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配套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学课件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配套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学课件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2 18:4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1.理清文章回顾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层次结构,把握论述的具体内容和各部分之间的关联。
2.精读重点语句和重点段落,领略富有时代特征的语言和创作风格。
3.结合历史背景,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深刻含义,感受其中蕴含的自豪之情。
学习目标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作品特点:
诗词作品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诗词作品有《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等。
文章立意高远,生动活泼,旁征博引,善于用典,说理透彻,针对性强,能解决实际问题。代表作品有《纪念白求恩》《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别了,司徒雷登》《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等。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标题就是开幕词的主旨。作者以这篇开幕词,代表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发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简洁的文字蕴含着中国人民推翻“ 三座大山”、迎来革命胜利的自豪与喜悦之情。
题目解说
写作背景
中国人民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1949 年9 月2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这次会议是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基本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背景下召开的。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这篇著名讲话,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知识卡片
开幕词
开幕词,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或会议主持人,在会议开幕时所作的讲话,旨在阐明会议的指导思想、宗旨、重要意义,向与会者提出开好会议的中心任务和要求。
开幕词的特点:
一是简明性,即简洁明了、要言不烦;
二是口语化,它的语言应该通俗、明快、上口;
三是宣告性,开幕词是会议或活动的序曲,所以开幕词具有宣告会议或活动正式开始的特性;
四是引导性,开幕词一般要阐述会议或活动的宗旨、目的、意义、任务等,这对整个会议或活动的成功举行起着引导作用;
五是鼓动性,开幕词带着对会议或活动的良好祝愿,通过介绍会议或活动激励与会者的参与意识,调动其积极性。
资料链接
1946 年政治协商会议
“政治协商会议”这一概念是国共两党和民主党派在抗战胜利前后,为谋求新的合作方式而逐步提出的。抗战后期,为力阻国民党召开一党专政的“国民大会”,中共积极联合民盟等第三方力量,同国民党进行了艰难的斗争,要求召集各党派代表参加大会,推动成立联合政府。在此期间,曾先后出现“各党派代表会议”“国是会议”“党派会议”等提法,最终达成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共识。1946 年1 月10 日至1 月31 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即文中所说“三年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这次会议达成了五项协议,但蒋介石集团很快撕毁协议,发动了内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要内容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课文探究
语气肯定,态度鲜明,强调教训之深刻,我们与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之间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1.赏析“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决无妥协的余地,或者是推翻这些敌人,或者是被这些敌人所屠杀和压迫,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一句。
正反对比论证。将蒋介石国民党的做法和中国共产党的做法进行对比,论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实现“政治协商”、赢得革命成功的保证。
2.第4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
3.分析前四段的结构思路。
因为是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所以在开头两段宣布大会开幕、点明会议“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特点之后,有必要对“全国人民大团结”和“政治协商会议”名称的由来进行简要的阐述,并在阐述过程中通过对比,论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的必然性。
4.赏析“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一句。
再次宣告“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将对民族未来发展的强大信心传达给与会者,鼓舞人心,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5.赏析“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一句。
三个“只要……”构成排比,列出取得经济建设胜利的必要条件,理性客观,展示了强烈的自信。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开幕词,宣布了大会开幕,回顾过去,论证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立足当下,对国家的发展大计做出规划;展望未来,描绘出民族振兴的蓝图。在历史转折的伟大时刻,抒发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无限豪情。
深入探究
不好。
①从表达的中心主旨来看,该部分内容以“全国人民大团结”与恢复政治协商会议为论述中心。因此,首先以第3段分析“全国人民大团结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交代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基础;然后再以第4段的内容,阐述此次会议为什么被称为“政治协商会议”。这样安排内容,符合人们的认知逻辑。
②从与上下文的衔接来看,第2段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因而,第3段承接这一结论,论述“全国人民大团结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衔接紧密,而第4段论述“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的原因,显然不能跟第2段衔接。而第4段结尾归结到“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与下文交代会议议程与工作内容也能自然流畅地衔接在一起。
1.文章第3、4段的内容,在时间上似乎存在“先后颠倒”的现象。将两段内容的位置交换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1)句中要点:
①会议的基础是“完全新的”。②会议的性质是“代表全国人民”。③会议在人心向背上是“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的。
(2)关联内容:
①会议的基础是“完全新的”。有别于“三年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这次会议是在“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基础上召开的。
2.文章第5 段说:“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句话有几个要点?这些要点与文中哪些内容相关联?
②会议的性质是“代表全国人民”。与会的六百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
③会议在人心向背上是“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的。全国人民都“渴望”这次政协会议召开;“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拥护新的政府;“三年以前”的那次政治协商会议“给了人民以深刻的教育”,懂得了和国民党反动派妥协不能实现真正的政治协商,中国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真正的政治协商。
①点明题旨。作者宣布会议议程,并没有对其意义进行阐发,因此,接下来对会议的意义进行简要的阐释是十分有必要的。第6段处于宣布会议议程之后,于是首先揭示了此次会议的意义:标志着“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②增强民族自信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关系到我们的民族的存亡、发展,因此,论及我们的民族是文脉的自然延伸。我们的民族“在近代是落伍了”,或许使人产生一些民族自卑情绪,所以作者在第6 段中以“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领起,阐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勇敢与不屈不挠,有效提升了民族自信心。
3.文章第6 段是一段较长的文字,作者表达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③激发对民族未来发展的信心。与会代表大多目睹了我们国家和民族在多年战火中的灾难,难免对民族发展的未来持犹疑态度。第6 段末句,作者以饱含感情的语调告诉大家:“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将对民族未来发展的强大信心传达给与会者,提振大家的情绪。
④抒发了推翻旧秩序、迎来新时代的自豪与喜悦之情。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先后两次使用“站(立)起来了”这一充满自豪与喜悦的短语,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推翻旧制度、开辟新天地的无限自豪与欣喜之情。
①特定时代背景的需要。旧的秩序被推翻,新的时代即将到来,破旧立新这一特定的时代环境,决定了作者要在开幕词中对“过去”进行回顾。
②强调“团结”的写作目的的需要。作者在文中多次强调“团结”,而“团结”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而“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又是实现全国人民大团结的重要前提。因此,回顾过去对反动派的斗争,就成为文章写作的必然。
③解释“政治协商会议”名称由来的需要。本次会议是政治协商会议,为什么叫“政治协商会议”?必然要写到“三年以前”那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及其结果。
4.作者为什么要用两段文字(第3、4 段)“回顾过去”?
①特点:由主到次,详略有别。在三个问题中,经济建设是主要问题,所以详写;文化建设和国防建设是次要问题,所以略写。经济建设关系到全国人民的生计,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关系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没有条件掀起“文化建设的高潮”,关系到我们的国家有没有实力建设强大的国防,因此,经济建设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主要问题。
②好处:主要问题详写,次要问题略写。这样写详略有致,避免了平均用力致使行文僵化呆板。
5.作者“展望未来”是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三个方面来谈的。作者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①内容凝练,主旨集中。作为一个民族、国家获得独立和新生的伟大宣言,全文含标点仅两千余字,内容可谓高度凝练。在主旨表达上,文章主体部分紧紧围绕“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核心,回顾过去,跟与会代表共同回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过程;立足当下,跟与会代表共商“中国人民站起来”之后的国家发展大计;放眼未来,跟与会代表共同展望“中国人民站起来”之后的美好生活蓝图。
6.本文是一篇凝练集中、逻辑严谨、语言质朴的伟大宣言,试结合具体课文进行分析。
②行文严谨,表达严密。为突出“团结”这一会议主要基调,作者介绍与会代表的范围、领域之广,得出“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的结论。紧接着,第3 段阐述“全国人民大团结”与这次会议之间的关系,第4 段紧承第3 段解释“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的缘由,环环相扣,逻辑严谨。在语言表达上,第3 段“已经打到接近台湾”中的“接近”,“取得了基本的胜利”中的“基本”,第5 段“完全新的基础”的“完全”等,在范围、程度上注意分寸,表达严密。
③语言质朴,通俗易懂。作者是伟大的理论家、政治家和诗人,学识渊博,文采卓然。然而,作为开幕词这种特殊的文体,本文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引经据典,兼以偶尔使用的口语化词汇如“这就指明”“打到接近台湾”“共同的感觉”“破坏和捣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等,使文章在语言上呈现出一种庄重、质朴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