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模块
序篇《不忘初心》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以“不忘初心”作为鉴赏模块序篇的的人文主题,并分别呈现《不忘初心》《祖国颂》《谁不说俺家乡好》《我和我的祖国》这四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旋律歌曲,旨在传达以下教学宗旨和思想内涵:自觉铭记中国革命历史、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自觉充盈爱国爱家情怀、自觉建构高雅文化的鉴赏品位和能力。以这四首作品为例,初步学习、逐步理解音乐的不同功能。这一理性思辨能力的逐步建构,也正是高中鉴赏教学与初中欣赏教学最主要的区别所在。
通过这四首声乐作品,丰富多彩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活动,让我们培养的国家未来的接班人,能够逐步达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理解,成为“不忘初心”的合格接班人。
【教材分析】
《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是由朱海作词,舒楠作曲。作品为单二部曲式,每两小节为一个乐句,构成简洁的方整性结构。第一乐段,充满诗意的深情表达,以鲜明的四句式“起承转合”结构加以呈现;第二乐段,在抒情感慨中表达决心。此歌曲做到了借流行音乐风格的娱乐功能,达成音乐的审美功能,并直至潜移默化的认识和教育功能,实现了三种功能的兼容与统一。
《祖国颂》
《祖国颂》是纪录片《祖国颂》主题歌。歌曲的体裁是颂歌。颂歌是一种声乐作品的体裁,主要是歌颂祖国、英雄、或歌颂作者所崇敬的人物和事物。《祖国颂》为混声合唱,旋律宽广,速度从容,气势宏伟。F大调,分为A、B、A三个部分。
A部分描写祖国大地山川壮丽,人民迎接社会主义时代到来的无比兴奋。间奏之后进入B部分,旋律悠扬而富有民族特色,是领唱、合唱形式。最后一部分是A部分的变化反复,节拍有4/4拍变为6/8拍,反映了人民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期盼与歌颂。
《谁不说俺家乡好》
《谁不说俺家乡好》是1961年的电影《红日》中的插曲,影片描写了解放战争——孟良崮大捷前后军民鱼水之情,以及同心协力共御顽敌的故事。这首歌曲的旋律创作充分发挥了创作组的集体智慧和合作精神。作品很好地继承了山东地区民歌特有的粗犷的气质、诙谐的格调、憨厚的感情等典型风格特征,甚至被赋予山东新民歌的褒奖,唱出了沂蒙地区大好风光和军民鱼水之情。
《我和我的祖国》
歌曲创作于1986年,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表现了人民对祖国满怀深情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歌曲为二部曲式结构,6/8拍节奏贯穿全曲,曲调流畅、激越、抒情,歌词真挚,亲切感人。
【学情研判】
本节课教学对象为刚刚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掌握的学习能力,这阶段孩子对音乐已经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鉴赏能力,也曾在之前分别接触到了不同的作品,喜欢演唱流行歌曲,但对艺术歌曲知之甚少,还缺乏表现意识,学生平时表演的机会不多,难以调动,比较腼腆。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让学生运用义务教育阶段积累的音乐知识,初步聆听、感知、分析四首作品的演唱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情感与情绪等能力;学习、了解《不忘初心》《我和我的祖国》两首作品的创作特点。
艺术表现 能够较为完整地表现《不忘初心》《我和我的祖国》这两首歌曲,并力争在校内外活动中勇敢地进行展示。
文化理解 深入理解《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和选材用意,特别是理解以这首作品为代表的创作者们是如何以“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创作出这四首不同时期的主旋律歌曲的;结合对本单元作品的赏析,逐步树立自觉铭记中国革命历史、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自觉充盈爱国爱家情怀、自觉建构高雅文化的鉴赏品位和能力;以本单元中的四首作品为例,尝试分析、逐步理解音乐的不同功能。
【教学重点】
聆听、感受、体验《不忘初心 》、《我和我的祖国》这两首歌曲,体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感知音乐的社会功能。
【教学难点】
学唱、体验、感悟作品的音乐情感及社会价值,体悟音乐的社会功能,提高对音乐的理性鉴赏水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导入 导入: 播放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大会画面。强调我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播放《不忘初心》视频,带着问题欣赏视频。 作品分析 创作背景 歌词含义 歌曲特点 随音乐进教室,调整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聆听、体验 对比感受、交流、 看谱例分析作品 创设学习氛围 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体验同一首歌曲,采取不同表现形式,给人不同的心灵感受
新知 探索 歌曲为两段体,第一段叙述性的直叙,表达了我们豪迈的心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第二段旋律基本上在高声区流动,情绪显得更为激动,与第一段形成对比。 4、指导学生聆听、体验、表现作品的情感。 三、《我和我的祖国》 1、聆听《我和我的祖国》。 2、提问、讨论 3、《我和我的祖国》视频。作品分析: 歌曲为二部曲式结构,第一乐段由四个乐句构成,第二乐段曲调转入高音区。 四、《祖国颂》 聆听 感受 了解歌曲创作背景 歌曲的结构:ABA′、音乐特点、了解颂歌体裁 五、《谁不说俺家乡好》 欣赏《祖国颂》 2、介绍创作背景 3、分析作品 引导学生讨论音乐的社会功能 聆听、体验、对比歌曲两段的不同情绪及艺术表现手段 聆听、对比感受 交流不同的感受 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 思考:歌曲情绪有什么变化 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段 体验歌曲表达的情绪 聆听、体验、表现歌曲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思考、讨论、回答 A段的旋律有何特点?演唱形式?描写的什么内容?(再次聆听感受) B段与A段相比,音乐风格有何变化?什么演唱形式?(再次聆听感受) A′与第一段对比有何不同 (再次聆听感受) 思考、讨论、回答了解颂歌体裁 聆听、体验作品 聆听、体悟 交流感受、认识 通过演唱体验作品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向往 体验同一首歌不同的演唱形式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提高对音乐的理性鉴赏水平 通过分析感受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段及深刻的思想内涵 了解作品结构提高理性鉴赏水平 通过作品分析体验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段 深入理解作品 亲身感受合唱的魅力 体悟不同时代歌曲反映不同的社会内容及时代精神 认识、体悟音乐的社会功能
归纳总结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师生小结 情感升华
本课学业质量标准测评点
(模块1:音乐鉴赏)
序号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文化理解
水平1 在聆听四个不同时期的主旋律歌曲时, 能够感受到作品的基本情绪或表现内容; 能用完成对歌曲旋律熟悉,能按照教师要求完成几个歌曲的音乐实践! 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和思想情感,理解所演唱作品的音乐风格。 在聆听赏析四个不同时期的主旋律歌曲时, 能够感受到作品的基本情绪或表现内容;
水平2 能够完整的歌唱一首作品。
水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