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习目标: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确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共和有两大基本特征:
1、国家权力机构和国家首脑由选举产生并有任期
2、民众参与国家事务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
目录
CONTENTS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01
02
03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同盟会成为合法组织。
8月25日,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几个党派合并,在北京改组成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主持党务。
1913年初,国民党在全国选举中获得参议院和众议院最多席位,成为国会中的最大党派。
壹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湖北军政府
1911.10-12
南京
临时政府
1912.1-4
北洋政府
1912.4-1928.12
南京国民政府
1927.4-1949.4
十二章国徽
国民党党旗
时间:
临时大总统:
国旗:
纪元:
意义:
汉满蒙回藏
“五族共和”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4月)
(1)成立: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
五色旗
中华民国
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帝国主义态度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革命抱着敌视的态度,力图阻止革命烈火的蔓延。武昌起义后几天之内,他们便在武汉江面集中了10余艘军舰,对革命方面进行监视,并随时准备武装干涉。驻北京的各国外交使团连续举行会议,共商如何维护他们在华的侵略利益。他们接受美国驻华公使加了横的建议,促使清政府立即启用两年前被罢黜的袁世凯叫“非袁不可收拾”,企图通过袁世凯出山为清王朝稳住阵脚。
——李侃《中国近代史》
革命派内部
革命派的领袖人物黄兴也致信袁世凯,竭力颂扬他的才能,并且表示,只要他参加起义,同革命党人一起推翻清朝,那么,“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当亦无有不拱手听命者。”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第1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5、6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选举以及被选举等自由权利。
第16、51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45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上述材料体现了那些民主原则,其性质和目的是什么,如何看待该约法?
1、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2、性质: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4、评价: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一座丰碑。
局限: 因人立法,缺乏法治精神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2.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12-1928)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
“二次革命”
国民党成立
“宋案”
(1)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2)中国政党政治的曲折经历。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3)袁世凯走上帝制之路。
(4)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1920)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1924)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1928)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分别为段祺瑞、黎元洪、冯国璋、张作霖、徐世昌
2.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军阀割据混战,政治局面混乱不堪
1928年12月29日,奉系军阀首领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东北易帜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形式统一”中国,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先看“军政”,这是“以党建国”的暴力革命时期,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到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2.再看“训政”,这是“以党治国”的威权统治时期。因而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3.最后看“宪政”,孙中山认为,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宪政”是“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
——《让历史告诉未来:孙中山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方略及启示》
“革命程序”论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一党专政
《训政纲领》: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则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1)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后,训政时期开始。
“训政”
就是
一党专政
(2)直到1948年,国民党才打出“行宪”招牌。
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宪政只是独裁统治的外衣。
贰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
和
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注:根据地:1927-1936年创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1937-1945年创立的抗日敌后根据地。
解放区:1946-1949期间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政权的地区。
1. 1927-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
时代背景: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摸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927年10月,
南昌起义爆发,中国共产党走上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道路
1927年9月,
1928年4月底,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
1927年8月1日,
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毛泽东建立井冈山根
据地
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在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
1. 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
(1)背景:
(2)政权建设:
材料: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政权属于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11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创建人民政权的尝试
(3)政权性质:
(4)意义:
第一条 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无论自已经营或出租,一概无任何代价地实行没收。被没收来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老弱残废以及孤寡,不能自己劳动,而且没有家属可依靠的人,应由苏维埃政府实行社会救济,或分配土地后另行处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1931年)
通过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反映广大工农的切实利益
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根据地
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敌后根据地逐步扩大。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设置各级参议会,并选举产生边区政府委员;
②在严重困难时期,实行“三三制”原则。
措施
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团结开明地主和民主人士,调动各阶级的抗战积极性;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争取抗战胜利;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民主化方面的有益探索; 为新中国建立民主政权积累经验。
小资产阶级
占1/3
贫农、
无产阶级
占1/3
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
占1/3
思考点:“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⑴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不同;
⑵指导思想不同:苏维埃政权受苏俄革命、政权建设影响较大,边区反映党独立自主地探索政权建设。
3.解放战争时期
意义: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
(1)政权建设—行政区
(2)理论基础—《论人民民主专政》
意义: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概念: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2)过程:
1949年《共同纲领》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 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建立。
1957年以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思想影响,“文革”十年。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82年宪法
初步确立
正式建立
遭到破坏
恢复完善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2)地位: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以后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1)过程:
八字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49年
1954年
1956年
改革开放后
十六字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二届政协会议,确立制度,政协职能发生转变(停止代行全国人大职责,转变为各民主人士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
一届政协召开,代行人大职能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时间 发展历程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设立
1949年 《共同纲领》的规定
1954年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1984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于改革开放后)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个坚持”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4)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2)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拓展: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政体
历程:
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未真正实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
认识:
1、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
2、民族独立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
3、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4、在党的领导下民主政治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