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12 15:5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重点:近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
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的变化
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仕,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1864年)
材料二:鸦片战争结束后,国势日衰,废除八股取士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当面向光绪皇帝指陈八股科举制度的危害,建议政府废除八股考试内容,加快新教育建设的步伐,……拉开了清末教育制度改革的序幕,也导致了科举制度的最终灭亡。
(1)背景: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的变化
(1)背景:
①新时代条件下,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
②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经济、教育近代化)的开展。
(2)表现:
① 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
② 1901年,改官学为学堂(大学堂、中小学堂、蒙养学堂);
③1905年,废除科举,将育人和取才统一到学堂。
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的变化
2、选官制度的改革
(1)改革背景:
科举制度发生变化,要进行选官制度改革。
(2)官制改革:
裁减____________;
改总理衙门为__________;
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瓦解六部建制。
冗署冗官
外务部
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
(3)选官制度:
①1904年,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_》,统一全国学制,确立__________制度。
奏定学堂章程
学堂选官
1904年初,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把学校教育分成初、中、高三级,最高一级为通儒院。通儒院或大学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则可以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新学制颁布前后,国内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的变化
2、选官制度的改革
(1)改革背景:
科举制度被废除,急需要新的官制体系。
(2)官制改革:
裁减____________;
改总理衙门为__________;
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瓦解六部建制。
冗署冗官
外务部
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
(3)选官制度:
①1904年,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_》,确立__________制度。
奏定学堂章程
学堂选官
②不久,清政府又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
留学毕业生选官
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等3等,不同等级者分别被 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再被分配相应官职。
——《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
材料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朝廷又一次通令各省选派学生到西洋各国求习专门学业。二十九年(1903年)颁布了学生章程。这时,已经实行了对各级学堂毕业的人授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名衔的办法,而且规定按照科举考试制度通过会试的人还必须去京师大学堂分门肄业。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清政府)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成立学部,同时,在京师设立仁学院、进士馆,各省设立课吏馆。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措施:
①选官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
①派遣留学生;
②改革选官制度;
③对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学子进行培训。
意义:
②有助于培养近代人才。
材料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朝廷又一次通令各省选派学生到西洋各国求习专门学业。二十九年(1903年)颁布了学生章程。这时,已经实行了对各级学堂毕业的人授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名衔的办法,而且规定按照科举考试制度通过会试的人还必须去京师大学堂分门肄业。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清政府)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成立学部,同时,在京师设立仁学院、进士馆,各省设立课吏馆。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
原因:
①国家发展需要专门人才,而科举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
②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挽救统治危机;
③教育、选官制的调整为废除科举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探究】阅读材料,指出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发展学堂的原因。
换取列强信任;
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总之,可维护清王朝统治。
材料三:由于变法前的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八股及科举制度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因而在维新变法期间,变科举、废八股,改变中国传统的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的方式成为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也幻想以改革教育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从而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道德支柱以及理论依据的四书五经的否定。规定把西学和中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实就是对传统“中学”占统治地位的否定和挑战。通过皇帝来提倡西学,具有绝对的权威和理所当然的合理性、合法性。从此 ,全面学习西学成为戊戌变法后中国近代教育的主流,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地被介绍到中国。在维新派的影响下,很多知识分子从八股之学转向西学,西学的队伍得到迅速扩大。 ——摘编自韩小林《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教育》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概括中国近代选官制度的变革有何特点?
特点:
①为挽救民族危机
②为政治革新服务
③受西学传播的影响
④近代化趋势明显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
(1)依据:
(2)内容:
(3)评价: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①在官员选拔方面,以___________为主,在“___________”的框架之中,建立__________,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考试制度
五权宪法
培养、任用、监察
考试院
①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②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局限性:基本只停留在纸面上。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1)选拔官员的方式:
考试和甄别
(2)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考试
报考条件
负责机构
(旧时政府审查官员的资历,确定级别、职位)
考试类型
国民男子年满21岁者
政事堂铨叙局
文官高等考试、文官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1)选拔官员的方式:
考试和甄别
(2)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甄别
应用范围
考察内容 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作用
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保持行政的连续性、稳定性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3、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
学习任务:
阅读课本40页内容,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官员选任制度的主要内容、特点及评价。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3、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
(1)措施:
①重新设计政府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________”代替;
②1929年制定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1933年颁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公务员
《公务员任用条例》
《公务员任用法》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3、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
(1)措施:
(2)特点:
①中西合璧,古今结合
②考试选拔(由最高考试机构——考试院负责)
③实现了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
④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更开放、更公平
⑤以立法形式确立(1929年,第一部《考试法》)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3、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
(1)措施:
(2)特点:
(3)评价:
事实上,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虽规定较详细,却并未能动摇其专制独裁基础,反而在吏治腐败和专制事实面前,徒具形式,得不到严格执行。对此,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也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早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在当时,对政府官吏的贪污舞弊,不仅"不能批评,且须为之隐蔽"。因此,公务员制度及其有关法律规定多被践踏,成效甚微。
——白钢《政治制度史》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3、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
(1)措施:
(2)特点:
(3)评价:
①制度规定严密;
②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属于国家行政编制,由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1)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①沿用旧制:
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②建立新制:
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完善
进一步完善
改革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1)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后)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坚持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之下,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
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2、公务员制度
①_________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②1994年,__________________制度建立。
③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④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
1993年
公务员考试录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考试录用制度
公务员
(1)建立过程
第二十一条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
第二十三条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修订)
体现出考试录用更加透明化、公开化、平等化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2、公务员制度
(1)建立过程
(2)意义:
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法定范围不同 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不包含地方公职人员。 我国公务员不仅包含中央一级还包括地方各级
选用标准不同 西方各国在文官的选用上注重通才或专才 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两官分途 西方文官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政务官政治化,事务官职业化,相互之间不能转任。 我国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政治原则 坚持“政治中立”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服务对象 服务政府 服务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