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测试卷-第五单元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含答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测试卷-第五单元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含答案) (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3.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8-14 15:0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测试卷
第五单元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等式24×(+)=24×+24×符合( )。
A.加法交换律 B.加法结合律 C.乘法交换律 D.乘法分配律
2.水结成冰,体积要增加,冰化成水,体积要减少( )。
A. B. C. D.
3.六(1)班的学生人数在30~50人之间。大扫除活动时,其中扫地,摆桌凳,擦玻璃,其余人未参加大扫除。这个班没有参加大扫除的有( )人。
A.2 B.3 C.4
4.估算下面4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最大的是( )。
A. B. C. D.
5.甲乙两个仓库,如果从甲仓中取出放入乙仓,则两仓存粮数相等。原来乙仓存粮是甲仓的( )。
A. B. C. D.
6.六年级学生120人,比全校学生数的少40人,求全校学生人数的正确列式是( )。
A. B. C. D.
7.列综合算式计算:比吨的少吨是( )。
A.吨 B.吨 C.吨 D.吨
8.电视机原价980元,先提价,再降价,这是( )。
A.与原价一样多 B.比原价低 C.比原价高 D.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
9.一个数的是,这个数的是( )。
10.走同一段路,甲要2小时,乙要3小时,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快。
11.比16千克多千克的是( )千克;16比( )的少8。
12.有一根木料,用小时截成5段,如果每截一次所用的时间相同,那么截7段一共需要( )小时。
13.新华书店新进了一批故事书,卖掉后,又卖掉180本,这时卖出的本数正好是剩下的。书店新进的这批故事书有( )本。
14.一捆电线长20米,第一次用去,第二次用去米,这捆电线的长度比原来短了( )米。
15.16个的和是( );20的是( );比120t多是( )t。
16.一辆汽车行千米用汽油升,1升汽油可以供这辆汽车行( )千米;一根彩带长米,第一次用去它的,第二次又用米,两次一共用( )米。
三、判断题
17.×17+17×=17×(+)这里巧妙地应用了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
18.冰化成水体积减少,3立方米的水结成冰,体积是立方米。( )
19.×5÷×5=5×5=25。( )
20.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米,它的面积是米。( )
四、脱式计算
21.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五、解答题
22.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252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的。求椅子的价格是多少元?
23.小何叔叔对自己六月份的收入做了以下安排。小何叔叔六月份购买建设基金1919元,他六月份的工资收入是多少元钱?
24.学校图书馆的科技书和文艺书共2100本,其中科技书占,后来又买了一些科技书,这时科技书有1800本,后来又买了多少本科技书?
25.学校田径队女生人数原来占,后来有6名女生加入,这样女生人数就占田径队总人数的。原来田径队一共有多少人?
26.某厂有600名工人,若调出男工的,男女工人数就同样多。该厂男工有多少人?
27.同学们布置教室,准备了27个黄气球,红气球的个数比黄气球多,蓝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一半。蓝气球有多少个?
28.实验小学六年级二班图书角有故事书45本,正好是文艺书的,科技书的本数是文艺书的,科技书有多少本?
29.某次期末考试,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男生平均分90分,女生平均分85分,全班的平均分是多少?
参考答案:
1.D
【分析】24×(+)=24×+24×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然后把它们分别相乘再相加,这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简算,由此求解。
【详解】24×(+)
=24×+24×
=26+3
=29
这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故答案为:D
【点睛】乘法分配律是最常用的简便运算的方法,要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2.B
【分析】水结成冰,体积要增加,就是冰的体积比水多 ,把水的体积看作单位“1”,冰的体积是1+。冰化成水,体积减少的量除以单位“1”冰的体积,据此解答。
【详解】÷(1+)
=÷

故答案为:B
【反思】解决此题明确前后两个单位“1”的量不同,前一个分率句子,是把水的体积看作单位“1”,后一个是把冰的体积看作单位“1”,进而计算得解。
3.A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六年(1)班的人数是2、4、5的公倍数,且在30~50人之间,求出全班人数,再把全人数看作单位“1”,减去扫地占的,减去摆桌子占的,再减去擦玻璃占的,剩余的就是没参加大扫除占全班的几分之几,再用全班总人数乘没参加大扫除占的几分之几,就是没参加大扫除的人数。
【详解】2、4、5在30~50之间的公倍数只有40;
40×(1---)
=40×(1---)
=40×
=2(人)
故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公倍数的求法,以及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4.D
【分析】先算出括号里的分数,将除法改成乘法,根据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数小;乘的数越大积越大,进行分析。
【详解】A.=
B. =<888
C. ==<888
D. ==
<,所以的结果最大。
故答案为:D
【点睛】关键是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5.C
【分析】把甲仓的存粮数看作单位“1”,如果从甲仓中取出放入乙仓,则两仓存粮数相等。可知乙仓原来存粮数为1--,据此解答。
【详解】(1--)÷1
=÷1

故答案为:C
【点睛】找准单位“1”,分别表示出原来两个仓库的存粮数,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
6.C
【分析】把全校的总人数看成单位“1”,六年级的人数如果加上40人就是全校总人数的,即全校总人数的对应的数量是人,由此用除法求出总人数。
【详解】有分析可知,全校的总人数是:
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分数除法的应用,找准单位“1”以及对应的具体数量,明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
7.C
【分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据此先求出吨的是多少吨,然后减去吨即可解答。
【详解】×-
=-
=(吨)
故答案为:C
【点睛】解答本题时要明确:分数带单位表示具体的量,分数不带单位表示整体的几分之几。
8.B
【解析】先把电视机的原价看作单位“1”提价后是(1+),降价是在提价的基础上降得,再把提价后看作单位“1”所以降的是提价后的,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降价后的价格,与原价比较即可。
【详解】(1+)×(1-)

= ,<1,所以现价比原价低。
故选择: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分数乘法的意义,注意降价和提价的的单位“1”是不同的。
9.
【分析】根据题目可知,一个数的是,由此即可知道这个数是单位“1”,单位“1”未知,用除法,即÷,由于求这个数的,即用这个数乘即可。
【详解】÷×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单位“1”的判断,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除法。
10.
【分析】把这段路的路程看作单位1,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分别求出甲和乙的速度,用甲乙的速度差除以乙的速度即可。
【详解】(1÷2-1÷3)÷(1÷3)
=÷

【点睛】解决本题先根据速度=路程÷时间,把两人的速度表示出来,再根据根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进行求解。
11. 40
【分析】根据加法的意义,直接相加即可;未知量的是16+8=24,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用24÷求出未知量。
【详解】16+=16(千克)
(16+8)÷
=24÷
=40
【点睛】解题时要明确:分数带单位表示具体的量,分数不带单位表示整体的几分之几。
12.
【分析】木料锯成5段,需要锯5-1=4(次),由此可求出锯1次需要÷4小时,则锯成7段,需要锯7-1=6次,由此再利用乘法解答即可。
【详解】÷(5-1)×(7-1)
=÷4×6
=×6
=(小时)
【点睛】锯木头问题中,抓住锯的次数=锯出的段数-1,由此即可解答。
13.2160
【分析】把这批故事书看作单位“1”,卖掉后,又卖掉180本,这时卖出的本数正好是剩下的,由此可知两次卖掉的占这批故事书的,那么180本书占这批故事书的-=,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据此解答。
【详解】-
=÷-
=-

180÷
=180×12
=2160(本)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分数应用题,解题的关键是确定单位“1”。
14.8
【分析】将这根电线的长看成单位“1”,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第一次用去的长度。用第一次用去的长度+第二次用去的长度=这捆电线的长度比原来短的米数。
【详解】20×+
=8+
=8(米)
【点睛】解答本题时要明确:分数带单位表示具体的量,分数不带单位表示整体的几分之几。
15. 10 14 150t
【分析】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求比120t多是多少就是求120t的(1+),相乘即可。
【详解】×16=10
20×=14
120×(1+)
=120×
=150(吨)
【点睛】此题考查了分数乘法的意义,认真计算即可。
16. 12
【分析】(1)要求用1升汽油可供汽车行多少千米,用所行路程除以汽油总数即可。(2)第一次用去的是全长的,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即×求出第一次用去的长度,再加上第二次用去的长度就是两次一共用去的长度。
【详解】(1)方法一:
1÷×
=×
=12(千米)
方法二:
÷=12(千米)
(2)×+
=+
=(米)
【点睛】解答此题,应从问题出发,看看要求的是什么,然后列式解答。
17.×
【分析】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b+a×c,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17+17×=17×(+)这里巧妙地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故答案为:×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要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
18.√
【分析】把冰的体积看作单位“1”,则水的体积是冰的(1-),用水的体积÷水占冰的体积即可求出冰的体积。
【详解】3÷(1-)
=3÷
=(立方米),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睛】此题考查了分数除法的应用,找准单位“1”,明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
19.√
【分析】根据带符号搬家,即原式变为:÷×5×5,之后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由此即可判断。
【详解】×5÷×5
=÷×5×5
=1×5×5
=5×5
=25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数乘除法,要注意移动数的位置的时候,它前面的运算符号也一起移动。
20.×
【解析】略
21.1100;
8;17
【分析】(1)先把8.8分解成8+0.8,再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连加,再算减法;
(3)按照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先算减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
(4)先把改写成,再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详解】
=125×(8+0.8)
=125×8+125×0.8
=1000+100
=1100






=8
=-
=×(26-1)
=×25
=17
22.105元
【分析】把课桌的价格看作单位“1”,则椅子的价格就是。252元所对应的分率就是(1+),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用252元除以(1+)就是课桌的价格,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课桌的价格乘就是椅子的价格。
【详解】252÷(1+)×
=252÷×
=252×
=105(元)
答:椅子的价格是105元。
【点睛】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这个数乘分率;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已知数除以它所对应的分率。
23.3030元
【分析】把小何叔叔六月份的收入看作单位“1”,它的1-(+)对应的数是1919元,用除法求出他六月份的工资收入。
【详解】
(元)
答:他六月份的工资收入是3030元。
【点睛】单位“l”未知,用除法计算,已知量÷已知量的对应分率=单位“l”的量。
24.300本
【分析】将原来图书馆中科技书和文艺书的本数看成单位“1”,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2100×求出原来图书馆中科技书的本数,再用现在的本数-原来的本数即可。
【详解】1800-2100×
=1800-1500
=300(本)
答:后来又买了300本科技书。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数四则复合应用题,理清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25.30人
【分析】首先把田径队原来的总人数看作单位“1”,女生人数原来占总人数的,则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 ;后来有6名女生加入,这样女生人数就占总人数的则现在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 ;由此可以求出6人占男生人数的(-),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求出男生人数,男生人数没有变化,占总人数的1-,进而求出原来田径队一共有多少人即可。
【详解】6÷(-)÷(1-)
=6÷ ÷
=30(人)
答:原来田径队一共有30人。
【点睛】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目中不变的量男生人数作为单位“1”,找出6对应的分率求出男生人数是多少人,进而求出总人数。
26.360人
【分析】由“调出男工的,男女工人数就同样多”可知:女生人数是原来男生人数的(1-),将男生人数看成单位“1”,则有总人数是男生人数的(1-+1),是600人。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求单位“1”用除法;据此解答。
【详解】600÷(1-+1)
=600÷
=360(人)
答:该厂男工有360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数四则复合应用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调出男工的,男女工人数就同样多”。
27.18个
【分析】先把黄气球看作单位“1”,则红气球是黄气球的(1+),已知黄气球的个数,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可求出红气球的个数,再除以2就是蓝气球的个数,据此解答。
【详解】27×(1+)÷2
=36÷2
=18(个)
答:蓝气球有18个。
【点睛】此题考查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28.16本
【分析】将文艺书的本数看成单位“1”,故事书是文艺书的,是45本。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用45÷求出文艺书的本数。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乘法求出文艺书的即可。
【详解】45÷×
=72×
=16(本)
答:科技书有16本。
【点睛】解题时要明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29.88分
【分析】设男生人数为a,那么女生人数就是a,全班的平均分=全班总分÷总人数,据此解答。
【详解】设男生人数为a。
(90a+85×a)÷(a+a)
= a÷ a
=88(分)
答:全班的平均分是88分。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求出女生和男生的总成绩,然后求出全班的总成绩,进而求出全班的平均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