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6 14:0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辽夏金元的统治
假如我们去看一下中国历史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就是纯粹的中原王朝,从来没有一个可持续地同时统治过长城南北,能够可持续地同时统治长城南北的从来都是草原王朝。而且草原王朝都很有特点,都是从东北那边过来的。
——施展:《何谓中国 为什么纯正的汉人王朝,只能在长城以南 》
思考:从北方那边过来的,持续地同时统治长城南北的草原王朝有哪些?
辽 金 元 清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元明清
辽宋夏金
请补全政权更迭的地图,并制作各政权的历史小名片。
916年定都上京
西夏

西夏
姓名:辽 民族:契丹
出生:916年 辽河上游
祖宗:耶律阿保机
宗祠:上京
1038年定都兴庆府
姓名:西夏 民族:党项 出生:1038年 陕北宁夏
祖宗:元昊
宗祠:兴庆府


1260年兴建大都
1153年迁都燕京
姓名:金 民族:女真 出生:1115年
黑龙江、松花江一带
祖宗:完颜阿骨打
宗祠:会宁府中都
姓名:蒙古汗国—大元
民族:蒙古
出生:1206年 漠北草原 祖宗:铁木真、忽必烈宗祠:大都
3. .总趋势:并立走向统一。
一、多元并立
根据图文,概括该时期政局的特点。
1.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政权渐入汉族区;
2.统治重心南移;较长时间的和平;
断裂与分化大概是文明发展的常态,连续的“广土众民”的中国何以会背离常态?……能够成为连续的“广土众民”的中国是夷夏之间对立、互动、互融的“势”的产物。
——韦兵《完整的中国经验》
二、碰撞互融
——辽夏金二元体制的建立
辽夏金的这种特别的版图结构,推动它们去创制一种不同于纯中原式的国家建构模式。
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辽史》
西夏官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太尉,皆命蕃汉人为之。……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宋史》
政权 制度建设
核心特征

夏 南北面官制
四时捺钵
仿宋而建 一官二称
兼收并蓄
因俗而治
太祖入主中原后,除猛安谋克制度外,一切不异中国。猛安谋克与汉人错居……农作时令相助济,此亦劝相(勉励)之道也。——《金史》
政权 制度建设
核心特征

沿袭唐宋
猛安谋克制
胡汉相劝
民族交融,汉化加深;因俗而治,鉴于后世。
既学习汉族文明又保留民族特色。
归纳辽夏金国家治理的共同经验,并分析其对文明发展的意义。
辽夏金的二元体制提供了比中原汉制更有弹性、更能容纳多样化、可能性,因而也更能持久的一种制度框架。
——姚大力《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
蒙古帝国
元的“统一”
三、统合为一
四大汗国
东尽辽左 西极流沙
北逾阴山 南越海表,
汉唐极盛之时不及。
思考: 从疆域的角度分析元朝为统一中国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①实现统一,并形成空前辽阔的疆域;
②为明清的辽阔疆域奠定基础;
③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多元发展。
多元一体的版图框架
概括元代巩固“统合”的主要举措。
1.交通建设
2.地方管理
3.民族制度
急递铺令
杭州
通大运河
开海运线
驿传制度
急递铺
1.交通建设
经济:统合南北,汇通全国,便利经济和文化交流。
政治:提高效率,巩固统一。
多元一体的流动网络
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宣政院管辖吐蕃
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西域
中书省直辖“腹里”
行省制和
对边疆直接管理。
因地制宜;边疆与内地一体化。
2.地方管理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中书省模仿唐宋旧制,行则按照燕京、
别失八里和阿河三“断事官”模式建立。
——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①.推动多民族文明共同发展;
②.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③.开省制之先河,是重大变革。
多元一体的制度框架
3.民族政策
①.实行四等人制度
加剧了民族矛盾
②.各民族杂居、相处与通婚……融合
形成新的民族。
推动了民族交融,“天下一家”观念形成
多元一体的民族框架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之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元对统一中国的贡献:
1.重建大一统国家 2.疆域(空前辽阔)框架
3.制度(多元发展) 框架 4.民族(深度融合)框架
多元并立
碰撞互融

统合为一


从碰撞互融到统合为一的大中国
统一多民族国家

“大中国”即一个能为不同人群的不同文化提供多样性发展空间的“多民族之巨大中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