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16.表里的生物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初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 想一想:作者最初的观点、最终的结论是什么?
蝉鸣
狗吠
蝎子
蟋蟀
蝈蝈
蝎子,典型的特征包括瘦长的身体、螫
弯曲分段且带有毒刺的尾巴。陆地上最
早的蝎子约出现于四亿三千万年前的希
留利亚纪。
丑恶 恐怖
清脆
钵子
阅读第一自然段,围绕最初的观点,作者如何说明“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这个观点?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童年时期的冯至经历了什么才从最初的观点得到最后的结论的呢?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思维导图。
最初的观点
最终的结论
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表里有生物在响。
为什么蒙着一层玻璃呢?
表里有蝎子会蜇人。
为什么把蝎子放在表里?
大半是因为它的声音很好听。
提出观点
事例证明
得出结论
我很好奇父亲表中的生物,不断质疑与猜测,最终父亲打开给我看并告诉我里面有一只小蝎子。
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你有相同的经历吗?说一说。
在探索的过程中,你发现“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默读全文,从文中画出相关语句,批注你的感受。
文中描写对话的语段。
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
“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
父亲没有回答。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为什么呢”
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但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痛苦、渴求
遗憾、无奈
越想动
又不敢
痛苦
一
唯恐
还是
就
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没有请求,父亲就主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
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却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
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我________________,有时却拒绝我, 我________________。
(联系上下文,将我当时的心情补充得更生动。)
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冯至,原名冯承植,现代诗人、学者。冯家为天津著名盐商,八国联军侵华后避难于涿州,故生于涿州。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毛泽东说他写《杜甫传》是“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1948年身处北平的冯至“忧心忡忡”。物价高涨、经济萧条的社会现状,让他感到内心痛苦、希望渺茫。冯至连续在《大公报》上发表了三篇讲述自己童年故事的文章,分别是《表里的生物》《彩色的鸟》《猫儿眼》,回忆童年,追忆那“曾经真正感到过片时的快乐”。
“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仿照课文,用上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充满童真的对话,写下上节课交流的话题。
群文阅读:快速浏览《表里的生物》《彩色的鸟》《猫儿眼》。比较冯至的三篇文章,有什么相同点?把发现有条理地梳理。
作
业
布
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