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14 08:3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学习内容:政治生活
国家: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对内
职能
对外职能
政治统治
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
官员选拔
第三单元
法律

教化
第四单元 国家关系
第五单元
货币赋税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2.时空范围
时: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
空:中国+西方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政治
制度
中国
西方
制度形成与演变
历代变法与改革(第4课)
古代(第1课)
近代至当代(第3课)
古代至近代政治制度演变(第2课)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形成与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发展演变;了解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
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中央集权政治
体制的演变脉络。
禅让制
世袭制
内外服制
分封制宗法制
礼乐制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如何理解禅让制到世袭制的变化?
政权性质:
权力传承:
社会形态:
公天下 → 家天下
传贤 → 传子
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一)夏朝
世袭制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礼记·礼运》
(二)商朝
1.中央官僚制度:
2.地方行政制度:
内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
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内外服制度
⑴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⑵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三)西周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礼记·北山》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西周建立
1.目的—为什么分?
2. 内容—分什么?
3.对象—分给谁?
4.义务—分到后做什么?
5.影响—分的效果?
快速问答
1.分封制——权力分配(天下归周)
分封制
一个目的
三个对象
四大义务
两点内容
巩固统治
同姓贵族
异姓功臣
旧贵族
土地
人民
镇守疆土
缴纳贡赋
随从作战
朝觐述职
(三)西周
1.分封制——权力分配(天下归周)
积:①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结构,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②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巩固了统治;
消:后期导致诸侯国势力膨胀,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
影 响
《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 ── 班固《白虎通义》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2.宗法制——权力继承(天下归宗)
(1)目的:
(2)特点:
(3)影响: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政权与族权相结合;③确立了大小宗的等级关系。
①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各级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 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维护宗法分封制。
3.礼乐制——权力认同(天下归心)
(季孙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等级 乐队 乐舞
天子 四面 八佾
诸侯 三面 六佾
卿大夫 二面 四佾
士 一面 二佾
思考 西周实行礼乐制的目的是什么
分封制
宗法制
政治上的表现
血缘纽带
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权力分配形成贵贱有序的政治关系
权力继承依赖长幼亲疏的血缘关系
国家层面
家族层面
拓展1
分封、宗法、礼乐制的关系?
拓展2
商的内外服制度与西周分封制的异同?
同: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
异:①内外服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②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加进步的—种国家结构,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封建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崩溃。
各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使君主权力得到加强,宗族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百家争鸣促进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四)春秋战国:社会转型
政治大动荡 思想大争鸣 经济大变革 王室衰微、五霸七雄、变法改革
礼崩乐坏、百家争鸣、民族交融
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小农经济



1.郡县制
2.官僚制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禅让制→世袭制
内外服制→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郡县制
官僚制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神权色彩浓厚;
(2)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3)最高执政集团权力集中程度低;
(4)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5)等级森严、具有延续性、稳定性。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拓展3
结合教材及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周成王起,形成“乡遂制度”,即“国”与“野”对应的制度。“国”指都城及其近郊。都城住着上层贵族和手工业奴隶,近郊的“乡”住着下层贵族“士”,都、乡居民合称“国人”。“野”(或称“鄙”、“遂”)指广大农村,住着从事农业的平民,成为“庶人”(或称“野人” )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形成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
B.实行分封制度以维护统治
C.注重经济的分区经营模式
D.建立闭塞的城乡交流制度
A
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
西周时期,“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但是,春秋时期日益频繁的战争使军队对兵员的需求不断增加,“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的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所以打破国、野界限,开始向野人征兵。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平民政治的发展
B.社会转型的趋势
C.中央集权的确立
D.军功爵制的影响
B
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
禅让制
世袭制
内外服制
分封制宗法制
礼乐制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名词解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
中央
地方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集权到皇帝
皇权VS相权
集权到中央
中央VS地方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1.核心——皇帝制度
立足教材并结合所学,概括皇帝制度的特点?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特点:
参政方式:
作用:
2.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
以皇权为中心,家国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色彩。
公卿以“廷议”的方式讨论国家要务,最终由皇帝裁断。
互不相属,互相牵制,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据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有何作用?
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有利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4.文书行政系统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B
萧何
1.西周建立后,在分封同姓诸侯的同时,也分封了部分异姓诸侯。其目的是( )
A.稳定统治秩序 B.强化宗法制度
C.促进民族交融 D.加强文化交流
2.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亲 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
3.《春秋左传》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臣下)射王中肩……”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郡县制
课堂练习
A
A
B
4.易中天在其著作中评论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认为“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皇权至高无上 B.朝臣参与议政 C.皇帝任免官员 D.地方服从中央
5.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御史,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据此可知在秦朝( )
A.君主专制制度创立 B.三省彼此牵制、监督
C.“三公”分工明确 D.地方自主权力过大
6.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 (  )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现了思想统一
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D.导致了暴政统治
A
C
C
任务一:梳理从秦到清朝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画出权力结构图)
皇 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有事上报
九 卿
由皇帝亲信担任
外朝—执行机构
中朝—决策机构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东汉:尚书台
西汉:中外朝制度
(一)中央行政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尚书台
尚书省
皇帝
三 省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六 部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
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唐:三省六部制度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负责执行
政事堂(议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一)中央行政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特点:
体系完整
三分相权
职责分明
互相制约
宋:二府三司制度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财政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行政
枢密使(执政)
枢密副使(执政)
军政
三司
三司使
台谏
御史中丞
知谏院
监察
御前会议
不参与政事
枢密院
中书门下(政事堂)
(一)中央行政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元:中书省一省制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中书省
(行政)
御史台(监察)
枢密院(军事)
左丞相
右丞相
平章政事
相权反弹
(一)中央行政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明:废丞相设内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中书省
(行政)
内阁(辅政)
(一)中央行政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明:废丞相设内阁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品秩低、仅顾问、无决策)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票拟:
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
批红:
内阁大臣 “票拟”后,皇帝用红字做批示。批红高于票拟。
司礼监:
明中后期,由于皇帝怠政,批红权逐渐交由司礼监太监代理。除此之外,司礼监太监还控制东厂、锦衣卫等特务
机构,监察臣
民言行,权力
日渐加重。
名词解释
(一)中央行政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废丞相设内阁
司礼监
(东厂、西厂、锦衣卫)
废除宰相制度15年后,明太祖得意地总结道“……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制相互牵制),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一)中央行政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清:军机处制度
皇帝
内阁
军机处
(雍正)
办理一般事务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过程
议政王大臣会议
(皇太极)
南书房
(康熙)
特 点
简、速、密
性 质
中枢秘书机构
本 质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一)中央行政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秦:三公九卿制 西汉:(汉武帝) “中外朝”制 东汉: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制 元:中书省一省制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雍正)军机处
(一)中央行政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朝代 中央行政 地方行政


西周
春秋战国

西汉
东汉


两宋



世袭制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内外服制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
郡县制
中朝
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郡国并行制 — 郡、县二级制
— 州、郡、县三级制
三省六部制
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 节度使
二府三司制
路、州(府、君、监)、县三级制
中书省一省制
行省制: 省、路、府、州、县
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
军机处(雍正)
省、府、县三级制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二)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夏:禅让制→世袭制
商:内外服制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春秋战国:郡县制、官僚制开始产生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思维导图
皇帝制度
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
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推行)
文书传送系统
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7.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8.据《通典·职官一》记载:“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汉成帝此举意在(  )
A.提升司空地 B.提高行政效率 C.抑制相权 D.完善行政机构
9.唐朝元和年间,有大臣上书请求减少内外官俸钱,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祐驳回,皇帝最后采纳了崔祐的意见。据此推知,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吏部
B
C
B
课堂练习
10.据《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主要说明元代
A.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B.对边疆地区实施了比较稳定的统治
C.疆域范围出现比唐朝扩大化的趋向 D.改革赋役制度使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11.《宋代职官大辞典》称“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在材料中,朝廷设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对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 B.加强了地方对财政的管理
C.使朝廷获得了充足的“岁币” 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1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A
D
D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仅在形式上以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形式保留部分权力,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材料二 无论是明代的内阁,还是清代的军机处,都不是事实上的宰相府。自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后,无论是内阁制中的首辅,还是军机处的军机大臣,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但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阁臣和军机大臣还是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他们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 ——任怀国等著《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根据材料一,分别以秦、唐、明为例,写出与“独相”“群相”“兼相”对应的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简析“在历代皇权主持下”“改革和裁抑”相权的目的。
“独相”:秦朝三公九卿制; “群相”:唐朝三省六部制; “兼相”:明朝内阁制。
目的: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皇权统治;提高行政效率;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内阁首辅与清代军机大臣的共同特点。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权“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更迭所呈现的变化趋势。
特点: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首领;有参议政事权但无决策权;施政过程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