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单县希望初级中学2012-201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清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单县希望初级中学2012-201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清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9-05 15:5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希望初级中学2012-201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清
语文试题
一.积累运用(31分)
1、给划线字注音或按拼音写汉字。(5分)
如履( )平地   qiè( )意 酝酿( )
瞭( )望 cháng ( )yáng( )
2、下列词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2分)
A、舢板 容光涣发 流览 波光嶙嶙
B、吞噬 如旅平地 湍急 胆惊心悸
C、饕餮 汹涌澎湃 鹧鸪 浊流婉转
D、怨忧 万丈狂澜 钳制 精疲力尽
3、下列作家作品搭配的错误一项是( )(2分)
A、《鹧鸪天 代人赋》——陆游——南宋诗人
B、《当我死时》——余光中——台湾当代使人,诗评家
C、《江南春绝句》——杜牧——唐代诗人
D、《长江》——郭风——当代作家
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草坪上,一个个花枝招展的彝族小女孩,踩着梦幻般的舞步,哼着不知传唱了几千年的古老歌谣。 B.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民营艺术院团如雨后春笋,异军突起,焕发出蓬勃生机。 C.在这个偏僻的小镇,居然有这么一家豪华餐厅,虽说店面不大,但脍炙人口的饭菜却引来了络绎不绝的顾客。 D.北国初春,乍暖还寒,冰雪尚未消融的龙江大地吊塔林立,机器轰鸣,早早吹响了项目开复工的号角。
5、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2分)
A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B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C北京博物馆展出了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
D我们听到的是欢乐的歌声和愉快的笑容。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朱自清的《春》通过盼春、绘春、赞春,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态度。
B《春风》写了北国的风和雨,让我们感受到了北国的粗犷、豪迈的特色,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C.《江南春绝句》是一首千古名篇,虽然只有四句,却写出了江南大地的广阔春色,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深邃迷离。
D.《游园不值》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用探出墙头的红杏来渲染游园的景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7. 默写。(10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红杏枝头春意闹。
⑵《春夜喜雨》中描写细雨无声滋润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
⑷平冈细草鸣黄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运用比喻的诗句是 ,

(6)我们从车窗里看见你,你这样的容光焕发, 。
(7)城中桃李愁风雨, 。
(8)你从远古走来, ;你向未来奔去, 。
阅读理解(39分)
阅读诗歌,做下列选择题。(4分)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2.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18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1、第一段写草,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草的特征: ,突出了春草怎样的特征: ,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3分)
2、第一段虽写春草,但写了人的动作行为,目的是(  )(2分)
A、草地上有人在活动,所以要写。
B、说明人们在春天到来时心情很愉快,通过这些动作行为就可以反映出来。
C、写人的动作行为,实际上是间接地写草地,突出草地的嫩绿可爱。
D、写了春草,又写了人的动作行为,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3、短文写春花花色艳、品种多,可用成语 来概括。(2分)
4、作者写春花,既有实写,又有虚写,虚写的句子是 。(2分)
5、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色的,作者却将它写的有形、有味、有色,你知道作者怎样表现出来的吗?(4分)
这段文字表现了春风怎样的特点?(2分)
“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的“杨柳风”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3分)
(三)阅读文章,完成题目。(17分)
天使原来是这样的
                 
(2)六岁的时候,我在学校参加了耶稣降生宗教剧的演出,我对天使的迷恋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点。妈妈在我脑子里填满的那些奇妙的人物故事,使我在爱尔兰老家度过了一个欢乐的童年,并使我日后成为一个白日梦者和乐观主义者。
(3)相反,我的外婆根本不信这一切,她只知道不停地劳作,日复一日地为全家人操心吃喝。妈妈温柔而美丽,外婆则很刚强,只是看上去总是疲惫不堪。她是那时我所见到的最慈祥但却最不可理喻的女人:只相信行动,从不轻信言语。当我们隔壁邻居的女人半夜因小产而大出血时,妈妈陪在那个女人身旁,不停地哭泣,而外婆立刻跑到一英里半以外去找医生。
(4)外婆是左邻右舍的人心目中的主心骨,人们免不了需要这样那样的帮助,而她则乐意帮助每一个人。我常常看到她给一些人家送去牛奶和食物。她自然、直率的慷慨,使接收帮助的人没有丝毫的难堪。她设法给我们做衣服,在毫无希望的时候,像变戏法一样给我们做出每一顿饭。长大以后,我把对天使的迷恋转移到对天使的认真研究上来了,试图证明天使的真实存在。
(5)我约见那些声称见到过天使的人,听他们讲他们是如何从严重疾病中恢复过来,或如何奇迹般地躲过灾祸的。
(7)日常报道中充斥的尽是罪恶、谋杀和痛苦,即使是在白天,我也时常感到脆弱和胆怯。我常常想像我三岁的女儿可能会遭到绑架或被人谋杀。我尽可能使她在我的监护之下。
(8)外婆去世约一年后的某一天,我去加油站加油,交钱时发现皮夹不翼而飞。是丢了还是被偷了?眼泪不知不觉在我的眼眶里打转,这时,站在我身后的一个男子把一张10镑的纸币放到柜台上,安慰我说:“别难过,这种事谁都有可能碰上。”还没等我明白过来对他说声谢谢,他就快步走开了。
(9)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个转折点,我发现我证明天使存在的立足点似乎摆错了。
(10)生活中,天使无处不在。她会带着慈爱和真情在朋友、家庭或陌生人中间偶尔出现。当你意识到这点以后,你就能经常看到她,并受到感染和鼓舞。
(12)我的女儿有时候问到我的外婆。前不久,她说:"你的外婆现在变成了天使了吗?"我说:“亲爱的,她一直就是个天使。
1.概述“我”对天使认识过程的三个阶段。(3分)
谈谈你对“天使原来是这样的”这句话的理解。(4分)
第(3)段中,作者为什么认为外婆既“最慈样”又“最不可理喻”? ( 3分)
第(3)段中,面对隔壁邻居的不幸,妈妈与外婆有不同的表现。简要分析她们的品性有何异同。(4 分)
5.末段中,作者面对女儿的提问,为什么不说“她变成了天使”,而回答说“她一直就是个天使”? ( 3 分)
写作(50分)
请以“经历”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2)可以记述经历,抒写感受。③ 不少于600字。若写诗歌,不少于15 行。
初一语文答案:
阅读理解
(一)1.D2.C
(二)
1.嫩嫩的、绿绿的、满是的、软绵绵的 质地 颜色 长势 对春草的喜爱
2.C
3百花争艳等皆可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写春风。 “吹面不寒杨柳风” 以及“母亲的手抚摸” 从触觉写出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酝酿”从嗅觉上写春风特有的芳香;清脆宛转的鸟声,清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短笛的嘹亮从听觉写出春风吹送的悦耳的声响。
和煦、温暖。
7、春风。运用了引用和借代的修辞手法。春风吹到脸上,感到很温暖。
(三)1.答案:童年时,我深信天使的存在,十分迷恋天使;长大后.我试图证明天使的存在;现在我发现天使无处不在。说明:本题3 分。
3.答案:外婆为我们做衣做饭,她乐意帮助每一个人,在帮助人时,她自然、直率的慷慨,让我感到她是最慈样的人;受妈妈等天使故事的影响,我深信天使的存在,而外婆却不相信我迷恋的一切,所以我说她是最不可理喻的女人。说明:本题3 分。
4.答案:相同点:外婆与妈妈都善良、富有爱心与同情心。不同点:外婆果断、勇敢、重行动;妈妈脆弱、胆怯、重感情。
说明:本题4 分。相同点与不同点,各2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