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12 15:5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 6 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
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古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认识人口迁徙对人类文化和变迁的影响及其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移徙和冲击,实际上两个世界以暴力为载体的文明的交流,游牧民族将其独有的马匹和战车文化传播给农耕民族,而农耕民族则以先进的文化影响游牧民族,使之逐渐开化。
——许序雅《世界文明简史》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一)印欧人
1、起源: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
印欧人
非 洲
欧 洲
亚 洲
乌拉尔山脉
高加索山
苏伊士运河
土耳其海峡
印欧人:指的是说“印欧语”的人,包括印度语、伊朗语、斯拉夫语、日耳曼语、凯尔特语、希腊语,便取欧洲和印度两词,构成“印欧语”一词。印欧人在体型上属于欧罗巴人种,主要以畜牧业为主。
2、迁徙概况
(1)时间: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2)地区: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
(3)特点:长期性
(4)方式: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
印欧人
印欧人
约BC1500
印度恒河
雅利安人
约BC2000
伊朗高原
波斯人
约BC1900
小亚细亚
赫梯人
约BC2200
巴尔干半岛
希腊人
约BC2000
西欧北部
凯尔特人
约BC2000
欧洲北部
日耳曼人
印欧人的早期迁移路线图(公元前3000-公元前1000年)
(5)概况:
①进入小亚细亚,发展为赫梯人,并改进冶铁技术。
②进入巴尔干半岛,演变成后世的希腊人。
③进入伊朗高原,发展为波斯人。
④进入印度河流域,被称为雅利安人, 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
3.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赫梯帝国:
①建立: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多次入侵两河流域,一度占领巴比伦城,蚕食埃及在西亚地区的土地。
②鼎盛: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疆域从小亚细亚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
③衰落: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赫梯帝国瓦解后,冶铁技术随之传播开来。
埃及与赫梯的战争及最后和约的签订在世界国际关系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两个不同地区的强国(埃及在北非,赫梯在小亚细亚,双方相隔千里之遥)为了争夺彼此国境外的一个重要地区的霸权和划分势力范围而长期进行的战争与交涉。同时,周围其他大国如米坦尼、亚述巴比伦尼亚也在不同程度上先后卷入这场复杂的军事外交斗争之中。这也标志着在公元前2000年代后半期,东地中海一带的各文明古国之间关系已经日益密切,开始打破孤立、闭塞、隔绝的状态,逐渐有机地联结起来。——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赫梯人战车想象图
赫梯人冶铁实物
(2)波斯帝国:
①帝国建立: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
②影响: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波斯人是印欧人的一支,迁徙到伊朗高原西南部。公元前5世纪国力强盛,继承和发展了印欧人马拉战车和骑兵制度。
(3)古代希腊:
①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欧人与巴尔干当地居民形成古代的希腊人;
②影响:在多个领域取得成就,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黑暗时代
城邦文明
铁器不仅意味着生产力的更高水平,在希腊的具体条件下,它给予农业积工业生产影响之大更是难以估量。像希腊那种山多地薄的情况,只有铁器才使农业生产出现一大突破。当时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耕地的开垦,不仅迈锡尼文明原有的平川耕地多半荒芜,需重新开垦;更多的是随着大规模的移民浪潮而遍布希腊各地的新村新居需要伐树开荒,辟丘陵山坡为田亩。无论生熟荒地,盘根错节的灌木丛和土石相杂的坚硬坡地,非有铁斧铁锄不能见效,这正是青铜时代希腊耕地开发还受较大限制的一个原因。现在有铁斧砍伐林莽,铁锄破土挖掘树根,荒地得以开垦,希腊农业生产就取得了超过青铜时代的进展。————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4)古代印度:
①表现:雅利安人把马和铁带到印度,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进入列国时代
②影响:种姓制度和佛教发展起来,并对东南亚等产生重大影响。
材料五:在民族迁徙的诸多原因中,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的变化是民族迁徙一个非常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以中高纬度地区的寒冷气候为潜在动力, 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周期性南迁而形成的几次大规模的迁徙高潮对应着千年尺度的寒冷期. ——管彦波:民族大迁徙的地理环境因素研究
【课堂探究】印欧人早期迁徙的原因?
材料四: 因为在公元前三千纪末以前就形成文明的地区中,小亚细亚离亚欧大平原最近,而公元前三千纪后半期正是公认的印欧语系各民族开始移民的时期。看来吸引他们的东西乃是毗邻的文明所具有的富庶,这种富庶使该地区很容易招致蛮族的劫掠。 ——汤因比
材料一: 由于动物必须追逐水草为生,因此以驯化动物来获取主要生活资料的民族就走上了一条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牧草的茂盛情况而迁徙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
材料三:游牧民族骁勇强悍……长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的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上的营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赵琳
材料二:印欧人没有掌握农业种植技术,食物匮乏且来源不固定,使得印欧人无法进行定居生活。所以游牧和迁徙是印欧人的显著特征。对马的驯化和利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其迁徙过过程。
①游牧的生活习性;
②食物匮乏且不固定;
③对马的驯化和利用;
④游牧民族的性格(喜好劫掠、不耐耕作之苦)
⑤临近文明的富庶。
⑥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的变化
【思考点】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1)在不同地区产生了新的人群。如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等。
(2)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出现了马拉战车。
(3)提高了生产力,冶铁技术传播开来。
(4)促进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促进早期区域文化的交流。
铁器的广泛使用和传播,不仅是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不仅踧踖了社会经济更加迅速的发展,而且对政治和军事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铁器时代为大规模的战争提供了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更为锐利的武器,因而战争的规模也更大。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入侵到公元前6世纪时就已经结束了。在扩大了文明区域之外,在亚欧大陆的北部,仍然有许多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他们还没有进入文明状态。例如在秦汉帝国的西北边境的匈奴人,在罗马帝国东北边境的日耳曼民族,以及在中亚草原上的阿兰人、大月氏等。他们在两个大帝国之间广阔的草原上来回游动,哪边衰弱而有利可图,他们就往哪边倒;哪边强盛了,他就向相反的方向游动。由于秦汉帝国不断地向西扩张,不断地主动攻击匈奴,所以使得匈奴掉头逃窜。结果呢,就引起整个亚欧大草原上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赵林《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
1.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⑴第一轮迁徙: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①中国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②欧洲: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贵霜帝国时期的佛像
犍陀罗艺术主要指贵霜时期的佛教艺术而言。
贵霜帝国成为佛教的中心
佛教
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欧洲(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原居于多瑙河以北和莱茵河以东地区,以畜牧和打猎为生。3世纪以后,部分日耳曼人开始以雇佣兵的身份移居罗马帝国。
⑵第二轮迁徙:3—6世纪
①中国
a、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b、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②欧洲: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410年,西哥特人攻陷罗马城。后在伊比利亚半岛建立西哥特王国。
随后,日耳曼人其他部落汪达尔人、勃艮第人、苏维汇人、法兰克人、东哥特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也相继进入罗马帝国境内。476年,日耳曼雇佣军废除了西罗马皇帝,西罗马帝国灭亡。
⑶第三轮迁徙:7—8世纪
①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
②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的所谓“黑暗”时代。那时的西欧,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辉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古典著作,鲜为人知。然而,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些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复兴和发展
问题:分析亚欧游牧民迁徙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2:据前苏联史学家古米廖夫考证,在公元据2世纪下半期到三世纪,大草原上发生了特大旱灾,这次大旱灾绵延了一个世纪,把旺盛的草原变成了沙漠。
---吴兴勇:匈奴与世界民族大迁徙
材料1:自公元3世纪起,由于罗马帝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全面危机,加上东方匈奴人的不断西迁,遂使各支日耳曼人如潮水般地拥入罗马帝国,甚至远徙到南欧和北非等地。
----刘爱兰:4-6世纪西欧和中国游牧民族的迁徙及融合
材料3:他们宁愿在战争中因负伤而受到荣誉,而不愿从事耕种,以待收获。他们认为用流汗来取得用流血所能得到的东西是愚笨的、懦弱的。
---叶洵灶:略论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原因
原因
①周边农耕文明的动荡与衰落,提供可乘之机;
②气候的变迁,寻找更适宜的居住地;
③游牧民族好战的天性;
④匈奴人的西进推动其他民族的迁徙。
影响
①改变了欧亚大陆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②推动了区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碰撞;
③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思考:综合印欧人迁徙的原因,思考对古代人类迁徙的认识。
迁徙的原因:受地理环境因素、经济原因、政治压迫与政治局势、统治者对外扩张等因素的影响,人类在不断迁徙中谋生存,求发展。
对文化的影响:古代游牧民族的几次大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文化区域的形成和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
认识:人口的迁徙必然带来不同文化的交汇与接触,尊重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
融合创新
多元共存
和而不同
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移徙和冲击,实际上两个世界以暴力为载体的文明的交流,游牧民族将其独有的马匹和战车文化传播给农耕民族,而农耕民族则以先进的文化影响游牧民族,使之逐渐开化。
——许序雅《世界文明简史》
两个世界文明交流的结果,使游牧世界越来越小,农耕世界越来越扩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不断前进。
一般认为:“只是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去长期存在的……相对隔绝状态才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被打破”
——《世界通史教程》
在冲击的过程中(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两者间的联系增强,彼此都从对方学到了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那些在冲击以后在农耕世界定居下来的游牧、半游牧民族,几乎都放弃了以游牧为主的经济,走上了农耕化道路。
——《世界通史教程》
拓展:结合材料概括,游牧民族的迁徙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西罗马内部新生的封建因素与日耳曼人社会中依然大量存留的氏族制因素,通过民族大迁徙这一时代契机,发生了直接的碰撞,彼此逐渐结合到一起,催生出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生成的一个重要特点。
——《高中历史教学参考资料(实验)》
1.促进中国和印度发展本民族文化。
2.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欧洲新文化的形成。
3.拜占庭帝国继承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
4.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日益繁荣
总结: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产生的影响
印度 中国 西欧 东罗马帝国(东欧) 西亚、中亚、中东、北非
时间 公元前后 3-6世纪 3-6世纪 7-8世纪
迁徙民族
原有文明
文明的新发展
大月氏人
匈奴、鲜卑、羯、氐、羌
日耳曼
各部落
阿拉伯人
唐文明
汉文明
希腊、
罗马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波斯文明、
希腊罗马文明
希腊、罗马文明
犍陀罗艺术
雅利安人文明
进入封建社会。
神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代表的欧洲新文化
保存、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吸收了基督教文化。
融合伊斯兰教文化、希腊罗马文明和西亚传统文化,使阿拉伯文化日渐繁荣。
本课小结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
区域文化的形成
(二)多元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公元前后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
多元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区域文化间交流
一、印欧人的早期迁徙与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印欧人的早期迁徙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二)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新一轮大迁徙及影响
三、游牧民族迁徙对世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