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三课时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
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导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树:名词作动词,栽种;
之:音节助词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以:介词,凭借衣:yì,穿,名作动帛:丝织品;豚:小猪; 彘:大猪;之:代词,复指;畜:动词,喂养无:通“毋”,不要失:错过;食:吃
译文:“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
学+思+译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夺:耽误谨:形作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古代的学校申:反复陈述;孝:尊敬父母悌:敬爱兄长;义:道理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颁:通“斑”
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
译文: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黎民:老百姓然:这样而:表转折,却王:wàng,名→动,为王,统一天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译文: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食:第一个为动词,吃;第二个名词,食物检:约束;涂:通“途”,道路;
殍:饿死的人发:开仓赈济岁:年成
译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是:这异:区别
兵:武器罪:名作动,归罪斯:那么,就至:到,归顺焉:语气词,了
译文: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王道世界
1. 孟子提出的实现“王道”的具体措施是哪些?最后的结果是怎样?
2.那在精神条件方面,孟子又提出了什么建议?
3.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思
1. 孟子提出的实现“王道”的具体措施是哪些?最后的结果是怎样?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统治者要为百姓创造丰富的物质条件
2.那在精神条件方面,孟子又提出了什么建议?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主张养民,更要教养教育百姓,使民心归顺
展
3.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斯天下之民至焉。”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展
民不加多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尽心
移其民
移其粟
民不加多
?
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
喻
邻国之君
走
未施
仁政
程度不同
实质相同
行仁政
之始
之成
之果
斯天下之民至
总结:
(1)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武器。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获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丰收;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让百姓安居乐业。
写作特色
一、结构严谨。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
二、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
三、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
雄辩艺术
1、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提出“仁政”的一系列措施:①合理的发展生产;②加强教化;③关心老百姓疾苦,不推诿责任。
2、当对方一个错误的论题出现,孟子往往从侧面进攻,并不急于反驳,而是以退为进,水到渠成,说服对方。
3、长于设喻,贴切的比喻使其说理充满不可辩驳的力量。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3、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只有合理的减轻农民的负担,才能使农民过上真正稳定的小康生活,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3、直不百步耳(“直”通“只”)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一、通假字
1、河内凶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或百步而后止
二、古今异义
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常指人运动暴躁,心肠狠。
古义:更,再,副词.今义: 常指增加
古义:有人,有时今义: 选择连词)
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5、谷不可胜食也
6、数罟不入洿池
7、树之以桑
8、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兵器 今义:战士,士兵
古义:逃跑 今义:行走
古义:尽 今义:胜利
古义:细、密 今义:数字或者数数
古义:种植,动词 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同意认可
三、一词多义(补充)
(一)王:
1、然而不王者(称王wàng;名作动)
2、梁惠王曰(君王wáng;名词)
(二)食:
1、谷不可胜食也(吃;动词)
2、狗彘食人食(食物;名词)
(三)时:
1、不违农时(季节;名词)
2、无失其时(机会、时机;名词)
(四)以:
1、请以战喻
2、可以无饥矣
3、以时入山林
4、申之以孝悌之义
5、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五)于: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寡人之于国也
3、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用;介词)
(凭借;介词)
(按照;介词)
(把;介词)
(认为;动词)
(比;介词)
(对;介词)
(在;介词)
(六)之:
1、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2、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
3、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
4、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
(七)然:
1、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
2、填然鼓之(地、…的样子)
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 然而、但是)
4、赵太后曰:“然”(形容词 对的、认为…对的)
(八)则:
1、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
2、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
(1)名词作动词
1、填然鼓之鼓: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4、树之以桑 树:种植
5、王无罪岁 罪:归罪、归咎
四、词类活用
(2)动作名
1请以战喻(战争)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3)形容词作动词
1、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4)使动用法
1、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
五、句式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耳,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有的…有的…)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
(2)判断句:
1、是亦走也
2、非我也,兵也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状语后置句: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树之以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展开之初,梁惠王的疑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2.《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实行“王道”或“仁政”的措施中,表现渔业方面的措施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实行“仁政”的措施中,表现林业方面的措施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检
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共9张PPT)
寡人之于学习也
寡人之于学习也,尽心焉而矣。物理差,则移其心于数学,移其力于英语;化学差亦然。察同桌之学习,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同桌之分不加少,寡人之分不加多,何也?”
同桌对曰:“君好睡,请以睡喻。周公召之,昏昏欲睡,弃笔曳书而倒。或半节而后醒,或整节而后醒。以半节笑整节,则何如?”曰:“不可,直不整节耳,是亦睡也。”曰:“君如知此,则无望分多于同桌也。”
导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请:请允许我。喻:打比方。填然:击鼓声。
鼓:击鼓,名词作动词。之:音节助词。曳(yè):拖着。兵:兵器。而:修饰连词。走:逃跑。
或:有的人。以:凭借。
译文: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学+思+译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直:只是。
耳:罢了,语气助词
是:这。
无:通“毋”,译为“不要”
望:希望
于:比,介词
译文: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违:违背,耽误。
胜:尽,完。
数(cù) :密。
罟(gǔ) :网。
洿(wū)池:池塘。
译文:“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生:活着的人。
丧(sāng) :埋葬,办丧事。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王道:为王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施行仁政),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译文: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1. 孟子的比喻有何特点?妙处在哪里?
2.孟子提出的“王道之始”,要做哪些事?
3.孟子的主张,以今天的观点来看,有什么特别的先进之处?
思
展
孟子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启迪对方思考。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1. 孟子的比喻有何特点?妙处在哪里?
2. 孟子提出的“王道之始”,要做哪些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3.孟子的主张,以今天的观点来看,有什么特别的先进之处?
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与自然交往互动,和谐相处,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展
检
4.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展开,孟子在对话中多次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生动深刻,体现了孟子“仁政”“民本”的治国思想。
B.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但是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C.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D.本文从正面论述“仁政”的措施和好处,并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的观点,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共19张PPT)
寡人之于国也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第一课时
导
“人生态度:读孔,一腔爱心构建和谐;读孟,一股正气平治天下;读墨,一腔热血救助苦难;读韩非,一双冷眼直面人生。”
“人生智慧:读老子,生活辩证法;读庄子,艺术人生观;读荀子,科学进取心。”
——易中天
作者介绍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 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发扬孔子学说,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 孔孟 ,并尊称他为 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孟子(约前372~前289 )
学
童年时代
孟子名轲,邹人(今 山东邹县)三岁时父亲逝世 , 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家以后,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 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青少年时代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成年与晚年时代
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鲁 这样的小国 ,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
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二、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四、“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孟子》简介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并称,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孟子》现存7篇,记录孟子的言行,由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孟子的思想。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家,一向认为他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及二人的学说并称为“孔孟之道”。
战国的诸侯各国,虽然不同于西方国家,但人民、领土、政权,都是诸侯们的私有财产,自然领土越广,人民越多,实力、权势越大,在国际间的地位就愈高,就能称雄称霸。老百姓可以比较,自由迁徙,国富自然就吸引更多的百姓归顺。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时代背景
孟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就是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读准下列字音
移其粟( )于河内
sù
王好( )战
hào
弃甲曳( )兵
yè
数( )罟( ) 不入洿( )池
cù
ɡǔ
wū
庠( )序
xiánɡ
申之以孝悌( )
tì
然而不王( )者
wànɡ
饿殍( )
piǎo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于:对于。焉耳矣:语气词连用。
河内:黄河以北地区 凶:荒年,年成不好
察:观察 无如:不如,比不上 加:更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学+思+译
1.孟子和梁惠王探讨的核心话题是什么?
2. 梁惠王施行的政策是什么?困惑有哪里?
思
展
1.孟子和梁惠王探讨的核心话题是什么?
民不加多
2. 梁惠王施行的政策是什么?困惑有哪里?
于国尽心:移民 移粟
困惑在于:民不加多
检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②_____________,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答案: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 他不仅爱好美食; 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
解析:这段文字 介绍的是苏轼作为文人爱好美食的情况。第一空,由后文文人爱好做饭失身份可知补写的内容应该是爱好做饭的文人不多。第二空,苏轼不在乎身份,不但爱美食,而且爱下厨房亲自实践。第三空,后文列举了“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名菜,可知苏轼凭借自己的创意和实践做出了很多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