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第3课 宋明理学千年学府白鹿洞书院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严重挑战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2.隋唐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三教并行《三教图》(清·丁云鹏)图中的三教是:
_______ 、____、____儒 佛 道“三教合一”的风景名胜左侧是佛教的米勒院,右侧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胜景,孔子登临处。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泰山名胜
—
红门宫 新兴的儒学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为“理学”。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理学”一词的概念:一、理学兴起的背景(1)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佛、道冲击)(2)一些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的活动
(3)北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需要复兴儒学维护封建统治。(4)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为儒学复兴提供条件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① “理”是世界万物本源,主宰万物
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是人性
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探究万物才能明“理”)
④道德修养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地位:—宋朝理学集大成者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影响
(1)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3)纲常名教,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的自然需求;
(4)<<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5)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陆九渊主要观点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在心中。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慧能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 2、陆王心学“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主张“心” 即“理”;“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王阳明心学主张: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②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背景:A、明中期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B、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影响
①“心学”完全成为君主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
②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③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宋明理学的认识1、怎样理解二程、朱熹、王阳明观点的异同?《赏花》二程、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二程说:“天生的。”
朱子说:“对,天生的。”
阳明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
美丽的。”世界本原同: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
“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
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
起了积极影响。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
本原是外在的“理”,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
“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去认识和把握“理”,心学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探究学习2共同点不同点四、对宋明理学的认识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贞节牌坊”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美丽”的三寸金莲“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宋明理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消极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008.09.08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积极四、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有助于维系封建专制制度。2、积极: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有积极作用: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课件20张PPT。 引 言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天崩地解”的社会大变革,明覆亡的惨痛事实,对以华夏文明为自豪的士大夫,形成巨大的冲击。伴随着政治风云的激荡,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经济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文化学术界首先掀起了一场推陈出新的思想浪潮和文化大繁荣,传统儒学的地位受到冲击,思想遭到质疑。如: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学思想,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也对近代启蒙思想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标解读: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中的“提倡个性” 这一价值观念。一、明清儒学活跃的历史背景思想上:
程朱理学仍占统治地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西学东渐为思想界注入新的生机。
阶级上:
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经济上: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政治上: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盛极而衰,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人生经历:
求学——做官——入狱性格特征:
正直清廉、“离经叛道”代表作 :
《焚书》 《藏书》一、李贽(明)的离经叛道 李贽(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 是明朝后期具有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的著名思想家。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焚书·何心隐论》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答耿中丞书》否定孔子的权威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焚书·答邓石阳》 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焚书·何心隐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反对抑制人的自然欲求,认为穿衣吃饭便是人伦物理 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抨击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思想主张2)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和个性发展。1)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评价: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二、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梨洲先生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材料二 “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明夷待访录.原君》
概括黄宗羲观点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民主思想。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三中黄宗羲提出什么经济思想?这种思想提出的背景是什么?而传统的经济思想是什么? 3. 思想主张及根源(1)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4. 评价 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3)反对传统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思想根源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顾炎武,江苏人,明末清初儒学思想家、诗人。青年时曾参加抗清武装斗争,他学识渊博,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国家典制、郡邑掌故等都有研究,其诗堪称清诗冠冕。他能文能武,却不走科举之路,明、清朝廷多次请他做官,他都坚拒。他为人刚正,重视做人的品德修养,且擅长理财,他在山西创办的票号钱庄经营成绩卓越。 顾炎武(1613-1682)顾炎武—亭林先生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
覆,宗庙丘墟。
——《日知录》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
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
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
贱与有责焉耳矣! ★ 痛斥理学的空谈误国,主张学以致用★ 区分亡国与亡天下,提倡匹夫有责◇◇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
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用“众治”来取代“独治”小结顾炎武的思想观点:倡导经世致用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对顾炎武的思想的评价:见教材王夫之1619-1692) 王夫之,湖南人,曾起兵抗清,兵败后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人称船山先生。他对经学、史学、天文、历算都深有研究,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一个总结,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王几十年坚持每天打伞穿木履,表示与清廷不共戴天、不踏清朝土地。(四)王夫之----船山先生王夫之的哲学思想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评价: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意义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②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④政治上坚持发展观,提出“趋时更新”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三 明清儒学的评价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思考问题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批判理学的? 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伦常观。
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
王夫之从唯物主义角度,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通过运动绝对、静止相对的辩证关系批判理学形而上学观点。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民主启蒙思想没有形成波澜壮阔的洪流? 1、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2、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物质基础。
3、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小组讨论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初 汉武帝
魏晋 隋唐 宋明 明清
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孔子
创造
兴起孟子荀子
总结改造
蔚然大宗遭到
打击复苏“黑黜百家,独尊儒术” 正统思想
传统主流博采众长,
与时俱进
新儒学体系
理学
心学形成批判继承
时代特色的
新思想体系挑战
吸收佛道精华新发展三教合归儒
更辉煌课件29张PPT。必修三主要内容:
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
三个方面特征:
(1)思想文化根据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演变
(2)多元化
(3)不同地区文化互相碰撞、互相交融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1 课 第 2 课 第 3、4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 “百家争鸣”的含义: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所谓“百家”指的是什么? “争鸣”是什么意思?“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时期,互相兼并。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由分裂趋向统一的时期,是一个历史的大变革时代。那么,具体的又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呢?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经济:政治:阶级:文化: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2.形成背景:社会大变革趣味百家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老子说:我以柔克刚;庄子说:我顺其自然;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孙子说:战场上见高低!3.主要流派和代表: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1、孔子①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 “仁”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保守思想:礼: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②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打破了官府垄断。(学在官府——学在民间)③整理古籍,便利了史籍的保存问题1、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具有进步性:A、有利于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B、有助于调解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问题二:史书载,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困饿七日,动荡的年代,他的“仁”的思想也处处碰壁,不被采纳。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为什么不受推崇? 1、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在春秋末年奴隶制正走向灭亡背景下,显然不合时宜;2、春秋战国时期“仁”主张不能满足诸侯国君争霸的需要。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⑴孟子(亚圣)主张
①核心: “仁政”;
②君民关系:“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性本善(2)评价:①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②“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荀子的思想(1)、施政主张:“仁义”、“王道”
(2)、君民关系:“君舟民水”
(3)、伦理观:“性恶论”—通过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4)、自然界:“天行有常”(2).荀子: 三、道家1、老子① “道”是世界万物本源(思想核心)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②“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2、庄子主要思想①相对主义②消极避世,追求精神自由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2)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法、术、势相结合治国。(“势” 即君主权威)(1)以法治国(3)积极变法革新:“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如何评价韩非子的主张?韩非子主张积极进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社会矛盾激化。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韩非子《守株待兔》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1)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2)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五、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墨子主张:代表阶层:平民百姓百家争鸣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①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③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影响深远。李泽厚先生曾说:“即使广大农民并不读孔子的书,甚至不知孔子其人,但沉浸和积淀在他们的行为规范、观念模式、思维方法等意识和无意识底层的,主要仍是孔子和儒家的东西。” 百家争鸣中各派思想,直到今天仍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请大家各抒已见,谈一谈现实生活中哪些现象与先哲们思想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爱人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1)时代:
(2)目的:
(3)观点孔子处于奴隶制瓦解春秋时期,孟子、荀子处于封建社会形成战国时期。孔子-维护奴隶制为目的;孟子、荀子-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讨论: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1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2 儒家提倡“孝” 、“仁义” 、“诚信” 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4 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5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儒、法、道三家的主张及联系(1)主张:
儒家提出仁治、德政和礼治,强化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宜用儒家路线。
法家提倡法治。在动荡年代宜用,实行全国大一统能收到奇效。
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线为宜。(2)联系:三者有互补性,发展中呈现融合趋势。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横向比较:四位学生讨论到穿衣服的问题,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与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著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老师说:“你们四个人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代表儒家、墨家、法家及道家的思想。”请问下列那一项较适合
A.甲-儒 乙-墨 丙-法 丁-道
B.甲-道 乙-墨 丙-法 丁-儒
C.甲-儒 乙-法 丙-墨 丁-道
D.甲-道 乙-儒 丙-墨 丁-法D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 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该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修说话的现象?现实问题历史化典例展示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阅读材料: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墨子》材料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湖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主张?(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是哪一学派的主张? (2)儒家。 相同点: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不同点:孟子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实行王道之治;韩非子重视“刑”的作用,强调用重刑镇压人民反抗,实行霸道统治。 解析:孟子和韩非子都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是为封建阶级服务的。孟子主张实施仁政,实行王道之治;韩非子是法家的典型代表,强调法治,主张实行霸道。(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统治方式上的不同点。——《韩非子》 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学思之窗》——讨论子曰:“性相近也。” ——《论语·阳货》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孟子·告子上》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告子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
—— 《孟子·告子上》
想一想,上面关于”人性”的几种看法,
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能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课件29张PPT。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时期,互相兼并。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由分裂趋向统一的时期,是一个历史的大变革时代。那么,具体的又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呢?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经济:政治:阶级:文化: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2.形成背景:社会大变革趣味百家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老子说:我以柔克刚;庄子说:我顺其自然;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孙子说:战场上见高低!3.主要流派和代表:百家争鸣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①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③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影响深远。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1、孔子①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 “仁”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保守思想:礼: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②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打破了官府垄断。(学在官府——学在民间)③整理古籍,便利了史籍的保存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⑴孟子(亚圣)主张
①核心: “仁政”;
②君民关系:“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性本善(2).荀子:(1)、施政主张:“仁义”、“王道”
(2)、君民关系:“君舟民水”
(3)、伦理观:“性恶论”—通过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4)、自然界:“天行有常” 三、道家1、老子① “道”是世界万物本源(思想核心)③“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庄子①相对主义②消极避世,追求精神自由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2)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法、术、势相结合治国。(“势” 即君主权威)(1)以法治国(3)积极变法革新:“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五、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墨子主张:代表阶层:平民百姓李泽厚先生曾说:“即使广大农民并不读孔子的书,甚至不知孔子其人,但沉浸和积淀在他们的行为规范、观念模式、思维方法等意识和无意识底层的,主要仍是孔子和儒家的东西。” 百家争鸣中各派思想,直到今天仍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请大家各抒已见,谈一谈现实生活中哪些现象与先哲们思想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四位学生讨论到穿衣服的问题,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与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著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老师说:“你们四个人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代表儒家、墨家、法家及道家的思想。”请问下列那一项较适合
A.甲-儒 乙-墨 丙-法 丁-道
B.甲-道 乙-墨 丙-法 丁-儒
C.甲-儒 乙-法 丙-墨 丁-道
D.甲-道 乙-儒 丙-墨 丁-法D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 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该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修说话的现象?现实问题历史化典例展示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061
创立三纲五常的伦理家 董仲舒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影响:
汉初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社会潜伏着危机:有为从“无为”到“有为” 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有为”的政治思想作支撑,那么什么样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畅所欲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边境不宁
▼王国威胁
▼阶级矛盾尖锐▲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
▲缓和矛盾,维护统治秩序面临问题
1.董仲舒的学说解决之道◇“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制定道德标准“三纲五常”(1)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新儒学思想2、汉武帝尊儒措施(2)政治:起用儒学家参政(3)教育:
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兴办太学
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影响正统地位确立的原因:新儒学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因而被汉武帝采纳第3课 宋明理学千年学府白鹿洞书院一、理学兴起的背景(1)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佛、道冲击)(2)一些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的活动
(3)北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需要复兴儒学维护封建统治。(4)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为儒学复兴提供条件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① “理”是世界万物本源,主宰万物
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是人性
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探究万物才能明“理”)
④道德修养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地位:—宋朝理学集大成者著作:—《四书章句集注》陆九渊主要观点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在心中。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慧能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 2、陆王心学“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主张“心” 即“理”;“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王阳明心学主张: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②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背景:A、明中期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B、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对宋明理学的认识1、怎样理解二程、朱熹、王阳明观点的异同?《赏花》二程、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二程说:“天生的。”
朱子说:“对,天生的。”
阳明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
美丽的。”世界本原同: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人生经历:
求学——做官——入狱性格特征:
正直清廉、“离经叛道”代表作 :
《焚书》 《藏书》一、李贽(明)的离经叛道 李贽(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 是明朝后期具有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的著名思想家。课件16张PPT。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伟人 004
与天地君亲并位的万世师表 ? 孔子022
光大儒家仁政学说的亚圣 孟子?????024
立人定胜天学说的唯物思想家??? 荀况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061
创立三纲五常的伦理家 董仲舒秦尊法抑儒原因:法家思想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原因:
长期战争,经济破坏严重;
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影响:
汉初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社会潜伏着危机:有为儒生谈论诗书,以古非今 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有为”的政治思想作支撑,那么什么样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畅所欲言1.董仲舒的生平董仲舒
前179-前104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
受赏识、为官
晚年著《春秋繁露》
把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杂糅到儒家思想中,建立新儒学体系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及是如何迎合统治者的需要?(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要(3)“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糅合道家、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想,
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3.董仲舒“新儒学”“新”(特点)在哪儿?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③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实质: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结合当时的形势分析:
1、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是怎样具体实施?
2、有何影响?思考006 雄才大略的盛世君主
汉武帝刘彻 (1)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新儒学思想1、汉武帝尊儒措施(2)政治:起用儒学家参政(3)教育:
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兴办太学
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制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①在当时为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④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汉神学迷信长期泛滥;
⑤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
汉武帝独尊儒术影响思考: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正统原因)???1、汉初“无为而治”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2、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使之适应 加强君主专制,国家统一的需要3、汉武帝采取措施提高了儒学地位。董仲舒以后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探究学习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1、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强制,更不能依靠暴力。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真正发挥它的社会功能。
3、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善待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