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课件含视频素材)-2022-2023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无忧备课精美同步课件(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课件含视频素材)-2022-2023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无忧备课精美同步课件(部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17 15:4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一单元 · 古代亚非文明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 | 上册
自省于心 自励于学
课程标准 初步了解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通过《汉谟拉比法典》,了解亚非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学习目标 1.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
2.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等基本史实,感受人类法制的源远流长。
第一单元
阅读教材完成学习任务清单:
自省于心 自励于学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阅读教材第6页,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两河流域文明曙光的初现大约是在什么时候?大约在什么时候实现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
阅读教材第7页第二目。两河流域建立起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是在什么时候?统治者是谁?他是如何加强统治的?
3.《汉谟拉比法典》——
阅读教材第7、8页第三目,你认为《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
古代两河流域
1.地理位置
古代两河流域
材料一: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两河指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远古时期居住着许多种族,是个干旱区域,但下游土地肥沃,所以很早就发展了灌溉网络,形成以许多城市为中心的农业社会。北部为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尼亚。而巴比伦尼亚北部叫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化摇篮之一,灌溉农业为其文化发展的主要基础。6000年前(公元前4000年)已有较发达文化,曾出现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此后又经过波斯、马其顿、罗马与奥斯曼等帝国的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其主要部分成为独立的伊拉克。
合作探究: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是如何产生的?
两河流域
充沛水源
滋养生命
肥沃土壤
孕育文明
材料研读
古代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旱地区,自然环境其实并不算优越。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了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由于这样的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又依赖人工灌溉,这样一来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这种巨大的水利工程,绝非一家一户所能完成,它需要较大范围内人们的集体协作。这样,人们的相互往来和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从而推动了两河流域国家的形成。
古代两河流域
2.历史沿革
国家出现混乱不止
初步统一
走向强盛
汉谟拉比像
公元前3500年左右
公元前18世纪
公元前24世纪左右
公元前1595年
灭亡
古代两河流域
3.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
材料一:公元前3400年左右,楔形文字雏形产生,多为图像。公元前3000年左右,楔形文字系统成熟,字形简化抽象化。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由于多在泥板上刻画,所以线条笔直形同楔形。
材料二:自公元前20世纪中期起,楔形文字逐渐成为西亚和埃及的地区通用文字,埃及法老同巴比伦、亚述、赫梯等国进行交流或通信时,都广泛地使用楔形文字。……公元前4世纪后期,希腊、罗马人相继入侵西亚,并使希腊语、拉丁语成为通用文字。在希腊语、拉丁语的冲击下,楔形文字的应用范围进一步缩小。迄今发现的最后一块楔形文字泥版文书书写于公元75年。阿拉伯人入主西亚以后,与当地居民同化,使当地居民失去了原有的语言和传统文化,楔形文字也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消失。
古巴比伦王国
《汉谟拉比头像》约作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
材料: 苏美尔各邦国的混战为后来的阿卡德帝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后来兴起的古巴比伦文明又在阿卡德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君主专制的国家。汉谟拉比作为两河流域文明早期的王者代表,他是巴比伦国的绝对统治者,庞大的官僚体系和强大的军队都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结合材料及本目阅读,思考:作为巴比伦王国的绝对统治者,汉谟拉比是如何巩固其统治的?
汉谟拉比建立起庞大的官僚体系和强大的军队都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
君权神受
汉谟拉比
太阳神
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内容分为序言、正文和后记,共282条法文,约8000字。
材料一:在引言部分,汉谟拉比宣扬“君权神授”,颂扬其功绩,说他制定法典是为了在全国发扬正义与公道……法典明确规定,凡拐骗、藏匿他人或宫廷奴隶者处死刑;理发师未经奴隶主许可而剃掉奴隶发式标记,应处砍手之刑……奴隶打自由人的嘴巴或不承认自己的主人,将遭受割耳之刑。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汉谟拉比法典》
材料研读
思考:材料中汉谟拉比宣称自己制定法典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他制定法典的真实目的(实质)又是什么?
在全国发扬正义与公道;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巩固自己的统治)。
材料二:两河流域四面多对侵略者敞开,易遭到攻击。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和嘉乐迪人,各民族之间代代你争我夺,一切都是转瞬即逝和变幻无常的。虽然巴比伦人也敬奉神灵,但从根本上说,巴比伦是一个法制社会。《汉谟拉比法典》开始假借神的口吻说法,一旦转入世俗条文后,就把神抛到一边。这部法典不仅阐明了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使巴比伦人从心理上摆脱了生活变幻无常的阴影。
——摘编自刘文鹏《古代西亚北非文明》
《汉谟拉比法典》
材料研读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并分析其作用。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作用: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使人们摆脱了生活无常的心理与阴影;有利于社会稳定。
后世学者普遍将汉谟拉比誉为一位卓越的立法者,一些美国政府大楼内可以发现他的形象。汉谟拉比是美国国会大厦众议院会客厅大理石浅浮雕上雕刻的23位立法者之一。在美国最高法院大厦南墙的横饰带上刻有汉谟拉比从巴比伦太阳神沙玛什手中接受《汉谟拉比法典》的形象。
《汉谟拉比法典》
知识拓展
美国国会大厦的汉谟拉比大理石浅浮雕
自省于心 自励于学




第2课
1. (2021·湖北省)有学者认为,“文字不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发明物,而是伴随对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文字始终是苏美尔古典文明的一个特征。”苏美尔文字被称为(  )
象形文字 B. 楔形文字 C. 字母文字 D. 拉丁文字
2. (2022年内蒙古赤峰)下表是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在位时统治者的行为和职责。据此可以推断古巴比伦
A.重视发展农业 B.法律体系严密 C.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D.商品经济活跃
3.(2022年湖南株洲)如图中的石柱记载了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
完整的成文法典,它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这一法典是
A.《十二铜表法》 B.《查士丁尼法典》
C.《拿破仑法典》 D.《汉谟拉比法典》
直击中考
国王汉谟拉比 国王任命的总督 基层公社的首领
下令并严厉监督总督兴修水利,在位的好几个年份都作为“开凿河渠之年”而载入史册 分管各城市和州的军事、行政、税收、司法和水利灌溉 管理公社的土地、分配水流、管理市场、管理税收和司法等
第2课
4.(2019·辽宁省)《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罚、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上述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是( )
内容全面 B. 思想落后 C. 传播广泛 D. 影响深远
5.(2022年湖南湘西)《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奴隶打自由民的嘴巴或不承认自己的主人,要被处以割耳之刑。这反映了该法典
A.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提高了奴隶的政治地位
C.促进古巴比伦经济发展 D.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6. (2021·四川省)《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自由民的眼睛,必须遭受同样损害;但如果损害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则只需赔偿少量的钱财。这反映了该法典(  )
A. 客观上迟滞巴比伦的发展 B. 导致巴比伦阶级矛盾激化
C. 养成自由民妄自尊大心理 D. 旨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直击中考
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
——《汉谟拉比法典》前言
历史回望:
美国国会大厦的汉谟拉比大理石浅浮雕
人类最早的成文法典,镌刻在美索不达米亚数千年前泥土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