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草原》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草原》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3 21:3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草原
教师寄语:要想成为强者,决不能绕过挡道的荆棘,也不能回避风雨的冲刷。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
2.体会作者动静结合来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自主学习】
1.背景透视
本文节选自《内蒙风光》(《老舍全集》第十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有改动。据老舍回忆,1961年夏天,作者一行人到内蒙古参观访问。在这次行程中,作者被内蒙古的自然风光和风俗人情吸引,旅途所见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2.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满族,作家。生于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
3.自由朗读全词,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渲染( ) 勾勒( ) 迂回( ) 低吟( )
5.解释下列的词。
①渲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勾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疾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迂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襟飘带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精讲点拨】
1.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景色美在哪里?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在语言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呢?
【巩固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拘束(jǖ) 低吟(yín) 乘马(chéng) 摔跤(jiāo)
B.勾勒(lè) 羞涩(sè) 马蹄(tí) 蒙古包(méng)
C.迂回(yū) 好客(hào) 衣襟(jǐn) 鄂温克(è)
D.绿毯(1ǜ) 渲染(xuàn) 茫茫(máng) 鞭子(biān)
2.下面各项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无限 静寂 彩虹 翠色欲流
B.洒脱 天涯 奇丽 襟飘带舞
C.马蹄 明朗 疾弛 一碧千里
D.境界 拨转 豆腐 依依不舍
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B.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C.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D.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4.下列句子使用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 )
A.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B.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C.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D.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二、阅读下面内容,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5261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4102那么明朗1653,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5.针对第一自然段中作者看到草原的感受,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美丽辽阔的 B.静谧柔美的 C.色彩多变的 D.令人心旷神怡的
6.下列对于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襟飘带舞”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欢迎远方客人到来时的热闹场景。
B.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看出人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疾驰,表现出主人们迎接远方客人的急切心情以及他们热情好客的特点。
C.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人们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扬鞭疾驰的景象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进一步突出了民族服装的华贵多彩。
D.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飞过来”进一步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蒙古族兄弟的骑马技艺的高超,他们的心情之急切。
7.文章最后一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全文中心句,从“情深”“何忍别”等词语中,可以想象出作者一行人与蒙古族人民分别的情景,感受出他们难舍难分的感情。
B.这句话作为结尾,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也给读者以回味无穷之感,从而提升了文章的感染力。
C.总结全文。虽然蒙汉两族人民的感情很深,但还是不能不离开,在天边的草原上话说这美丽的夕阳,作最后的道别。
D.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淋滴尽致地表达出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兄弟的骨肉深情。
第1课 草原
【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陈巴尔虎旗→蒙古包外→蒙古包内→告别草原。
【精讲点拨】
1.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景色美在哪里?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感悟交流“天空美”。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感悟交流“天底下美”。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体会草原的碧绿和辽阔。
(3)感悟交流“小丘美”。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就是用颜色来涂抹画面,而“勾勒”就是我们用笔进行描边,勾画一层轮廓。“勾勒”指画出轮廓,用于描写草原的话说明草原很局限,而草原是无边无际的,辽阔的,所以用“渲染”这个词更恰当。
(4)感悟交流“羊群美”。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一个“绣”字写出了羊群在草原上的流动之美,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比喻非常生动形象。
表达了老舍先生第一次到草原的欣喜、愉悦之情。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在语言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呢?
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巩固检测】一、 1----4 DCDB 二、5----7 C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