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4 16:5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上.课外古诗词后四首
【笔记区】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⑴,
我言秋日胜春朝⑵。
晴空一鹤排云上⑶,
便引诗情到碧霄⑷。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注释:
⑴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⑵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⑶晴:一作“横”。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⑷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碧霄:青天。
译文: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例题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5分)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3分)
【习题】
一、填空
1、《秋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著名的诗人 。
2、这首诗一改传统秋词的_________情调,赞美了秋天的_________,反映出诗人________ 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二、熟读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人对秋的感受?
形成对比的句子是什么?

哪个字道出历代诗人对秋的普遍感受?
借景抒情的句子是哪一句?

5、作者对秋的评论是怎样的?(原文)

6、诗中与“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意境相反的句子:
参考答案:
一、1、刘禹锡 梦得 唐朝 诗人 2、凄凉 开阔明丽 乐观
二、1、为了和自己对秋的评价做对比,表现乐观的情绪和昂扬向上的斗志。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
3、悲
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
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
【笔记区】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
《夜雨寄北》,诗题也作“夜雨寄内”,“内”即其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注释: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例题2】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秋池”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秋天的池塘
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参考答案: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习题】
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参考答案:李商隐
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 [话]: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何时能够 ②再 回叙
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参考答案:D
《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思念朋友,渴望团聚
“君问归期未有期”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夫妻间的关怀、思念以及作者对妻子的歉意
【笔记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作者简介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注释
僵卧:躺卧不起。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僵,僵硬。
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思:想着,想到。
戍(shù)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
夜阑(lán):夜深。
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例题3】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一诗,完成下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该诗是七肓律诗,表达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B. 该诗是七言绝句;诗,人家国之愁的无奈贯穿全篇。
C. 该诗是七言律诗,表现了诗人“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
D. 该诗是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 )
A. “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
B. “不自哀”,在山河破碎、家国沦落面前一下子把个人之失、一己恩怨、小我之痛完
全放在一边,体现出了诗人的豪迈与大气。
C. 作者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而由自然界的风
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爱国心尤切。
D. 该诗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成轮台”的志向,说明诗人已不再恋战,体现了诗人抑郁不快乐的心情。
3.下列诗句与本诗风格一致的一项是( )
A. 睛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
B.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D.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参考答案:1.D 2.D 3.A
【习题】
1.这首诗的后两句,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_________自然地联系起来,借此抒发______之情。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
“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诗中两次写到了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意想,并非身临疆场。
全诗奔放雄沉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有肺腑。
3.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参考答案:1. 梦境 ;自己想上战场杀敌,报效祖国的情感
2. A 3. D
【笔记区】
《潼 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等措施。
注释
终古:久远
簇cù:簇拥
束:拘束
译文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例题4】
《潼 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这首诗体现了什么主题?
参考答案:对王朝更替兴亡的感慨,对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同情
用自己的话描写一二两句描写的景象
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突起,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那景象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寞。
【习题】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B.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辽远。
C.第三句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
D.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侧重说其桀骜不驯、勇往直前,而侧重说其巍峨险峻、连绵起伏,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向是( )
A.本诗运用了比喻、对偶、拟人、夸张等修辞,语言生动形象。
B.本诗写山水,却是诗人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把山水写活了。
C.本诗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D.这首绝句奔放雄健,意蕴深厚,有一股豪迈之气。
参考答案:
1、D不侧重说其巍峨险峻、连绵起伏,而侧重说其桀骜不驯、勇往直前,再也不知何谓平坦。悠然自得恬淡闲适
2、A没用夸张
复习任务
【童生试】
《秋词二首 》
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 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前诗侧重描写了秋天的天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2.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来正衬秋的生气和活力;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乡试】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1.“涨”即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诗人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绵绵的愁思。“涨”字用词准确,富有动态感。
2.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会试】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3)对本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参考答案:D
【殿试】阅读谭嗣同《潼关》一诗,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1.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 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2分)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