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游褒禅山记》课件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游褒禅山记》课件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共1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2 18:0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学习目标
1、回顾作者及写作背景
2、复习本课相关的文化常识
3、梳理课文内容
4、积累有关的写作素材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
世纪的改革家
作者简介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作背景
该文是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罢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阴阳
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一般来说,在由两个字构成的地名中,如果第一个字是山、水名,第二个字是“阴”或“阳”,“阴”或“阳”就表明该地的方位。如“华阴”在华山的北面,“江阴”在长江的南面,“衡阳”在衡山的南面。
文言文中数字的表示
一、零数表示法:整数与零数之间加上“有”(读yòu,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又”字)字,连接整数与零数。
例: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可译为: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
二、两数相乘表示法:有时两个数字相连,表示两者相乘。
例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农历每月十五)《项脊轩志》
例2:一个女子,年约二八。(十六岁)《灌园叟晚逢仙女》
三、分数表示法:
1、与现汉一样,文言文中有用“几分之几”表示分数。
例:“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
2、省去“分”与“之”,数字连用。
例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例2: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3、省去“分”
例:苏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宋史 苏轼传》)
结构梳理
游褒禅山记
记叙
议论
(议论的基础)
(记叙的深化)
游华山洞的心得
借仆碑抒发感慨
褒禅山命名的由来
游洞的经过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1、成功需要志、力、物。
2、无限风光在险峰。
3、学习要深思、慎取.
感悟与积累
感悟与积累
荀况见微知著,博学参省,善假于物,
于锲而不舍中悟志于学之要义;
韩愈传道解惑,无贵无贱,不耻相师,
于曰师曰生中论好学之精神。
苏轼月夜泛舟,畅游赤壁,扣舷而歌,
于清风明月中感宇宙之永恒;
介甫感于仆碑,怠而憾出,始有叹焉,于幽暗昏惑中参尽其志求深思之品质。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王安石与苏学士(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均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就文学成就而言,苏学士要高过王安石,就政治地位而言,王安石又高过了苏学士。他们的政治见解不同,也很难评断,他们两人之间于见识、文学上发生的小故事,在《警世通言》之《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作了很有意思的描绘,读了令人捧腹大笑、发人深省,受益不浅。
王安石作了一首《咏菊》诗,开头两句为: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学士看了之后,认为王安石胡说八道、江郎才尽,贻笑大方。苏学士凭借自己的人生阅历、见解推断:西风是秋风,而菊花正是开在深秋,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即便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哪有被吹落变成满地金之说?因见王安石诗只写了开头两句,似乎才思枯竭、没有写完,苏学士就提笔接着写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见了苏轼如此说,并没有辩白,而是将苏轼贬至黄州作官,直至苏轼亲自看到了重九之后,秋风大作,将菊花吹得落满地,枝上全无一朵,方才目瞪口呆,才晓得终究王安石是对的,自己错了。
王安石作了一本书《字说》,一个字解一个意思,如天虫为蚕,四马曰驷。苏学士嘲讽道:照这样说来,鸠字九鸟,鸣鸠在桑,其子七兮,连娘带爷,共是九个。弄得王安石回答不上来,很尴尬,同时苏学士也是对王安石极大地嘲讽,可谓尖酸刻薄,导致王安石恼羞成怒,很讨厌苏学士,贬了他的官。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