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课件(4课时)2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12《祝福》课件(4课时)2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2 19:36:49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体会祥林嫂的命运。
读《阿Q正传》,没有不为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而‘哀’而‘怒’的,‘哀其不幸’是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怒其不争’的是他甘于沦落,不思进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又一个人物典型——祥林嫂。与阿Q不同的是,她不惜力气拼命干活,不论食物,不计较工钱而想做‘一个安稳的奴隶’而不能够。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祥林嫂。

请速读课文,合作讨论(要求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作者如何刻画祥林嫂?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进行分析。(提示: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思+议
(1)描写方法:
衣着打扮 脸色 眼睛 精神状态
初到 鲁镇
再到 鲁镇
死前 相遇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头发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提着竹篮,······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顺着眼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
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希望
对生活已经绝望

肖像描写
①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初到鲁镇时,朴实,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②三次对祥林嫂肖像的集中描写显示了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了人物一步步被逼向灭亡的过程。

(2)语言描写
①不厌其烦写祥林嫂自述阿毛之死
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
②与柳妈的对话
加重了她的精神负担
③与“我”的对话
展示了其矛盾心理
说明希望彻底破灭

(3)动作描写
文中同样用了很多的动作描写,以“祥林嫂再到鲁镇”这部分为例,动作描写表现祥林嫂的心理变化。

她讪讪的缩了手:难为情
转了几圈,疑惑的走开:心怀希望
受了炮烙似的缩手,失神的站着:彻底崩溃
(4)细节描写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
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活得不如意;竹竿比她还长,下端开了裂,表明其狼狈不堪、身心疲惫、一无所有。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
小结:
共性—
个性—
祥林嫂——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
典型意义 :
勤劳、善良、质朴、安分、愚昧
顽强、倔强
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找出文章中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地方,画上横线,看看有什么变化?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特点?然后完成下面的内容。
思+议
找眼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
讲阿毛故事——
捐 门 槛——
不让祝福——
行 乞——
问有无灵魂——
顺着眼
安分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直着眼
分外有神
失神、窈陷
眼珠间或一轮
忽然发光
精神有些麻木
又有希望
再受打击
麻木
一丝希望

《祝福》开头一段文字中对鲁四老爷语言、外貌描写的作用是(不限于一项):(  )
 A.为展示小说的人物关系拉开序幕。
 B.表现鲁四老爷是一位令人敬畏的长辈。
 C.说明“我”对四叔的矛盾心情。
 D.表现鲁四老爷对晚辈的关心及对新党的仇视。
E.表现了鲁四老爷冷漠无聊、顽固守旧的思想和性格。

A、E(共13张PPT)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2.合作探究:祥林嫂之死,谁是凶手?
“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鲁迅 《灯下漫笔》

【自主学习】
一、请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鲁四老爷、柳妈、鲁镇人 、“我”的地方。
【合作讨论】
二、鲁镇众生相(要求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
1.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3. 鲁镇人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4.“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
思+议
1.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迂腐保守、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支持她婆家把她抢回,自私伪善,冷酷无情,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同情祥林嫂,但同时也把祥林嫂推向了深渊。
3.鲁镇人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被封建思想支配,不觉悟。群众之间隔膜、冷漠无情、缺乏同情心。

4.“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
形象: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形象。“我”激进善良,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封建礼教及其势力,同情弱者,但同时又软弱和无所作为。(对祥林嫂临死提出的问题只作了含糊的回答,是为了不增加末路人的苦恼。“我”的这种回答方式,自然有其善良的一面,但同时显出了“我”的无能为力。)
作用:①祥林嫂的一生悲惨遭遇,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②“我”既充当小说中的线索,又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开情节,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③通过“我”的所感,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化中心思想。

【合作探究】
祥林嫂之死,谁是凶手?(四叔?柳妈?鲁镇人们?我?祥林嫂自己?)请依托文本,并结合背景知识探讨祥林嫂的死因。

思+议
【合作探究】 祥林嫂之死,谁是凶手?(四叔?柳妈?鲁镇人们?我?祥林嫂自己?)请依托文本,并结合背景知识探讨祥林嫂的死因。
(1)封建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大绳索编织成严密的网,将祥林嫂捆绑其中,直至窒息而死。婆婆的转卖,大伯的收屋,使祥林嫂的生活一步步走向深渊。而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对寡妇的厌恶,对再嫁寡妇的歧视,则从精神上摧垮了祥林嫂存在的价值。
(2)另一方面,祥林嫂周围一大群不觉悟的有名无名的群众:短工的麻木、鲁镇群众的奚落、柳妈迷信的精神威胁……他们与祥林嫂同属受压迫剥削的劳动者,然而偏偏信奉“三纲五常”,并用统治阶级的观念审视、责备、折磨祥林嫂,使她处于孤立无缘的地步。
(3)再者,祥林嫂的悲剧还有她自身的原因,她满足于坐稳了奴隶的地位,出逃、抗婚等反叛行为的背后却是“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道德,她的捐门槛是出自封建夫权下的精神恐怖。她始终以封建礼教的是非为是非,正是这种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无情地绞杀了祥林嫂的精神和肉体。
根本原因是封建礼教的桎梏遍布祥林嫂生活的角角落落,使她没有一点生存的空间。

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柳妈、众人以及“我”,他们在精神上、灵魂上都影响了祥林嫂,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伦理道德、礼教思想的驱使,致使祥林嫂成为愚昧、吃人的封建礼教思想的牺牲品。

“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丁玲
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许寿裳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 《狂人日记》
小结: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和时代的悲剧。残害祥林嫂的也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封建礼教思想,是鲁镇上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们,是他们组成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礼教这把软刀子杀害了祥林嫂。大家都不是凶手,又都是凶手。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礼教思想的驱使,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封建礼教卫道士的角色。所以可以这样说,本文表现的是一出“礼教吃人”的悲剧。

通过对《祝福》的学习,不知道同学们对鲁迅有没有更多的认识。但我希望通过我们对其作品的解读,我们更应该反思,其实鲁迅先生所批判的东西在我们现代社会也是屡见不鲜的,希望大家不会是一个纯粹的看客,不会是小说里欺负弱者的冷漠的鲁镇人。

在祥林嫂被婆家抓走之后,鲁四老爷说了三次话:
①“可恶!然而……” ②“可恶!” ③“然而……”
两次说“可恶”,意思有什么不同 两次“然而”表现了鲁四老爷怎样的态度和思想性格
①第一个“可恶”对大白天在面前抢人表示气愤,认为有损鲁家尊严。
②第二个“可恶”是对卫婆子发泄怒气。
③两次“然而”认为婆家抢人也有理,表露了维护封建礼教的态度和自私、伪善、冷酷无情的思想性格。
检(共16张PPT)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鲁迅创作小说,“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自主探究】
1.为什么要描写四叔的书房?
2.找出文中写雪的句子有几处,分别有何作用?

为什么要描写四叔的书房?
①书房可以看出四叔的思想旨趣的保守陈旧落伍,同时书房又有些破败,比如对联一半脱落,《康熙字典》未必完全,显示出四叔并非一个治学严谨的道学家。
②“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与他骂祥林嫂是谬种形成鲜明对比,具备讽刺意味,写出了四叔的虚伪。

【自主探究】找出文中写雪的句子有几处,分别有何作用?
①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P14
★第一处出现于序幕,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②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P17
★第二处在结局处,表面写雪的有声,实写世人的冷漠,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
③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P24
★ 第三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处。雪花的团团飞舞,铺天盖地,愈显世界的冷,含蓄地表达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无法抗拒。借雪的飞舞,暗示封建势力猖狂,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

【合作探究】
1、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思+议
第一次“祝福”在刚到鲁镇时(P18),祥林嫂在众人眼里是一个年轻能干的寡妇,受到众人的赞扬 ;
第二次“祝福”在再到鲁镇时(P22),祥林嫂是一个被鲁四老爷认为“败坏风俗”的罪人,被剥夺了帮工与做人的权利 ;
第三次“祝福”在开头(P14),已经沦为乞丐的祥林嫂,怀着对地狱的恐惧,悲惨地死去了;祥林嫂的悲剧至此达到了高潮。
★鲁镇家家祝福,在众神给予“无限幸福”的时刻,扼杀了一个没有任何幸福的弱女子。

三次“祝福”
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祝福1: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第二次祝福
……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祝福2: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三次祝福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祝福3: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有钱人在祈求幸福,穷苦人却在祝福中死去。

【合作探究】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①推动情节发展。作为时间标志,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从而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连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推动情节发展;
②深化主题。用“祝福”的欢乐气氛与祥林嫂之死形成鲜明对比,包含了作者反讽的深义,深化主题;
③揭示祥林嫂生活的典型环境,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她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添加这个情节妥当吗?结合祥林嫂的性格特征,写一篇小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1.古诗赏读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赏读:对千夫所指的民贼怒目而视,对孤弱的幼儿甘愿俯身做牛马。表现了鲁迅对敌斗争、对弱者关爱的精神。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赏读:把我的拳拳爱国心向天上寒星表达,虽然不被察觉,但我仍要把一腔热血献给祖国。
2.成语积累
(1)爱莫能助:爱,爱惜;莫,不。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
(2)哀鸿遍野: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灾民。
课外延伸
3.名句积累
(1)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则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2)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浪费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4.《祝福》补充资料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
一个14岁的望门寡,被她父亲关在屋里强迫自杀,惨状触目惊心。
课外延伸
父亲让女儿饿死。饿到第四天,女孩哭着喊饿,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阿毛,你怎么这样的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又叫你娘苦口劝你走这条路,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又帮你打算叫你绝粒。我为什么这样办呢?因为上吊服毒跳井那些办法,都非自己动手不可,你是个14岁的孩子,如何能够办到的?我因为这件事情,很费了踌躇,后来还是你大舅来,替我想出了这个法子,叫你坐在屋子里从从容容地绝粒而死。这样殉节,就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都添许多的光彩,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说了。你要明白,这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你不懂得我成全你的意思,反要怨我,真真是不懂事极了!”
饿到第六天,她的母亲不忍心了,劝他父亲干脆送点毒药进去,早早“成全”算了。她父亲却说:“你要晓得我们县里的乡风。凡是绝粒殉节的,都是要先报官。因为绝粒是一件顶难能而又顶可贵的事,到了临死的时候,县官还要亲自去上香敬酒,行三揖的礼节,表示他敬重烈女的意思,好教一般妇女都拿来做榜样。有这个成例在先,我们也不能不从俗。阿毛绝粒的第二天,我已托大舅爷禀报县官了。现在又叫她服毒,那服过毒的人,临死的时候,脸上要变青黑色,有的还要七窍流血。县官将来一定是要来上香的,他是常常验尸的人,如何能瞒过他的眼?这岂不是有心欺骗父母官么?我如何担得起?”
阿毛在第七天饿死了。县官送来一块匾,上题四个大字——“贞烈可风”。
( 选自20年代初《新青年》)(共21张PPT)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曾在《西风颂》里写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然而,1924年,祥林嫂的春天却再也没有到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共同走近这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总体目标
1、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
2、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理解造成其悲剧的社会根源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标题的深刻含义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重点)
2.理解祥林嫂悲剧的根源(难点)
3.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标题的深刻含义(难点)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2.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重点)
第一课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知人论世,走进作者
代表作品:
小说集:
1、《呐喊》,收录1918-1922年的小说,如《狂人日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药》、《一件小事》
《阿Q 正传》、《故乡》、《社戏》、《孔乙己》等,共14篇。
2、《彷徨》,收录1924-1925年的小说,《祝福》是第一篇,另外还有《伤逝》、《离婚》等,共11篇。
3、《故事新编》,收录1922-1935年所作的8篇作品,其中《补天》、《奔月》、《铸剑》3篇写于1922-1926年间,属于鲁迅前期作品,《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比较集中写于1934-1935年,是鲁迅后期的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包括《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等回忆性散文。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二心集》、《华盖集》等

创作背景
《祝福》发表于1924年2月7日。是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和制度。
创作背景
鲁迅曾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不久就失望了——帝制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广大的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禁锢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小说《祝福》就塑造了当时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祥林嫂,通过她一生的悲惨遭遇,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封建思想的体现
(1)贞节 :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从唐朝的极盛逐渐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是程颐、朱熹。理学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或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2)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提倡“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不能破坏尊卑秩序。“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三从四德: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三从”。违背了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妇女的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以及治家之道(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贞节牌坊
生是ⅹ家人,死是ⅹ家鬼
好马不配双鞍,烈女不嫁二夫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解题
1.字词正音
钝( )响 寒暄( ) 朱拓( ) 间( )或
悚( )然 踌蹰( ) 不更( )事 谬( )种
俨( )然 雪褥( ) 瑟( )瑟有声
尘芥( )堆 形骸( ) 脸颊( ) 沸反盈( )天
贺家墺( ) 荸荠( ) 絮絮( ) 呜咽( )
桌帏( ) 讪讪( ) 咀嚼( )
赏鉴( ) 渣滓( ) 瞥( ) 拗( )不过
蹙( )缩 门槛( ) 窈( )陷 惴惴( )
歆享( ) 牲醴( ) 蹒跚( )

dùn
xuān

jiàn
sǒng
chóu chú
gēng
miù
yǎn


jiè
hái
jiá
yíng
ào
bí qi


wéi
shàn
jǔ jué
jiàn
zhā zǐ
piē
niù

kǎn
yǎo
zhuì
xīn
shēng lǐ
pán shān
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按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把全文分为六部分,并用一句话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本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思+议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情节
内容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再到鲁镇(沦为乞丐)
祥林嫂被卖改嫁
祥林嫂寂然死去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的介绍
序幕 1-2
结局 3-33
开端 34-53
发展 54-65
高潮 66-111
尾声 112
倒叙

倒叙的作用:
叙述顺序:倒叙
1、在情节安排上,把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2、从人物的矛盾关系上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愤怒,突出鲁四老爷与祥林嫂之间的尖锐矛盾,暗示出本文反封建的主题。
3、从环境的角度看,祥林嫂的死和富人们喜庆的祝福声相对比,开篇就渲染了浓厚的悲剧气氛,反衬人物的悲惨命运。
下列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的几篇小说按照写作时间排列顺序是《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
B.“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老子》,“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书。
C.“牲”的古义是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
D.鲁迅的小说集有《彷徨》、《呐喊》、《故事新编》,《祝福》选自《彷徨》。

参考答案:B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作业
1、小说的主人公是祥林嫂,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就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辛酸生活的缩影,她一生的经历都有哪些呢?请速读课文,从课文中整理出祥林嫂的年谱。
例:【十八九岁】在卫家山与比她小十岁的祥林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