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件--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件--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9 14:5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这由“青铜铸就,甲骨绘成”的辉煌文明究竟有着怎样灿烂的景象?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历史学家易中天将其概括为“青铜铸就,甲骨绘成”的文明。
1.了解我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主要成就;知道青铜器精品的代表,并能识别其图片。
2.了解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基本过程。
3.了解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知道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学习目标
青铜器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联合国五十华诞前夕,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由江泽民主席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
青铜器:用青铜制造的器物。青铜,是铜与其他化学元索的合金,古代又称金或吉金。中国古代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从夏商周直至秦汉这段时期,时间跨度为2000年左右。青铜器以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部话生生的史书”。
我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青铜器的呢?
到了夏、商、西周青铜器的发展呈现什么样的趋势了?
1、青铜器的出现与发展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原始社会后期:
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铜器;
夏朝时出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鼎,还有些酒器。
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
2、夏朝: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3、商朝以后:
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用途较广泛,功能也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这时候,青铜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上述现象在哪个朝代表现在明显?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利簋
四羊方尊
司母戊鼎
这些沉重硕大的青铜器到底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
重832.84千克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工匠先用1000℃的烈火,把混合在陶钵中的铜、铅、锡按一定比例熔化。
2.熔化后的金属液体被倒进泥造的模型里。
3.金属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打破模型进行加工、修整,这样,便制成了各种青铜器。
2、青铜器的制作过程
2、青铜器的制作过程
泥范鋳造法
商周的青铜器的制作特点有哪些呢?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司母戊鼎
1.33米
1.1米
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
每个坩埚(gān guō用来熔化金属的器皿)能冶炼铜12.5千克,铸造该鼎需要70多个坩埚。铸造的时候需要两三百人同时操作.
这说明了什么?
特点一:规模大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商周青铜器的特点
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
食器
兵 器
农 具
特点二:品种多
酒 

盥(guàn)水器
乐器
铜镜
特点三:用途广
蕉叶形
纹理清晰
四只大卷角羊
羊的前腿
四、工艺精美
四羊方尊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甲骨文
1.名称来历 :
2.发现情况: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等地出土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文。
至今已有16万片以上,其中商代有字的甲骨10余万片,单字有4500个左右,已经识别的有1500多字。
二、甲骨文记事
二、甲骨文记事
3.记载内容 :
4.发现意义: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1.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1)象形: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最多)
(2)指事: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3)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4)形声: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最进步)
2.甲骨文和现代汉字的关系(意义)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形旁
声旁

甲骨文
青铜器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工艺高超、生产规模宏大,采用“泥范铸造法”。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
①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②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课堂小结
课堂训练
1.古代豪门贵族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故常以“钟鸣鼎食”来形容贵族之家的奢华生活,由此可见鼎的主要用途除了祭祀外,还用作( )
A.装饰品 B.食器
C.乐器 D.盛水器皿
2.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我们把这种造字法称为(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课堂训练
3.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4.《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这反映了我国的铜器早在什么时期就已出现( )
A.原始社会时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 《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3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据材料三,这一变化有何历史作用?(3)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1分)
(1)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制作简单的玉器或原始乐器。(3分)
(2)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青铜 工艺高超;已有文字等。(3分)
(3)由集体耕作到租佃制出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和产力得到发展)。(3分)
(4)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走向封建社会。(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