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古人咏春的诗句
惆怅
惬意
新课导入
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识记“酝酿、卖弄、应和、花枝招展”等易考词语。
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重点)
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借鉴比喻修辞手法写作;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难点)
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据此,你认为春会带给文人墨客怎样的灵感?
从“艹”,草木春时生长
“屯”字,亦兼作声符。似草木破土而出,土上臃肿部分,即刚破土的胚芽形,表示万物生长。
春
请你用学过的四字词语或诗句来形容你眼中的春天。
词语:
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春光明媚、春花秋月、春华秋实、春兰秋菊、春暖花开、春山如笑、春风和气、春晖寸草、春色撩人、春色满园、春深似海、春生秋杀、春蛙秋蝉、春意阑珊、红情绿意、花红柳绿
诗句:
[唐]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元]白朴《天净沙·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唐]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字词表
嗡 朗润 酝酿 卖弄 喉咙 应和
嘹亮 烘托 静默 风筝 抖擞 健壮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wēng
yùn niàng
hóu lóng
yìng hè
liáo
hōng
sǒu
黄晕(yùn) 窠(kē)巢 朗润:明亮滋润 应和:对行为表示呼应 花枝招展:女子打扮艳丽
初步感知
作者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行文顺序是什么样的?
盼春
绘春
赞春
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
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深入理解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反复
拟人
春天的报信者
渴望春天,急切的向往之情
殷切而喜悦,使人感到亲切、欣喜
要求:声音响亮、读音准确、吐字清晰
齐读第一自然段
齐读后思考: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一个什么字?
加快语速
欢快欣喜的语调
开篇点题,总领下文。
盼春
花争春
草报春
风唱春
雨润春
春的轮廓
人迎春
绘春
课文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下面就让我们去找一找课文中共描绘了几幅春景图?
深入理解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齐读后思考: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哪些景色的变化?这些景色的变化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拟人
春的轮廓
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
春水欢快
春日融融
山润泽明朗
大处落笔,总写春的特点。
舒缓、安静的语调
排比
欢快语调
春草图
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春草?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孩子嬉戏(排比)
软绵绵的(触觉)
情态:
嫩嫩的
质地:
绿绿的
色泽:
满是的
长势:
钻(顽强的生命力)
偷偷地(不知不觉出现的情态)
(拟人)
深入理解
请同学们从第3段~第7段任选一段找出喜欢的句子谈谈体会。
如春花图(第4段)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颜色丰富,生动形象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呀的。
解析:花朵遍地写出来春天的勃勃生机;把花朵比作眼睛和星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朵的形态,眨呀眨的
赏析:“钻”写出了小草冲破土层的旺盛生命力;“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使小草富有了感情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鸟儿...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表现春风的柔和;"像母亲的抚摸"形象地从触觉角度表现柔和
写风中的声音———鸟儿叫声和牧童笛声表现出春风给人和鸟带来了欢快喜悦
春风图从柔和(触觉)、气味(嗅觉)和声音(听觉)三个方面表现春风
春风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温暖、柔和
(泥土气息、草味、花香)
鸟鸣,轻风流水、笛声
通过调动人体各种感觉器官
(触觉)
(听觉)
(视觉)
引用、比喻
(写出了春风的温暖、柔和和亲切)
鸟安窠巢、繁花嫩叶
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抚摸
(嗅觉)
芳草扑鼻
和谐悦耳
欢悦、色彩明丽
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把本来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情有感。
小结:这一段主要从触觉、嗅觉和听觉三个角度写春风。
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和煦、温暖:“吹面不寒杨柳风”抚摸”写出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各种花的香在空气里酝酿。
从听觉角度写春风吹送的悦耳的声响:鸟儿卖弄清脆的喉咙,牧童的短笛嘹高地响着
本段写了春雨中哪些景物?
树叶儿、小草儿、灯、人、房屋
春雨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几方面写?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繁多
“薄烟”
轻盈
(比喻 排比)
3.特征
“全笼”
(比喻细雨蒙蒙的景状,显得形象。)
“织”
“斜”
闪亮
细密,长
正面
2.“可别恼”
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写出春雨的经常。
—— 喜爱之情(过渡)
写范围广,意境开阔
暗写春风。
与细丝的比喻相照应。
润物:
4.恩泽
景致:
树叶
小草
安静而和平的夜
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
地里的农民
静默的房屋
(拟人)
(润泽万物细无声)
侧面
气氛和平安静
迎春图
前面的段落重点写景,第7自然段重点写人,而且只有寥寥几笔。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天上地下
城里乡下
家家户户
老老小小
心情:“一年之计在于春”
有景有人,勾勒出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颂春
1、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分别赞颂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娃娃--新(生机勃勃)
小姑娘--美(千姿百态)
青年--力(充满活力)
2、这三个比喻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不能调换,因为这里强调的是春天的成长过程,由娃娃、姑娘到青年,抒发了作者强烈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比较阅读
比读:运用整合同类信息法,我们感受到朱自清笔下春天的特点和作者融汇在景物中的情感,接下来,我们继续整合同类信息,阅读迟子建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和丁立梅的《醉春风》,勾画能体现春天特征的语句,想一想,他们笔下的春天有什么特点,与课文中的春天一样吗?
在迟子建/丁立梅眼中,春天是……的
迟子建笔下的春天与朱自清的《春》完全不同。
在迟子建眼中,春天是寒冷的,是慢慢来到的,是艰难而坚强的,是顽强拼争的;
在迟子建眼中,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霜花一点一点化开(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他,接着,殷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的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积雪一点一点化开(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了;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
丁立梅笔下的春天与朱自清的《春》有相似之处。
在丁立梅眼中,春天是五色斑斓的,是花团锦簇的,是让人陶醉使人沉醉的。(语句略)与课文的春花图、春风图比较相像。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娃娃(新)
小姑娘(美)
青年(力)
春草图(报春)
春花图(争春)
春风图(唱春)
春雨图(润春)
迎春图(迎春)
绘春
颂春
盼春(开篇点题,总领下文)
比喻、拟人
春
生机
活力
希望
春
盼春(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绘春
总体轮廓
局部描绘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赞春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赞美春天 热爱生活
板书设计
娃娃(新)
姑娘(美)
青年(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