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24月迹
部编版 五年级上
新知导入
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那温润晶莹的月色曾经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那么,在孩子的眼里,月亮又是怎样的呢?
教学目标
1.
文化自信: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
2.
语言运用:会认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等,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
思维能力: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4.
审美创造: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走进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省丹凤人,当代作家。他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是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和创作精神的作家之一,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代表作有《下棋》《天狗》《秦腔》《月迹》《爱的踪迹》《浮躁》等。曾获我国“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自读课文
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别人。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识字解词
我会读
(1)根据拼音读一读
(2)开火车认读生字
悄没声儿
果实累累
嫦 娥
嫉 妒
瓷花盆
袅袅
qiǎo
léi
niǎo
cháng
é
cí
jí
dù
我会读
识字方法
加一加:女+常=嫦
女+我=娥
看图识字:瓷
多音字
多音字
累
悄
qiāo
(悄悄)
qiǎo
(悄声)
léi (果实累累)
lěi (长年累月)
lèi (劳累)
读一读:1.树上这累累(léi)的果实,是对他长年累(lěi)月不辞劳累(lèi)的回报。
2.他们悄(qiāo )悄地推开教室的门发现里面悄(qiǎo)无声息,一个人也没有。
.
.
.
.
.
识字游戏
袅
累
嫦
娥
瓷
妒
识字解词
理解词义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觑,看。
他俩犯错后,站到教室外面面相觑,不知道怎么办。
识字解词
理解词义
嫉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与其嫉妒一个人的才华,不如自己勤奋的学习。
识字解词
理解词义
指很快地,忽而间。
倏忽
锨刃儿
铁锨的锋利部位。
朗读课文
要求:
1、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2、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3、带着问题读课文:《月迹》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朗读
文中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水边、沙滩上
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课文结构
整体感知
精读感悟
自读课文1、2自然段,想一想,我们盼月亮,月亮最先出现在什么地方?
整体感知
精读感悟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好奇的特点。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让他们“觉得不满足”。
整体感知
精读感悟
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
“盼”和“闷”写出了孩子们等待月亮出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孩子们对月亮的喜爱。
整体感知
精读感悟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
“款款地”把月亮上升时的动态给拟人化了,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在缓缓地向我们走来。
“悄没声儿”和“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们的眼中月亮的出现是很神奇的。
“款款、溜”写出了月亮什么形态?
动态。
整体感知
精读感悟
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这段话主要写了穿衣镜里月亮形状的变化。
作者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拟人,表现了孩子们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新知讲解
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伴随着月亮的变化,孩子们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孩子们终于盼来月亮时心情是多么的高兴,后来月亮又匆匆地走了孩子的心情又是多么的失望。
精读感悟
自读课文3-23自然段,想一想,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亮的足迹?
精读感悟
我们都跑了出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写出了月亮光亮洁白,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
你从“玉玉的”“银银的”这两个词语感受到什么?
这两个叠词用得好,把月光与“玉”与“银”联系起来,符合儿童的视觉心理感受,既有形象,又有色彩。叠词的运用,读起来和谐流畅,富有韵味,充满童趣。
通过与灯光的对比,说明了月光的亮。
新知讲解
院子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
“疏疏”写出了枝叶不是很茂盛。“累累”点出了花骨朵儿很多,与稀疏的枝叶形成了对比。
画线句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桂树“累累的骨朵儿”比喻成“繁星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骨朵儿的细密白亮的特点,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这段话可以感受到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
精读感悟
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个什么东西。
比平日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十分明亮,可以清晰看见里边有什么东西。
“似乎”一词可以去掉吗?
不可以,从“似乎”一词可以看出后面的内容只是人们的感觉。
新知讲解
当奶奶告诉孩子们有一个女子住在月亮里,孩子们产生了什么想法?
孩子们先是惊诧,一会儿,身临其境。好像到了无比美妙的境界,似乎自己就在月中,月桂就是院子中间的那棵桂树。
精读感悟
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有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
新知讲解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望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丝嫉妒。我们便争执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写出了孩子们的羡慕、嫉妒。
从这种心理变化中你体会到什么?
孩子们对美的追求。
这种心理变化引发了怎样的争执?
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精读感悟
后来孩子们又在院子里的什么地方找到了月亮?
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上找到了。
河边沙滩上、河水里、眼睛里。
新知讲解
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它就有了哩”富含童真童趣。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只要主动去追寻,就能发现美好的事物。
精读感悟
自读课文24自然段,想一想,孩子们在寻月后有了怎样的感悟?
精读感悟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我们”是月亮的主人,拥有了月亮,就拥有了天空,表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照应了文章的开头。
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难点探究
月亮在课文中象征着什么?
月亮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是我们心中的理想。“月迹”是人们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曲折而漫长的。作者含蓄地告诉我们:对于美好的事物,只要努力去追寻,就能得到它。
难点探究
精读感悟
概括课文的主旨。
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子在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从中体会到奇妙、美好的情趣,表现了孩子们奇特敏锐的想象。作者借此表达了一种要培养孩子发现美、追求美的高尚的情趣。
拓展延伸
描写月亮的诗句:
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唐】王维
4.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根据拼写汉字。
niǎo niǎo( ) shū( )忽
jí( )妒 面面相qù( ) 二、填空本
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时代)作家。
课堂练习
袅袅 疏
嫉 觑
《月迹》 贾平凹 当代
课堂总结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板书设计
月迹
镜中: 高兴、失望
院内: 奇妙
河边: 惬意
眼中 :惊奇
沙滩: 满足
作业布置
课下观察夜晚的月亮,请你以小短文的形式展示一下,写出月亮的美的特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