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21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21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14 10:2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 18 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戊戌维新运动
《马关条约》签订,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积极宣传维新思想
1、背景
理论
——资产阶级救亡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思想文化:
政治:
经济:
阶级:
①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借助经学的外衣或打着孔子的旗号否定君主专制)。
材料一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
1、儒家思想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2、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
时间、人物:1895年,在京官员,各省举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结果:请愿书未送达光绪皇帝,以失败告终。
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改革的序幕。
(2)发展:兴办学堂、成立团体、创办报刊、著书立说,自下而上推动变法。
2、序幕:公车上书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光绪帝
(3)内容: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史称“百日维新”。
3、高潮:百日维新
内 容 作 用 局限
政治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创办国家银行;鼓励商办铁路、矿业;举办邮政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 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 增强国防力量
(1)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临朝训政.
(2)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3)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京师大学堂
戊戌六君子◎
4.结果:失败
5、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 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 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 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 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根本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高,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主观: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维新派未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袁世凯的出卖。
②维新派脱离群众,缺乏改革基础,对西方列强抱有幻想。
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1)客观: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
6、评价
性质
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的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意义
①爱国性:冲击了封建制度,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顺应了历史潮流;
②进步性: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③启蒙性: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人人有份”
材料二: 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被准许在中国传教和成立教会。在治外法权之下,不单教会的西方神职人员不受清政府管辖,一般中国信徒也常获教会庇护。地方上,基督教教会每每因为文化、风俗差异等等各种原因,与地方民众发生冲突。部分不良教民欺压当地民众,而地方政府却往往因为惧于教会的治外法权,不欲与洋人作对而未能持公处理,造成教案。
1897年11月13日,三艘德国军舰突然驶进往日平静的胶州湾,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舰上官兵竟顺利登陆并占领了青岛。这就是震动中外的胶州湾事件。
二、义和团运动
材料一:
背景
兴起
山东(反洋教的斗争中兴起。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扶清灭洋”
口号
山东 → 直隶
发展
结果
1901年,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清政府:先抚后剿
列强:组成八国联军直接出兵镇压
▲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
(1)根本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直接原因:在华外国教会势力猖獗,激起民愤。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与反帝斗争,却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主义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拳匪纪事》
材料一: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扶清灭洋
(1)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
(2)慈禧太后采用“招抚”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逃亡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
先抚后剿—招抚利用—镇压剿灭
清政府的态度:
失败原因:
1.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2.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进步性:①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②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局限性:①义和团的组织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其口号具有盲目仇外 的弱点:②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向半殖民地沉沦。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材料一 则各国于此一役,知民气之不可辱;有此数功,则我国民精神可从此振刷矣。
——《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一卷
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评价:
思考:戊戌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点?
二、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不同点:
1、具体目标不同:义和团运动的最终目的是在扶清前提下抵制西方资本主义;而维新派则是要建立一个资本主义的中国;
2、力量对比不同:戊戌变法维新派虽有先进的政治纲领,却无力量;义和团声势浩大,有力量,却无先进的纲领;
3、影响意义(积极意义+历史局限性)不同:
一、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相同点:
1、二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救亡图存;
2、两次运动都有爱国斗争的性质;
3、二者的背景相同:他们都是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阶段下爆发的;
4、二者的结果相同:都失败了;
4、探索的阶级不同:资产阶级VS农民阶级
一个南方,一个北方???
经济上: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发展早;北方小农经济占主导。
思想文化:南方受西方冲击大;北方儒家文化影响,封建观念深厚。
政治上:南方受西方冲击大;北方更靠近清政府统治区域。
南方更顺应历史潮流,我们应当理智爱国。
三、八国联军侵华
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
1、原因:
(1)根本原因:列强为进一步瓜分中国;
(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
2.过程:略
3.结果:
①镇压了义和团
②占领了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使北京城继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再次遭受洗劫)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前检阅通过皇宫的联军部队。这是对清王朝的最大侮辱
“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
——“保护东南章程九款”
东南互保各省
4. “东南互保”协议
背景
性质
影响
①义和团运动兴起;
②清政府向八国联军“宣战”
汉族地方大员首次聚众反清的运动
内容
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协议不参战
①客观上保境安民;
②使清廷威信扫地;
③开始地方军阀化。
分析“东南互保”反映的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的关系。
①清政府已逐渐丧失对一些地方大员的控制;
②地方与中央的矛盾日渐尖锐。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辛丑条约》的签订
签订
1901年9月,清政府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荷、比3国(共11国)。
内容
内 容 影 响
惩办“首祸诸臣”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清政府成为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
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便利了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评价
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 辛 丑 条 约 》签订于光 绪二十七(1901 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因条约签订日为阳历 9 月 7 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图中右一为奕劻,右二为李鸿章。
《辛丑条约》
惩办祸首诸臣
赔款4.5亿两白银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各国驻兵
拆除炮台,铁路沿线驻扎军队
暂停华北科举,禁止人民反帝
探究:晚清时期列强侵华的趋势。
《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五口通商
接受协定关税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通商口岸传教权
《马关条约》
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台、澎
赔款2亿两白银
增开四个通商口岸
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①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②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③侵略势力由沿海到内地,再到统治中心。
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
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①从运动的进程看:太平天国运动有统一的领导,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而这一切,义和团都没有。
②从斗争的主要对象看:太平天国运动指向国内的封建主义——清王朝;而义和团运动则指向外国帝国主义(扶清灭洋)。
③从清政府对运动的态度看:对太平天国运动,清王朝至始至终坚持“剿”;而对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则经历了“剿”→“抚”→“剿”的变化。
④从对西方的态度看: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对列强的侵略的同时,主张学习西方,而义和团则盲目笼统排斥一切外来事物。
相同点:
领导阶级:①都是近代中国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运动;
组织形式:②都是以宗教作为发动,宣传,组织运动的主要手段;
结果:③都被中外发动势力联合绞杀;
作用:④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不同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