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故都的秋
导
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你记忆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老师以“故乡的秋景”为主题布置一个作业,交几张照片,你会选择拍摄哪些景物?为什么?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下面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欣赏作者笔下的秋景,感受作者的心境。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2. 在朗读中初步体会散文之美,学会梳理文章脉络结构。
3. 理解本文是怎样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4. 体会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郁达夫 (1895~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革命烈士。
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爱国热忱。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 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等刊物,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到南洋参加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新加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团,文 化界抗日联合会的工作,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作者简介
学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社会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岐视,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
作者简介
学
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郁达夫在杭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此时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一样会感受到国事的危急。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秋》。
创作背景
学
检查预习
混( )混沌沌( ) 潭柘寺( )
槐树( ) 扫帚( )
落蕊(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蟋蟀( )
嘶叫( ) 潜( )意识
平平仄仄( ) 普陀寺( )
譬如( )颓废( )鲈鱼( )
dùn
zhè
huái
sào zhou
ruǐ
chuán
niàn
xī shuài
sī
zè
tuó
pì
tuí
Lú
qián
hùn
故都,“故”是过去的意思,暗含伤感,表示北平作为旧都,昨日繁华已不再。“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题解
落日故园情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故垒萧萧芦荻秋
故都的秋
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听课文配乐朗诵
自由诵读,圈点勾画。思考:
1.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概括故都秋天的特点的词语。(文眼)
2.画出表现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的情感的句子?
3.哪些段落集中写北国之秋 圈画出描写的景物,试着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
4.文章只写了北国之秋吗?哪些地方还写了南国之秋?为什么这样写?
(1)阅读文章的一、二段,这两段写了什么?用什么手法来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文章的结尾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呢?
思&议
展&评
(1)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概括故都秋天的特点的词语。
清、净、悲凉(文眼)
(2)画出表现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的情感的句子?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到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秋,故都的秋味。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不远千里 愿付出生命 眷恋、热爱、痴迷
(3)哪些段落集中写北国之秋 圈画出描写的景物,试着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
段落:3—11段集中写北国之秋。
秋院晨景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秋凉、秋果美景图(也可概括为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也可概括为“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展&评
秋院 晨 景
秋
槐
落
蕊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日佳果图
4、文章只写了北国之秋吗?哪些地方还写了南国之秋?为什么这样写?
(1)阅读文章的一、二段,这两段写了什么?用什么手法来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内容: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
手法: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南国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作用:用衬托的手法写江南之秋不比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眷念之情!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2)文章的结尾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呢?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从浓烈,敦厚,味鲜,规模四个方面进行比较,鲜明的对比,再次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本体
喻
体
黄酒
白干
甘甜可口
回味不永
稀饭
馍馍
秋味稀薄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狭仄
秋味柔美
清香后劲足
秋味厚实
秋味刚烈
大气
总结课文的结构。
总起(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忆秋)。
分写(3-12) 记叙故都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绘秋)。
总括(13-14)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恋秋)。
文中描绘了五幅画面,这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学生讨论 、发言并具体谈意见。)
参考: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的特点,但这些景物具有了“清、静、悲凉”的共同点,这就是文章的“神聚”。
形散神聚,景人合一
课堂探究
(2019·天津期末考)郁达夫笔下描写的故都的秋的特点
是“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作者通过对故都秋
景、秋境的细腻描写,充分展现了故都“清”“静”“悲凉”的
秋味。
①请你仿照-“特别地来可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个句子,在以下句子的横线处填空。
家乡的 (季节名称)特别地来得 ,来得 ,来得 。(要求:请选取四季中的任意一个季节,用恰当的词语概
括此季节在你心里留下的印象。)
②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充分表现第①小题中所填写的家乡季节的三个特点。要求:语言流畅、有文采,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70个字。
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