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生版)
中考真题凝聚全国各地历史精英智慧,准确把握大纲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专辑精选本课知识要点和全国各地中考真题,助力同步教学,欢迎下载!
【知识要点】
必背知识点一:新经济政策
1.开始时间:1921年春。
2.背景: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5.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必背知识点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成立: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背景: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3.成就:1928一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评价: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必背知识点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目的: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3.开始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4.措施: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5.影响: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必背知识点四:苏联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2.表现:经济上,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3.特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评价: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必记图片
名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在第聂伯河上修建的水电站
意义:其修建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真题演练】
一.选择题
1.(2022金昌市中考17.)1921年3月27日,粮食人民委员部颁布了《关于在地方范围内以及国家与公民之间商品交换条例》,规定在地方范围内,农民完成农业税后的剩余产品可以在公民之间自由交换。这反映出当时苏俄( )
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D. 进行工业化建设
2.(2022张家界中考20.) 今天的俄罗斯是由13世纪莫斯科公国发展而来,在其发展进程中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决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这次改革是( )
A. 彼得一世改革 B.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C. 新经济政策 D. 赫鲁晓夫改革
3.(2022湘西州中考15.)农业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稳定。1921年,俄国苏维埃政府采取了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措施,这一措施产生的作用是( )
A. 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 B. 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
C. 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D. 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4.(2022内江中考15.)1922年12月30日,下图所示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组成的共和国联盟成立。此时其处于( )
A. 十月革命时期 B. 新经济政策时期 C. 冷战对峙时期 D. 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5.(2022成都中考21.)在1928—1932年“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整个工业增长了102%,重工业增长了173%,机器制造业几乎增长了3倍。这表明苏联( )
A. 计划经济成效显著 B. 赢得反法西斯的优势
C. 新经济政策稳步推进 D. 农业集体化进程停滞
6.(2022宿迁中考19.)1927年至1928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认为危机出现的原因是富农阶级的蓄意破坏,其思想根源是对私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否定。为此,斯大林(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完善经济管理体制
C.发动玉米种植运动 D.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7.(2022眉山中考10.)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有: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这些政策措施( )
A. 促进了经济恢复 B. 实现了共产主义
C 繁荣了文学艺术 D. 改变了国际格局
8.(2022凉山中考10.)1928-1937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是在( )
A. 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B.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时
C 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后 D. 苏维埃俄国成立时
9.(2022广安中考12.) 1929—1940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13.4%,国民收入年均增长14.6%。促进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 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 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C.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D. 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推动
10.(2022陕西中考10.) 苏联在1934-1935年的机器进口只相当于1931年的1/10,从1937年起就不再从国外进口锅炉、发电机、化工设备等。这说明( )
A. 经济大危机阻碍苏联发展 B. 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
C. 农奴制的废除带来新气象 D. 工业化建设取得重要成就
11.(2022江西中考18.) 下图是苏联1928一1937年集体农庄数量变化图。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经济政策实施 B. 农业集体化运动
C. 经济大危机影响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12.(2022盐城中考17.)1922年,列宁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现在,农民精力充沛地、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复自己的农具、房舍、各种设施。”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 )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 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13.(2022泰州中考21.)列宁多次指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的几年内,俄国农村的灾难并不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而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够所引起的。这一认识推动了苏俄(联)( )
A. 实施新经济政策 B.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推行农业集体化 D. 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14.(2022苏州中考22.) 20世纪20年代,某位苏俄领导人说:“事情似乎很奇怪,社会主义共和国怎么能依靠资本主义来改善自己的状况呢?”“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和托拉斯与托拉斯之间的敌对关系,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这一论述意在( )
A. 粉碎外国的武装干涉 B. 解释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C. 推动工业化全面展开 D. 阐明推行苏联模式的必然性
15.(2022长沙中考10.)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社会主义则是从重工业开始;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基于这一认识,苏联( )
A.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新经济政策C. 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D. 成立“华约”组织
16.(2022荆州中考11.)苏联集体农庄建立后,国家从农民手中征到的粮食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1820万吨增加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2750万吨。材料表明,苏联集体农庄建立的主要影响是( )
A. 扩大了玉米种植的面积 B. 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
C. 继承了新经济政策的思路 D. 支持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17.(2022恩施州中考13.) 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俄和美国都通过改革来应对危机,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是( )
A. 都从根本上解决了危机 B. 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D. 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8.(2022牡丹江、鸡西中考22.)抓住关键词是把握历史事件的重要方法。与“1921年”“苏维埃俄国”“列宁”“粮食税”“实行自由贸易”“巩固工农联盟”几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斯大林体制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022大庆中考38.)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这些规定出自于(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保障法》 D. 《农业调整法》
20.(2022河南中考18.)1921年秋天,往日沉寂的苏俄乡村变得热闹起来,每逢星期日,一些大的村庄开始举办集市活动。这种场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 B. 新经济政策实施
C.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 农业集体化完成
21.(2022贺州中考13 .) 图表为1913~1937年苏联(俄)工业产值变化曲线图。导致1925~1937年工业产值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苏联( )
A.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 实行自由贸易
C. 推行余粮征集制 D. 实施国家工业化
22.(2022安徽中考13 .)1925一1927年夏季之前,苏联连续三年粮食丰收。然而,1927年底之前国家仅征收到240万吨粮食,为计划征收数量的52%。为解决这一问题,苏联推行了(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运动 D. 垦荒运动
23.(2021郴州市15.)苏联的粮食产量,在全盘集体化运动前的1925~1927年期间平均每年为7527万吨,一五期间降为年均7360万吨,二五期间再降为7290万吨。畜牧业的状况更差。一五期间,牛从6010万头降为3350万头;羊从10700万头降为3730万头……材料说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
A.使工业总产值大幅度提高 B.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4.(2021雅安市17.)苏联到卫国战争前夕,电站占全国固定动力设备的73%,工作机器的电气系数达到82%,修筑了几千千米铁路和开凿了运河等大型工程,在荒凉的东部建立了新的工业区。这反映了苏联( )
A.商品经济繁荣 B.工农业协调发展 C.国际地位提高 D.工业化成就突出
25.(2021自贡市18.)阅读下图,造成苏俄(联)农民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实施固定粮食税 B.实行实物配给制
C.推行余粮收集制 D.实现农业集体化
26.(2021镇江市21.)“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材料中的“它”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 D.农业集体化
27.(2021昆明21.)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苏俄政府开始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
A.新经济政策 B.两个五年计划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28.(2021攀枝花22.)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为此苏联开始大规模地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由此可知,它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B.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C.服务于工业化需要 D.调整农轻重产业比重
29.(2021眉山市12.) 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苏联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一号”进入太空,后安全返回地面。这些成就取得主要得益于(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市场经济体制 C. 新经济政策 D. 苏联模式
30.(2021凉山州11.)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 )
A.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 B.工农兵社会主义国家
C.工兵代表社会主义国家 D.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二.非选择题
1.(2022雅安中考23.)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时大搞农田水利。北宋中期在南方修复并兴建了许多圩(围)田和其他水利设施。宋太宗曾令江南、两浙等诸州长吏,劝谕百姓种植北方的粟、麦、黍、豆等作物。宋真宗时,将从越南引进、原在福建种植的占城稻,下令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南宋时,太湖地区便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为促进粮食生产发展采取的措施。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却使苏俄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农民不堪忍受越来越严厉的粮食无偿征集,有意缩减生产,1921年的播种面积就比1920年减少了690万公顷,而1920年的粮食产量也只有1913年的一半。在许多产粮区发生农民骚乱和暴动。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问题。为此苏俄在农业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粮食生产的成就,并指出这些成就取得的主要政策因素。
材料四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从生产形势看,农业生产成本仍在攀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抗灾减灾能力有待提升,在确保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同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压力较大。
——摘编自《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2019年10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出一条建议并对其进行说明。(要求:建议的观点明确,说明的内容具体,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2022益阳中考28.)(14分)历史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复习“大国兴衰”时,刘老师运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了如下学案,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探究一[图文说史﹣探讨英国崛起]
我认为“光荣革命”带来了政治稳定的局面,其最重要的结果就是普通国民感觉有一个可以信赖的政府。由于对政府持有好感,国民愿意纳税来支持政府。﹣﹣伦敦大学皇家学院教授安德鲁 波特
(1)上述史料反映了英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探究二[文献说史﹣解决美国难题]
华盛顿:“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我们想要联合成一个国家,但我们又不愿给这个国家的管理者足够的权力去管理国家事务。” 文献1: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利;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林肯:“一幢裂开了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 文献2: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军队。
(2)华盛顿和林肯为解决面临的难题,分别制定和发表了什么文献?
探究三[导图说史﹣阐述苏俄 (联)兴衰]
(3)根据以上思维导图,简述苏俄(联)兴衰的过程。
探究四[以史鉴今﹣畅谈国家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认为影响大国兴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2022桂林中考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见下图)
材料二: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落后,……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成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
——《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明显进展,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格局不断巩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改革发展支持力度。新增高速铁路运营里程4100公里,新建改建高速公路6000多公里、农村公路30多万公里。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3月5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提取两个信息,并根据提取的信息分折隋朝大运河的作用。(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及取得的成就。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为推动区域发展采取的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国家在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时应该关注哪些方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版)
中考真题凝聚全国各地历史精英智慧,准确把握大纲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专辑精选本课知识要点和全国各地中考真题,助力同步教学,欢迎下载!
【知识要点】
必背知识点一:新经济政策
1.开始时间:1921年春。
2.背景: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5.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必背知识点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成立: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背景: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3.成就:1928一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评价: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必背知识点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目的: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3.开始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4.措施: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5.影响: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必背知识点四:苏联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2.表现:经济上,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3.特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评价: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必记图片
名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在第聂伯河上修建的水电站
意义:其修建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真题演练】
一.选择题
1.(2022金昌市中考17.)1921年3月27日,粮食人民委员部颁布了《关于在地方范围内以及国家与公民之间商品交换条例》,规定在地方范围内,农民完成农业税后的剩余产品可以在公民之间自由交换。这反映出当时苏俄( B )
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D. 进行工业化建设
2.(2022张家界中考20.) 今天的俄罗斯是由13世纪莫斯科公国发展而来,在其发展进程中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决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这次改革是( C )
A. 彼得一世改革 B.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C. 新经济政策 D. 赫鲁晓夫改革
3.(2022湘西州中考15.)农业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稳定。1921年,俄国苏维埃政府采取了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措施,这一措施产生的作用是( B )
A. 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 B. 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
C. 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D. 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4.(2022内江中考15.)1922年12月30日,下图所示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组成的共和国联盟成立。此时其处于( B )
A. 十月革命时期 B. 新经济政策时期 C. 冷战对峙时期 D. 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5.(2022成都中考21.)在1928—1932年“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整个工业增长了102%,重工业增长了173%,机器制造业几乎增长了3倍。这表明苏联( A )
A. 计划经济成效显著 B. 赢得反法西斯的优势
C. 新经济政策稳步推进 D. 农业集体化进程停滞
6.(2022宿迁中考19.)1927年至1928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认为危机出现的原因是富农阶级的蓄意破坏,其思想根源是对私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否定。为此,斯大林( D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完善经济管理体制
C.发动玉米种植运动 D.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7.(2022眉山中考10.)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有: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这些政策措施( A )
A. 促进了经济恢复 B. 实现了共产主义
C 繁荣了文学艺术 D. 改变了国际格局
8.(2022凉山中考10.)1928-1937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是在( A )
A. 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B.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时
C 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后 D. 苏维埃俄国成立时
9.(2022广安中考12.) 1929—1940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13.4%,国民收入年均增长14.6%。促进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C )
A. 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 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C.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D. 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推动
10.(2022陕西中考10.) 苏联在1934-1935年的机器进口只相当于1931年的1/10,从1937年起就不再从国外进口锅炉、发电机、化工设备等。这说明( D )
A. 经济大危机阻碍苏联发展 B. 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
C. 农奴制的废除带来新气象 D. 工业化建设取得重要成就
11.(2022江西中考18.) 下图是苏联1928一1937年集体农庄数量变化图。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 )
A. 新经济政策实施 B. 农业集体化运动
C. 经济大危机影响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12.(2022盐城中考17.)1922年,列宁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现在,农民精力充沛地、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复自己的农具、房舍、各种设施。”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 B )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 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13.(2022泰州中考21.)列宁多次指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的几年内,俄国农村的灾难并不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而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够所引起的。这一认识推动了苏俄(联)( A )
A. 实施新经济政策 B.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推行农业集体化 D. 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14.(2022苏州中考22.) 20世纪20年代,某位苏俄领导人说:“事情似乎很奇怪,社会主义共和国怎么能依靠资本主义来改善自己的状况呢?”“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和托拉斯与托拉斯之间的敌对关系,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这一论述意在(B )
A. 粉碎外国的武装干涉 B. 解释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C. 推动工业化全面展开 D. 阐明推行苏联模式的必然性
15.(2022长沙中考10.)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社会主义则是从重工业开始;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基于这一认识,苏联( C )
A.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新经济政策C. 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D. 成立“华约”组织
16.(2022荆州中考11.)苏联集体农庄建立后,国家从农民手中征到的粮食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1820万吨增加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2750万吨。材料表明,苏联集体农庄建立的主要影响是( D )
A. 扩大了玉米种植的面积 B. 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
C. 继承了新经济政策的思路 D. 支持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17.(2022恩施州中考13.) 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俄和美国都通过改革来应对危机,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是(D )
A. 都从根本上解决了危机 B. 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D. 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8.(2022牡丹江、鸡西中考22.)抓住关键词是把握历史事件的重要方法。与“1921年”“苏维埃俄国”“列宁”“粮食税”“实行自由贸易”“巩固工农联盟”几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B )
A. 斯大林体制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022大庆中考38.)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这些规定出自于( B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保障法》 D. 《农业调整法》
20.(2022河南中考18.)1921年秋天,往日沉寂的苏俄乡村变得热闹起来,每逢星期日,一些大的村庄开始举办集市活动。这种场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B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 B. 新经济政策实施
C.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 农业集体化完成
21.(2022贺州中考13 .) 图表为1913~1937年苏联(俄)工业产值变化曲线图。导致1925~1937年工业产值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苏联( D )
A.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 实行自由贸易
C. 推行余粮征集制 D. 实施国家工业化
22.(2022安徽中考13 .)1925一1927年夏季之前,苏联连续三年粮食丰收。然而,1927年底之前国家仅征收到240万吨粮食,为计划征收数量的52%。为解决这一问题,苏联推行了(C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运动 D. 垦荒运动
23.(2021郴州市15.)苏联的粮食产量,在全盘集体化运动前的1925~1927年期间平均每年为7527万吨,一五期间降为年均7360万吨,二五期间再降为7290万吨。畜牧业的状况更差。一五期间,牛从6010万头降为3350万头;羊从10700万头降为3730万头……材料说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C )
A.使工业总产值大幅度提高 B.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4.(2021雅安市17.)苏联到卫国战争前夕,电站占全国固定动力设备的73%,工作机器的电气系数达到82%,修筑了几千千米铁路和开凿了运河等大型工程,在荒凉的东部建立了新的工业区。这反映了苏联( D )
A.商品经济繁荣 B.工农业协调发展 C.国际地位提高 D.工业化成就突出
25.(2021自贡市18.)阅读下图,造成苏俄(联)农民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
A.实施固定粮食税 B.实行实物配给制
C.推行余粮收集制 D.实现农业集体化
26.(2021镇江市21.)“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材料中的“它”指( B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 D.农业集体化
27.(2021昆明21.)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苏俄政府开始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A )
A.新经济政策 B.两个五年计划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28.(2021攀枝花22.)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为此苏联开始大规模地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由此可知,它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C )
A.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B.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C.服务于工业化需要 D.调整农轻重产业比重
29.(2021眉山市12.) 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苏联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一号”进入太空,后安全返回地面。这些成就取得主要得益于(D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市场经济体制 C. 新经济政策 D. 苏联模式
30.(2021凉山州11.)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 D )
A.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 B.工农兵社会主义国家
C.工兵代表社会主义国家 D.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二.非选择题
1.(2022雅安中考23.)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时大搞农田水利。北宋中期在南方修复并兴建了许多圩(围)田和其他水利设施。宋太宗曾令江南、两浙等诸州长吏,劝谕百姓种植北方的粟、麦、黍、豆等作物。宋真宗时,将从越南引进、原在福建种植的占城稻,下令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南宋时,太湖地区便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为促进粮食生产发展采取的措施。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却使苏俄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农民不堪忍受越来越严厉的粮食无偿征集,有意缩减生产,1921年的播种面积就比1920年减少了690万公顷,而1920年的粮食产量也只有1913年的一半。在许多产粮区发生农民骚乱和暴动。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问题。为此苏俄在农业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粮食生产的成就,并指出这些成就取得的主要政策因素。
材料四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从生产形势看,农业生产成本仍在攀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抗灾减灾能力有待提升,在确保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同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压力较大。
——摘编自《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2019年10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出一条建议并对其进行说明。(要求:建议的观点明确,说明的内容具体,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1)措施:统治者引导种植粮食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工程修建;引进和推广新的粮食作物。
影响:促进粮食产量的增加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南方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2)问题: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缩减;发生农民骚乱和暴动。(答出两点即可)
调整: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答出一点即可)
(3)成就: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粮食稳定高产;人均占有粮食大大增加。(答出两点即可)
政策: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建议:统筹粮食价格,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论述: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是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化肥、农药、灌溉等的费用在不断上涨,但粮食的价格却一直变化不大,但是收获不多。因此,很多农民开始撂荒,外出打工。因而,适当提高粮食价格,让农民能够从种粮中看到希望,回归农村,对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但在提高粮食价格的同时,也要为消费者考虑,尤其是城乡当中的低收入群体,他们的生活成本尤其是饮食成本会相应提高,价格过高反而会伤害他们的利益,所以粮食价格一定要定在合理的水平之上,做到统筹兼顾。
2.(2022益阳中考28.)(14分)历史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复习“大国兴衰”时,刘老师运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了如下学案,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探究一[图文说史﹣探讨英国崛起]
我认为“光荣革命”带来了政治稳定的局面,其最重要的结果就是普通国民感觉有一个可以信赖的政府。由于对政府持有好感,国民愿意纳税来支持政府。﹣﹣伦敦大学皇家学院教授安德鲁 波特
(1)上述史料反映了英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探究二[文献说史﹣解决美国难题]
华盛顿:“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我们想要联合成一个国家,但我们又不愿给这个国家的管理者足够的权力去管理国家事务。” 文献1: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利;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林肯:“一幢裂开了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 文献2: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军队。
(2)华盛顿和林肯为解决面临的难题,分别制定和发表了什么文献?
探究三[导图说史﹣阐述苏俄 (联)兴衰]
(3)根据以上思维导图,简述苏俄(联)兴衰的过程。
探究四[以史鉴今﹣畅谈国家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认为影响大国兴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工业革命。
(2)制定了1787年美国宪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奴隶制。
(3)1917年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1921年,列宁从国情出发,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28﹣1937年,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实行,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1941﹣1945年,苏联与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合作,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1945﹣1991年,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僵化,虽然苏联也进行多次改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政府政策、科技创新等。
3.(2022桂林中考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见下图)
材料二: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落后,……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成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
——《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明显进展,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格局不断巩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改革发展支持力度。新增高速铁路运营里程4100公里,新建改建高速公路6000多公里、农村公路30多万公里。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3月5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提取两个信息,并根据提取的信息分折隋朝大运河的作用。(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及取得的成就。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为推动区域发展采取的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国家在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时应该关注哪些方面?
【答案】(1)提取两个信息进行分析,作用与信息相对应。
示例:以洛阳为中心,临近长安,有利于巩固中央政权。
余杭位于富庶的江南地区,有利于将该地区的物资输送到北方。
(2)背景:苏联经济落后;急需赶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成就:工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3)措施: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扶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加快交通设施建设。
(4)关注:注重协调发展;优化城乡区域发展格局;根据国情制定发展策略;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完善交通设施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