蒹葭》迁移课 自主探究促积累 按照字音、字形、词义三个方面整理、积累诗歌字词。 用现代汉语翻译整首诗歌。 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内容。 小组探究入意境 每人从中挑选喜欢的句子,在想象的基础上用语言描述。 讨论“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变化与意境。 明确:通过白露的变化暗示时间流逝,营造惆怅凄婉的氛围。 讨论“溯洄从之”与“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表现出主人公怎样的追求情形。 明确:逆流而上又顺流而下,道路高高低低,漫长艰难,让人体会到追寻过程的艰辛。 讨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的表达效果 明确:美丽的伊人在岸边伫立,缥缈朦胧。伊人的位置变化,位置的不确定让人如在幻境一般。 讨论“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的内涵。 明确:通过重重阻碍,终于好像看到了希望,但是伊人只是“宛在”水中某个地方,有种可望不可即的感觉。 与《关雎》比较,二者在意境和主题上有何不同? 明确:《关雎》中通过雎鸠鸟的和鸣表现主人公虽然求之不得,但还是充满希望的,在幻想中体会到了求而得之的快乐;而《蒹葭》通过蒹葭和白露营造了凄婉的意境,时间和位置的不确定性又为主人公的追寻增添了忧伤的氛围,也让主题更加朦胧与多元。 实践朗诵品语言 诵读全文,体会诗歌的整体结构特点——重章叠句。 思考为何以蒹葭和白露开头——比兴 朗读“苍苍”、“萋萋”、“采采”,体会双声叠韵的效果。 朗读“白露为霜”、“在水一方”、“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体会诗歌押韵的语言特点。 拓展阅读提素养 分享交流《诗经》的知识,总结“重章叠句”和“比兴”的知识内容。 拓展诵读《桃夭》、《式微》等诗歌,感受《诗经》重章叠句的语言美。 搜集描写淑女和君子的其他诗句,将这些诗句按照外貌、动作等描写角度积累到作文素材本中。 总结:《关雎》中的君子,求之不得、辗转反侧;《蒹葭》中的主人公,追寻缥缈的伊人,可望不可即。但他们执著专一的情感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却被永远留在了诗歌中被广为流传,影响着世世代代的青年男女们。也许你正在经历“望尽天涯路”的迷茫,也许你正饱受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折磨,不知何去何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经》总会给你指引,带你去到梦想的灯火阑珊处。 作业: 背诵两首诗歌(必做) 从《诗经》中选择喜欢的一首,从重章叠句和比兴的角度赏析该首诗歌,并录制诵读视频。(必做) 用重章叠句或比兴的手法为你喜欢的她/他或偶像仿写一首诗歌。(选做)
教学设计说明 《关雎》和《蒹葭》都出自《诗经》,具有重章叠句和比兴的语言特征,但是却呈现出不同意境。从理解难度上,笔者认为《蒹葭》的意境和主题更难理解,对于八年级的大多数学生来讲,能体会到《蒹葭》中那种凄婉忧伤的气氛和可望不可即的追寻即可。因此,笔者设计了以《关雎》的精读带动《蒹葭》自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联系生活引出爱情的主题,进而引出《诗经》的课题。古诗的学习尤其要注重在诵读中积累,在诵读中赏析。三轮诵读分别侧重积累字词、分析形象和赏析语言。分析形象采用“关键词演绎法”,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学会抓取关键词句把握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的目的是读出意境、读出美感,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关雎》中“淑女”和“君子”的形象比较突出,学生是可以在提示下,借助注释来分析一二的。教师可以做的就是适当拓展,将古人眼中的“淑女”“君子”标准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探究现代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最后用分角色诵读的方式既增加了诵读的趣味性,也深化了对诗歌的理解。 在《蒹葭》的学习中,主要设计为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进行积累,通过小组合作体会意境,通过诵读交流品味语言,把握与《关雎》的共性和区别。最后在拓展环节,强化对重章叠句和比兴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诵读《诗经》其他作品,带动整本书阅读;搜集其他诗句,促进读写结合。最后,在作业中按照学生差异设计分层作业,或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赏析,或进行创作,提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