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12 17:0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救亡与国难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知识结构
救亡与国难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救亡路漫漫 (一)维新救亡:
问题1:甲午一役,地主阶级自强救亡失败,维新派又踏上了怎样的救亡之路?如何看待?
(二)灭洋救亡:
问题2:随着西方势力不断深入,普通民众又是如何自发为救亡而奋斗?如何看待这场运动?
二、列强罪滔天 问题1:有人说,如果没有义和团的“灭洋”,八国列强就不会来中国,你怎么看?
问题2:你如何理解《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句话?
三、当朝有救焉? 问题1:慈禧太后对议和大纲作何态度?清朝,还值得救吗?
探究:庚子国难后,中国各阶级作何反应?
救亡与国难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救亡路漫漫:维新救亡
问题1:甲午一役,地主阶级自强救亡失败,维新派又踏上了怎样的救亡之路?如何看待?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而痛苦的升华与认识的深化常常同步。所以由失败带来的警悟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它可以称为“变”的起点。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一、救亡路漫漫:维新救亡
背景
序幕
高潮
结果
(1)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2)维新思想兴起
①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
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但未送达光绪皇帝。(3)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内容: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
失败
问题1:甲午一役,地主阶级自强救亡失败,维新派又踏上了怎样的救亡之路?如何看待?
1.戊戌维新运动概况
一、救亡路漫漫:维新救亡
材料一:维新运动具有救亡和抵制人民革命的双重性质,但变法主张的公开提出,起了主要是积极的政治影响。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人们的思想认识在戊戌维新运动的启蒙下跨出了一步,又从这个运动的失败中再向前跨出一步。在黑暗的旧中国摸索的爱国者们,正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如何看待戊戌维新运动的进步意义?
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问题1:甲午一役,地主阶级自强救亡失败,维新派又踏上了怎样的救亡之路?如何看待?
一、救亡路漫漫:维新救亡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其若干措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一、救亡路漫漫:灭洋救亡
背景
兴起
性质
结果
(1)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3)反洋教斗争的兴起。
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问题2:随着西方势力不断深入,普通民众又是如何自发为救亡而奋斗?如何看待这场运动?
1.义和团运动概况
东交民巷使馆区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一、救亡路漫漫:灭洋救亡
问题2:随着西方势力不断深入,普通民众又是如何自发为救亡而奋斗?如何看待这场运动?
2.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材料一: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山东义和团民谣
材料二: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义和团揭帖
材料三: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二、列强罪滔天
1.列强暴行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攻城略地,扩大征伐,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材料:英国人记载说:“北京成了真正的坟场,到处都是死人,无人掩埋他们,任凭野狗去啃食躺着的尸体。”
《庚子大事记》七月二十一日记载:“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满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皇城以外地区的情况亦皆如此。于是,城里居民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街巷尸首堆积如山。”
二、列强罪滔天
问题1:有人说,如果没有义和团的“灭洋”,八国列强就不会来中国,你怎么看?
2.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
列宁:列强“想使人相信,它只是在平定暴乱,帮助合法的中国政府恢复正常的秩序。但是问题的本质并没有因此而有丝毫改变。”
赵立行:从世界背景来看,作为瓜分中国狂潮的延续,八国联军侵华是服务于帝国主义扩张需要的,是其瓜分世界的一个过程。
(1)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二、列强罪滔天
3.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
慈禧太后仓皇出逃
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
迫签《辛丑条约》
联军登陆大沽口
3
联合屠杀义和团
4
5
1
2
二、列强罪滔天
问题2:你如何理解《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句话?
4.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内 容 危 害
惩办“首祸诸臣”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
二、列强罪滔天
问题2:你如何理解《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句话?
(1)从内容上看:其他条约都以攫取侵略权益,尤以经济侵略为主,多以割地、赔款、开商埠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则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虽有巨额赔款,但并非列强的真实意图所在。
(2)从目的上看:《辛丑条约》的直接目的就是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强迫清政府取缔和镇压一切反帝活动,帝国主义成了太上皇,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因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三、当朝有救焉?
问题1:慈禧太后对议和大纲作何态度?清朝,还值得救吗?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
“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
近代重大事件 清政府的表现
鸦片战争 丧权辱国
太平天国运动 剿灭
洋务运动 支持、利用
甲午中日战争 丧权辱国
戊戌变法 阻碍、推翻
义和团运动 先利用后剿灭
八国联军侵华 洋人的朝廷: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梁启超《现政府与革命党》)
三、当朝有救焉?
问题1:慈禧太后对议和大纲作何态度?清朝,还值得救吗?
启示:反清成为时代潮流
中国思想界的“大地震”
这两部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这两本书是康有为1891至1895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完成的著作。
《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儒术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
《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
思考:同样主张“变法”,康、梁与洋务派有何不同?
“一言以蔽之……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中国败弱之由,百弊丛积,皆由体制尊隔之故。”故须“设议院以通下情”。
“弃守旧,尚日新,定为工(业)国”
不同:
要求:政治改制;
立场动机: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要求;
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百日维新的内容和作用
类 别 颁布的新法 作用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化方面
军事方面
运动性质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利于先进科学文化传播
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局限性: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瀛台
慈禧太后
(1)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2)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3)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一、救亡路漫漫:维新救亡
戊戌维新运动的结果:失败
材料一:在当时中国社会内部,还没有足以支持变法取得成功的社会力量。在朝廷内部和地方上,旧社会势力仍然占着绝对优势。维新派希望依靠一个并无多少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地推行某些重要改革,在不触犯地主阶级根本权利的基础上求得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这对那些无拳无勇的书生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缺乏可以依靠的社会基础就终究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論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論令实行的就有175件。
材料三: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如何看待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1)客观:封建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
(3)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维新派未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甚至把希望寄托在同样也是封建势力代表的帝党官僚身上。
②维新派缺乏严密的组织,缺乏理论指导,缺少政治经验,群众基础薄弱
一、救亡路漫漫:维新救亡
材料一: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被准许在中国传教和成立教会。在治外法权之下,不单教会的西方神职人员不受清政府管辖,一般中国信徒也常获教会庇护。地方上,基督教教会每每因为文化、风俗差异等等各种原因,与地方民众发生冲突。部分不良教民欺压当地民众,而地方政府却往往因为惧于教会的治外法权,不欲与洋人作对而未能持公处理,造成教案。
材料二: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材料三:1897年11月13日,三艘德国军舰突然驶进往日平静的胶州湾,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舰上官兵竟顺利登陆并占领了青岛。这就是震动中外的胶州湾事件。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1.义和团运动的背景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不下雨,地发干,都是教堂遮住天。
神也怒,仙也烦,一等下山把拳传。
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
不用兵,只用拳,要废鬼子不为难。
挑铁路,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哭连连。
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并江山。
——义和团揭帖
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
议扶清灭洋
议扶清灭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