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传

文档属性

名称 张衡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9-07 22:2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8张PPT。忆秦娥·箫声咽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①梦断②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③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④
【简介】 《忆秦娥》,词牌名。世传李白首制此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又名《秦楼月》、《碧云深》等。双调,四十六字,分平韵、仄韵两体,仄韵词多用声韵,上下片各一叠韵。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隋末其先人流离碎叶,他即生于此地。幼随父迁居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长安。安史乱中,曾为永王幕僚。永王事败,受牵连流放夜郎,中途赦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盛唐大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独特的地位,是千古卓越的诗人之一。传说李白也写过词,这首便是代表作。但文人真正认真地倚声填词,是在中唐才开始的。【注解】 ①秦娥:秦地之女。
②梦断:犹言梦醒。
③灞陵:古地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
④陵阙:陵,皇帝的坟墓。阙,城楼。【故事】 这首词写的是秦娥思良人。良人觅封侯,音尘已断绝,秦娥苦苦思,只见秦楼月。李白极写思念之苦,写得极阔大,极悲壮!
一缕箫声,幽幽咽咽,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秦地女子,突然从梦中惊醒。睁目追寻,只见满楼月色,箫声好像在悠悠哭泣。秦楼月光啊,秦楼月光,你怎么这样清冷,这样凄迷!记得去年送你,我们在灞陵泣别。那时柳色青青,你背影慢慢融入青青柳色。如今已过一年,又到柳色青青时节,能不思念,能不惆怅?真不该风烟万里,让你去追寻什么封侯的功业!
又正是清秋时节,多么盼望你有归期佳讯啊!登在乐游原上观望,咸阳古道,直通长安,迎宾送客,络绎不绝,该有你的佳音传来?可从早到晚,杳无音信,望眼欲穿,音尘断绝。音尘断绝,希望破灭,心命也绝!西风吹拂,夕阳照射,我见到了汉家陵阙,莽莽苍苍,巍然长存,永不灭绝!(2011年高考浙江卷)(原文在第十一课)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其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答案】 D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析】 “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错误,依原文应是“因张文瓘调走而难过流泪”。
1.了解《后汉书》的有关知识和张衡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贡献。
2.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虚词,掌握本文涉及的意动用法和被动用法。
3.学习张衡刻苦钻研的治学精神。(2)被动句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举孝廉”是被举荐为孝廉,“辟公府”是被公府征召,这两处是两个被动句)
(3)省略句
再转复为太史令(省略主语张衡)
(4)倒装句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未之有也”,若是现代汉语,语序当为“未有之也”)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这是状语后置句,若是现代汉语,语序当为“以篆文山龟鸟兽的图案加以装饰”)7.走近作者
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淅川东)人,历史学家。博涉经史,善属文,能隶书,晓音律。始为尚书吏部郎,后贬为宣城太守。不得志,乃修《后汉书》。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而成。此书内容充实,对考核史实有参考价值;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彩;文气流畅,既具史学识见,又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范晔后来与鲁国孔熙先谋逆,结果被杀。8.了解背景
西汉末年,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由于政府、官吏与豪强巨富几方面的残酷剥削,加上无法克服的水旱灾害,人民走投无路,纷纷起来反抗,出现绿林、赤眉、铜马、大彤、尤来等几十支起义队伍,人数不下百万,形成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刘秀利用农民起义的成果,爬上皇帝的宝座,建立了东汉政权。豪强地主的势力迅速膨胀,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富商大贾兼并土地,成为大地主;豪强地主也兼营商业。商人、地主、官僚互相纠结为一体,强占土地,占有奴婢,横征暴敛,广大农民流离失所,阶级矛盾又趋尖锐化。汉安帝即位(107)以后,爆发了百余次各族人民起义,最后,终于在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摧毁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封建王朝趋于崩溃。
东汉政权为了加强统治,把谶纬迷信思想与封建经典结合起来,制定一整套庸俗经学与宗教神学相结合的统治理论,目的是麻痹人民的反抗意志。
张衡曾经针对这种谶纬风行于世的现实,勇敢地给皇帝上疏,以为“图谶虚妄,非圣人之法”。并说“……此皆欺世罔俗……宜收藏图谶,一禁绝之”。本课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读1-3自然段)
1.吃透文本
第一部分(1):介绍张衡的为人以及在文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
第2自然段,介绍张衡在科学方面的成就。
第3自然段,写张衡的为官经历,不慕当世。2.设疑激智
(1)这篇课文叙述了张衡哪几方面的情况?重点叙述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多方面的贡献?
这篇课文叙述了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成就,重点叙述他在科学方面的成就。
张衡在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政治家,尤其是一位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在科学理论方面,著有《灵宪》《算罔论》等著作。在技术方面,发明了浑天仪,尤其是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能精确地测定地震的方位。这一伟大成就,比欧洲人要早1700多年。
张衡之所以能在多方面做出成绩,是与他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不慕荣利、反对骄奢、不趋附权贵、勇于斗争的高贵品质分不开的,这些高贵品质是他取得成功的精神基础。这些精神直到今天也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继承与发扬。(2)张衡有哪些可贵的品格?
他的可贵品格可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从容淡静”“不慕当世”。他不慕名利,先是“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累召不应”,以后做了官,哪怕“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他也无所谓,由此反复说明了张衡的高洁。不仅如此,他还“不好交接俗人”,不满当时“王侯以下”的“逾侈”风气,经十年苦心构思写成《二京赋》用以讽谏;一任河间相,立即“治威严,整法度”,将图谋不轨的“奸党”“一时收禽”,都反映了他对当时奢靡庸俗风尚的不满和对不轨行为的斗争。这是他从容淡静、不尚虚浮的品德。
二是“无骄尚之情”。他年少时便“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全面发展,甚至“才高于世”,却始终“无骄尚之情”,这确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不尚虚浮而又谦逊踏实的品德,他才能把全副精力扑在科研工作上,两次担任太史令之职,有机会观察天象博览群书,之后,浑天仪、《灵宪》、《算罔论》乃至候风地动仪得以相继问世。【答案】 C(“迁”是升官。)【答案】 D(D读wèi,其余读wéi)【答案】 D
【答案】 A(两个“以”字都当“用”讲。B乃:①就,②才;C因:①趁机,②通过,凭借,D之①代词,他,②结构助词,的。)5.全都表现张衡“从容淡静,不慕当世”的一项是(  )
①不好交接俗人 ②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③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④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⑤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⑥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⑤
【答案】 A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鉴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衡“才”高于世,表现在:一是“善属文”,写作著名的《二京赋》;二是“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三是“善术学”,著有《灵宪》《算罔论》;四是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称为政理”。
B.张衡“无骄尚之情”,“从容淡静”,“不慕当世”,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拿奸党,表现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C.语言凝练平实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时惜墨如金,无一句赘言。但平实精谨中有精彩之处,如候风地动仪一段描写生动形象,说明作者胸中自有丘壑。
D.本文介绍人物以时间为经,以事迹为纬,线索清晰;表达上,以议论为主,记叙、说明为辅;内容上,重点详写张衡在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详略安排得当,人物特点鲜明。
【答案】 D(表达方式以说明记叙为主,以议论为辅。)第二课时(讲读4-6自然段)
1.吃透文本
第4自然段:重点介绍候风地动仪的结构和功用,突出它的灵验神妙。
第二部分(2-4):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重点介绍候风地动仪的结构和功用,以说明张衡在科学技术方面卓越的才能和贡献。
第三部分(5-6):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作为。2.设疑激智
(1)张衡在科学上的辉煌成就,是主要通过具体、详细地介绍他的重大发明——地动仪来说明的。文章这部分是怎样记事状物的?
文章是按照如下的顺序来介绍候风地动仪的。
时间——阳嘉元年。名称——候风地动仪。材料——以精铜铸成。
外形——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构造——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作用——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效果——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评价——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验证——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使用——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候风地动仪是十分精致灵巧的:都城洛阳与发生地震的陇西郡相距一千多里,地动仪竟能及时测报,可见其灵敏准确的程度。文章这部分的介绍深入细致,清晰扼要,文字简练,而又形象生动,跌宕多姿,写得非常精彩。因此,候风地动仪虽已失传,但根据这段文字却能复制还原。今天读这篇文章,除了把它作为一般的传记作品,更可把这段文字看成典范的科学说明文来学习,读完以后可以仿照着写一段说明文。
(2)作者记叙了张衡怎样的政绩?
张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政治家。他一生仕途坎坷,晚年又被宦官排挤出京师,出任河间相。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屈服,而是与豪强作了坚决的斗争。文章先概述了河间一带严峻的形势:刘氏宗室骄横淫逸,不遵法令,又与豪门大族勾结,为非作歹。这为下文作了铺垫。接着写他到任后所采取的措施:面对这样的局面,他毫不畏缩,而是一到任,便“治威严,整法度”,深入调查,将奸党一网打尽。这不仅表现了他政治家的气魄,也表现了他的才干和经验。虽然只任职三年,却把河间治理得“上下肃然”。这段文字极为简练,而且句式整齐,富于气势。作者虽然没有作具体的刻画,但一个干练的政治家的形象却鲜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3)本文写了张衡的文学才能、科学成就和政治才干三个方面的内容,却又并非彼此独立,它们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全文三大段,分别着重写了一个方面的内容,而彼此相互联系。比如第1段的“从容淡静”与第3段的“不慕当世”;第1段的“不好交接俗人”“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因以讽谏”与第6段出任河间相时的“治威严,整法度……称为政理”。又如第1段的“通五经,贯六艺”“才高于世”与第2段“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等等。我们都能看到张衡无论是平时为人还是政治才干,无论是谦逊自处还是潜心科研,都是前后一贯、浑然一体,而不是彼此孤立的。(4)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记叙语言非常质朴通俗。例如,“不行”“不就”“不应”“不慕”等句用语非常质朴通俗,毫无雕饰的痕迹,却鲜明地表现出了张衡不追名逐利的高尚品德。第二,说明语言十分准确简洁。例如,第4段中仅用170多字就将候风地动仪的有关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可见用语之简洁;用酒樽描摹仪器的外形,用“中”“傍”“外”“下”等指明部位,足见其用语之准确。(5)作为传记,本文在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是一篇传记,以记叙人物的事迹为主。这类文章最忌平均使用力量,使文章像流水账一样,巨细无遗。本文没有这个毛病。作者采取概括记叙与重点记叙相结合的方法,全面介绍了张衡在文学、科技、政治上的成就以及其性情品德。就全篇来讲,候风地动仪一段是重点,其他都写得比较简括。就每一段来讲,也各有重点。如第1段着重介绍写《二京赋》的情形,其他都是概括记叙。其他各段也莫不如此。至于性情品德的描写,则穿插于全文之中,没有辟专门的段落。
本文虽以客观记叙为主,但在字里行间也渗入作者的感情。如用“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等语句来赞美候风地动仪。这些赞美之词,既符合事实,也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答案】 C(A征:①征召,②应验;B精:①精心,②精纯;C雅:素常;D机:①机件,②关键。)【答案】 C(C是用皇帝的庙号纪年,其他的是用皇帝的年号纪年。)【答案】 B(例句和B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4.对下列语句的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译文:张衡在河间视察了三年政事,然后给朝廷上书,请求退职回家。
B.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译文:震动的声音清脆响亮,看守的人因此知道(发生了地震)。
C.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译文:张衡擅长机械制造的技巧,尤其在天文、气象、历算上颇有造诣。
D.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译文:张衡不趋附当时的达官显贵,所担任的官职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
【答案】 A(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投死为国,以义灭身
【原文展示】
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名句背景】
曹操是一代政治家、军事家。他不仅统一了北方,也为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他曾经阅读史书,读到胡亥要杀蒙恬时,看到一段蒙恬的话:我的祖先以及他们的子孙对秦国忠心耿耿有三代人了。现在我领兵30万想叛变容易得很,但不愿辱没了祖先对国家的忠诚啊。蒙恬自杀了。曹操极为感动,并记下了这段话。
【名句译释】
当时袁绍盘踞在河北一带,军事力量十分强大,我自己估计自己的力量,确实无法和他对抗。只是一想到为国家战死,为了正义而牺牲自己,这是能流传千古的事业。【名句评析】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国家利益而死,为正义事业而死,是死之大者,当然重于泰山。曹操以此自励,设计烧了袁军粮草,打败了力量远远超过自己的袁绍,使战乱连年的河北一带,恢复平静,让百姓能喘过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