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课堂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堂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12 16:1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 戊 戌 变 法课堂训练
选择题
1. 1895年,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 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的发生与下列哪一事件有直接关系(  )
A.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 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2. 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士类。”而到了19世纪末,中国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竞言西学”的局面。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  )
A. 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 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意识凸显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自强”“求富”理念的推广
3. 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国内15个省和国外共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这表明(  )
A. 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B. 三民主义思潮兴起
C.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 文学革命应运而生
4. 下列事件与结果关联正确的是(  )
选 项 事 件 结 果
A 1895年春,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思想开始传播
B 康有为、梁启超成立强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C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 维新运动的序幕从此拉开
D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废除变法法令 维新派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5. 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100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A. 科学技术方面的探索 B. 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
C. 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 D. 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
6. 下图所示的是戊戌变法期间各地创办的重要报纸。其宣传的主流观点应当是(  )
A. “有田同耕” B. “自强”“求富”
C. 维新变法 D. 三民主义
7.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开始谋求与其经济地位相符的政治权利。在戊戌变法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措施是(  )
A.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创办京师大学堂 D. 训练新式军队
8.维新派在教育文化方面采取的有力措施是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和开办新式学堂。若用两个词总结其特点,最合适的是(  )
A.“民主”与“科学” B.“除旧”与“布新”
C.“文明”与“进步” D.“保守”与“鼎新”
9. 陈旭麓认为,维新思潮带来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场革命,使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人士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这说明(  )
A.维新派改造了国民的思想
B.进化论已被中国普遍接受
C.维新思想具有启蒙的作用
D.维新思想颠覆了传统文化
10. “如不打破古代的偶像,就不足以打破旧的罗网,不足以立新学,不足以使人们接受世界的新知识。因此,中国人对过去、对古代的认识,伴随着戊戌变法和康有为等的著作的出现,就必然地走向了解体。”材料强调(  )
A. 西方文明是救国之道
B. 康有为领导了戊戌变法
C. 戊戌变法推动了思想解放
D. 康有为首先把新学引入中国
1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万国公报》创办
C.强学会成立
D.戊戌政变
12.康梁组织“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始是( )
A. 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 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C. 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D. 《马关条约》的签订
13.“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这段材料反映了这次改革的性质是( )
A.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B.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C. 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
D. 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斗争
14.光明中学八年级要排演一场《戊戌变法》的历史剧,张军饰演变法时期的一位商人,那么他应最赞同下列哪项法令( )
A. 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B.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C.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 训练新式军队
15.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B. 光绪帝宣布变法
C. 是一场维新派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D. 又称“百日维新”
二、非选择题
16.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探索运动。变法的范围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北京改革街道管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北京改革街道管理困难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梁启超关于“改革之事”的看法。
17、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他说:“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人视之,已为陈言矣”。因此,他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者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
答案
1-5CBABB 6-10CABCC 11-15ADBCA
(1)受到西方的影响;城市宜居性差;城市形象受损。
(2)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改革打破了百姓的习惯;政出多门,官员们互相推诿;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3)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故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17、(1)西方科技较中国发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须大量引进西学;应不断吸取西学的最新成果。
(2)推动西学传播;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为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