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课外古诗词前四首
【笔记区】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皎洁的月影,或月光的影子。
向:到。
渝州:重庆。
夜:今夜。发:出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君:指峨眉山月。
下:顺流而下。
[译文]
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多么思念你呀!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简析]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在途中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诗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例题】
1.默写:
(1)峨嵋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1分)
(2)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1分)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 峨嵋山月半轮秋 ;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影入平羌江水流 。 (2分)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夜发清溪向三峡 , 思君不见下渝州 。 (2分)
3.解释下列词语:(3分)
向:到。发:出发。下:顺流而下。
4.“半轮秋”“ 影”分别是什么意思?(2分)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影:皎洁的月影,或月光的影子。
5.《峨眉山月歌》作者是 唐朝 (朝代)的 李白 (姓名)。(1分)
6.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3分)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景物完整得2分,语言生动得1分。
7.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思友1分,思乡1分。
8. 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9. 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月影映入江水(0.5分),又随江水流去(0.5分),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1分)。
10. 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11. 诗歌首句点出了诗人远游季节的是“ 秋 ”字,第一、二两句分别以仰望和 俯视的不同视角,写出动静之景。诗歌三、四两句寄托了诗人 思念 情感。(3分)
对朋友的思念(对朋友的不舍、牵挂等具体化且意近词语均可,若只答“复杂”这样不具体的不得分,或只答“不舍”或“思念”等这样不准确的也不得分)(前两空全对方可得1分,第三空1分)
【笔记区】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解】:
1、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2、歧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他被封为歧王。3、崔九:就是崔涤,当时担任殿中监。
【韵译】: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例题】
1、解释词语
寻常: 君:
寻常: 几度: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4、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1、寻常:经常 君:指李龟年 寻常:平常 几度:多次
2、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3、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4、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笔记区】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注释】1.强:勉强 2.怜:可怜 3.应傍:大概傍在
【作者介绍】
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背景】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
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
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
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的遥望我的故乡长安,
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例题】
1、这首诗写了 重阳节 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 九日 、 登高 等词语中可以看出。(3分)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笔记区】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者简介】
李益(748-829),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代宗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尉。尝为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又佐邠宁戎幕。宪宗时,历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右散骑常侍。文宗时加礼部尚书衔致仕。久历戎幕,多写边塞题材,悲歌慷慨,颇多佳作。兼工众体,尤以七绝见长。胡应鳞《诗薮》云:“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可与大白、龙标竞爽。”有《李君虞诗集》,《全唐诗》存诗二卷。
【注释】
①受降城:唐高宗神龙三年张仁愿所筑,以防突厥,共有中、东、西三城。中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东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南;西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历来注家注此诗,都注受降城为张仁愿所筑东、中、西三城中的某一城。其实此诗中受降城乃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州治所在地回乐县。贞观二十年,唐大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灵州城为“受降城”。
②回乐烽:烽火台名,当在回乐县境内。
③芦管:即指题中之“笛”。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
【例题】
(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唐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
(2)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1)答:前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而后诗抒写的是迁客的归怨情感。
(2)答:前诗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后诗借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望。
(二)阅读下面这二首诗,完成第8-9题。(6分)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内蒙古境内。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8.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9.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8、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9、“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结合诗
句内容答题,只写表达情感的扣1分)。
【习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14.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诗人将只有在大海上才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尤其是“明月出天山”,从诗人的角度再现了雄浑的景色。
B.“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C.“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D.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风花雪月,而李白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读后令人眼前一亮。
E.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思妇”对举,“望边色”与“当此夜”相应,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民族冲突付出的代价。
15.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有何作用?(6分)
答案:
14.AC (选A给2分,选C给3分。A.“从诗人的角度再现了雄浑的景色”错,应为从“征人”的角度观察。B.对三、四句诗意思的解释,正确无误。C.“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错,曲解诗意。D.对诗歌意境的评价,与诗歌内容相符。E.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正确无误。)
15.①第一幅图画是由诗歌开头四句描绘的,以“明月” “天山”“长风““玉门关”为特征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②第二幅图画是由中间四句描绘的,以“汉下”“胡窥”“征战”等为特征的边塞征战图。作用: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战者
③第三幅图是由后四句诗描绘的,是以“戍客”“苦颜”“高楼”“叹息”为特征的戍客思亲图。作用:点出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体现诗歌深远的意境。
(2)古诗文阅读(共20分)
天末怀李白①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②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③,魑魅④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⑤。
【注释】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②君子:指李白。③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④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⑤汨罗:屈原在汨罗江含冤投水自尽。
10.下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古代一些物象常常被寄予特定的含义,例如“鸿雁几时有”中的“鸿雁”就因为有借雁足传信的说法,常常被用来借指书信。
B.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元素,本诗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两字,形成意象,构建了共同的意境。
C.“知人”是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作者视李白为知己,首联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作者对李白的关切。
D.“论世”也是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作者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所以才由李白的遭遇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感慨万千。
E.诗歌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一“憎”一“喜”的对比,主要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
【答案】 D E
【解析】D项“作者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理解错误,诗人并没有与李白一起被流放,属于无中生有,李白被流放是,诗人弃官远游客居秦州。
E项分析错误,一“憎”一“喜”并非对比,主要写出了诗人对李白等自古以来才智之士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天末怀李白》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思念李白的诗作。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和《梦李白二首》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当时诗人弃官远游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前二首诗中的怀疑总算可以消除了,但怀念与忧虑却丝毫未减,于是杜甫又写下《天末怀李白》表达牵挂之情。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全诗情感真切深挚,风格婉转沉郁,为历代广为传诵的抒情名篇。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
【考点定位】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诗人为什么说“应供冤魂泪”?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 ①这是诗人的想象之词,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会与投身汨罗的前贤屈原有相似的心境,这是对李白内心的揣摩。(言之有理即可) ②全诗抒发了对李白深切的牵挂与思念。(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尾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应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诗说》)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附】白话译文
凉风飕飕从天边刮起,不知此时你心境怎样。
鸿雁捎的消息何时到?只恐江湖秋水多风浪。
文采卓绝薄命遭忌恨,山精水怪喜吞过路人。
相比你会与屈原共语,投诗汩罗江诉不平事。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2)请仔细品味并说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如”二字的妙处。
答案:
10 共4分,每小题2分。
(1)情景交融。(2分)
(2)“忽如”二字用得极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2分)
【学习任务】
(乡试)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乙) 峨眉山月歌①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②不见下渝州。
【注】①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②君:作者的友人。
9、请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表现的画面。(2分)
10、“月”是李白诗中常见的意象,借以抒情达意。请结合这两首诗赏析这一特色。(4分)
参考答案:
9、示例:秋夜的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随波荡漾。
10、(甲)诗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感情,想象奇妙。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答到拟人或想象1分,情感1分。)
(乙)诗见月怀人/借月抒情,抒发江行思友之情。(情景关系1分,情感1分。)
(会试)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17.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3分)
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7.(3分)示例: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背景分析共1分,情感分析各1分)
(殿试)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3.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春夜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触。
D. 《春夜闻笛》第一句写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14.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 试结合诗句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3.(2分)B
14.(2分)不同。前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声而引起的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后一首诗,诗人自称“迁客”,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抒发迁客的归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