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12 11:3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
和公务员制度
目录
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1898年
科举变化
科举
废除
学堂选官
留学生选官
文官考试
制度确立
公务员制度
建立
公务员制度
开始推行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1933年
1949年
1993年
2005年
民国时期
晚清时期
新中国时期
时空观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自洋务新政以来,为了适应形式的需要,洋务派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洋务的各种新式人才。这实际上已对只培植官僚的传统教育目标造成冲击。
——《晚清科举革废进程中政学关系的变化》
科举制积弊已久,难以适应新的时代条件
西学传播、洋务运动的开展
1. 为什么变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阅读材料,分析袁世凯为什么主张废除科举制?
不废科举,士人侥幸的心理不会改变。
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袁世凯(1859年—1916年)
根本:维护清王朝统治
39页【史料阅读】
一、晚晴选官制度的变革
留洋幼童、同文馆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1898年加经济特科;主张废八股,考时务策
清末新政
1904年《章程》统一学制;1905年废科举,设学部,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
成为主要方式
一切考试,均该试策论,考察时务以观其经世济世的能力。
——1898年梁启超
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不同等级,分别被 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再被分配相应官职。
——1906年《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
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1904《奏定学堂章程》
学制分三段。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幼儿园)、五年初等小学堂和四年高等小学堂。第二阶段为五年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
——1904年癸卯学制
2. 怎么变
京张铁路建成通车的第二年年初,詹天佑被清廷授予“工科进士”, “进士”们由政府任用官职,领取薪俸,不用自谋生路了。得到了“工科进士”之后,詹氏担任了归国留学生考试的主考官,在对考生发表讲话的时候,詹天佑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留学外国,获得了一些知识技能,要做一点事来贡献国家,如果做官,就不能做事,想做事,万不可做官,而且做惯官的人一旦没官做,精神便会十分痛苦,但官不可做,又不可无,在现在中国里,没有朝廷给予你一个官职,就没有地位,没有人把重要的事给你做”。
——歙县论坛《詹天佑——徽州最后的一位进士》
1.詹天佑的官位如何而来?
2.科举存废之际,除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还有别的选官制度吗?
留学毕业生选官
学堂选官制度
活学活用
“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1910年 梁启超目睹日本等国实行文官考试时感叹
促进新式教育
培养实用人才
推动思想解放
废科举最大的输家正是清朝统治者,他们本来试图以旧图新挽救统治危机,却因此而造就了大批激进青年,并导致中年士子文化心理失衡,反倒丢掉了江山社稷。——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
1905年以前,学生最多不过26万人,至辛亥时国内学生总数在300万人左右,几乎是1905年的12倍。这些新式学堂的毕业生,经过考试步入仕途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量毕业生流入会党、新军以及社会革命组织,直接推动了清末革命运动的发展。——摘编自房列曙《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
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间接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3. 变的影响
对点训练1.从1905年到1911年,关于留学生的洋科举,清朝举办了6次,录取了1388人。被录取者除了有老的科举称号外,还会因所学专业被冠以新的称号,比如“工科举人”“商科进士”等。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清朝选官
保留乡试殿试模式
采取有序方式推进
C.侧重选拔留学人才
D.带有近代化的色彩
D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3月)
①依据
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
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②内容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③意义
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
在官员选拔方面:
完善国家政治制度:
---考试制度
国民大会(政权)
选举
复决
政府(治权)
考试院
监察院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罢免
创制
中国历代考试制度不但合乎平民政治,且超过现代之民主政治……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用。 ——孙中山
如何评价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①吸收科举制有益成分、借鉴西方文官制度;
②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③基本停留在纸面上。
活学活用
2.北洋军阀时期(1912—1927)
1、方式:考试和甄别
2、建立: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3、甄别作用:①促进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②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局限:女子不得参加考试
考试选官
◎考试落第的郁达夫
甄别选官
◎保荐入职的鲁迅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4—1949.4)
委任状
①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②公务员制度: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1)人事制度与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2)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依据 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内容 ①公务员选任由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考试任用
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了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
③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3)意义:
积极:法律、制度规定严密,考试内容趋于现代化。
局限: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发展与成熟
根据材料概括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
材料: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同时汲取了科举制的合理成分,带有中西合壁的味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在法制化道路上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有关文官考试、任用、薪俸、抚恤等相关的法律从无到有,逐渐形成和完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则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
特点:中西结合;制度逐步完善;规定严密;
党派性强;军治色彩明显。
对点训练2.随着对中国选官方式优点的深入认识,1870年,英国公务员事务委员会决定:所有公务员均应通过公开的竞争性考试来录用,以确保英国公务员队伍的高水准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统一。此后,这种做法逐渐制度化,并在主要英联邦国家推广。这反映出( )
英国对中国传统制度的借鉴
英国政治由专制走向民主
C.中国制度文化具普遍适用性
D.中英民主化中的双向交流
A
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结合教材,你如何理解“干部”一词?
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建立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1.干部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开始推行干部选拔制度改革,明确了挑选和任免干部必须采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再交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办法。……领导干部终身制也逐步废除,由任期制和集体交班制取代。
——易振龙《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研究》
改革开放初期的干部制度改革具有哪些进步意义?
①提升了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②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③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
④为现代公务员制度提供借鉴
2.公务员制度
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这种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要求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组织人事工作做成相应的调整和转换,……要在竞争中去选人和用人。
——江峰《发扬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优良传统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
我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干部



特征?
与西方区别?
人数不断增多,
高学历化,
规模范围扩大,
透明公开平等
德才兼备、
不搞两官分途、
不搞政治中立、
党管干部、
为人民服务
对点训练3.实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公务员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公务员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公职人员。这里的“国家行政机关”是指
A.我国的各级党政机关
B.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
C.村(居)委会到中央政府
D.乡镇及以上各级行政部门
D
西方的文官制度
一、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的背景
——根源是工业革命
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英国为首,渐进的形成,三大特点
三、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积极、消极及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对比
实质:为资产阶级服务
课堂小结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