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北京的春节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3 09:29:14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1.《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
备课组 六年级组 复备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正确书写。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具有京味儿的语句。
3.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分清内容的主次。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具有京味儿的语句。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分清内容的主次。
教学过程 复备记录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玉鼠追冬去,金牛送春来。又一年春节过去了。这个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风民俗。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3.(板书:北京的春节),齐读课题。 4.还记得老舍吗?说说你对他的认识。 检查预习,积累词句 1.出示词语:腊月的初旬 除夕 正月初六 元宵 ①引导:这些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都在春节前后 ②出示春节含义 ③重点指导:腊月 初旬 正月 2.出示词语:空竹 店铺 间断 分外 更新 注意:多音字 3.检查朗读 老舍先生是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通俗易懂,朴实无华,京味儿十足。我们一起来读读。 句1: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注意:读好儿化音,了解这三个词的意思。 句2: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儿了。 注意:闲在的意思。 4.找一找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浏览”课文,梳理表达顺序,梳理大意及脉络。 1.“浏览”课文,作者围绕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找出有关的语句并画下来。 2.梳理表达顺序。 腊月初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五、初六→元宵→正月十九。(完成板书) (明确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3.观察板书,你们知道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4.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默读课文,完成这张表格。 5.对照表格和课文,大家看看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在表格上标注出来。(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 6.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几天呢?这几天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作业:①完成《生字抄写本》;②《语文课堂作业本》第1课第1、2、3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第一单元 1.《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
备课组 六年级组 复备人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
3.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
教学过程 复备记录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初步感受到了老北京过春节的喜庆与热闹。课文是按照怎么的顺序写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 2.今天,我们来细细品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独特风味。 二、聚焦重点,品读课文 1.个人研读:从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中选择一天仔细品读,想想作者如何写该天的风俗特点的。结合自己的体验写写批注。 2.学生默读、画圈、做批注。 3.交流。 (1)腊八。 这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①指名读,说说作者抓住了腊八这天的哪些习俗?(奥腊八粥、泡醋八蒜)这就是选择了最具特色的食品写出了腊八的风俗特点。 ②作者在介绍两种食物时又选取了怎样的角度呢? 腊八粥:食材的丰富;腊八蒜:制作方法、色泽、味道。 ③人们从这些习俗中收获了满足和幸福感,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课文1、2段。(板书:满足、幸福) 腊月二十三。 ①这段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彩排”一词体会到什么?(小年在春节里的重要地位) ②小年中,作者抓住了“祭灶王”这一风俗,请大家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老北京人过小年祭灶王风俗的由来。 ③人们通过祭灶王这个风俗活动追求吉祥幸福的朴素美好的愿望。(板书:吉祥幸福的愿望) 除夕。 ①读第8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除夕的热闹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热闹”的?(板书:热闹)完成图表。 ②老舍先生从味道、景象、声音方面写出了除夕的热闹。一个一个场景,把除夕的诸多风俗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示(板书:全景式) ③除了这些,你还能在这段话中发现除夕的热闹呢? 抓住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住“都、不许、除非、必定、除了、没有”,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感受团圆的氛围。 ④作者为什么要把除夕真热闹写得如此详细呢? (除夕夜是北京春节当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一天意味着辞旧迎新你,新春伊始因此大家格外重视,也就格外热闹,作者这样写是为了通过除夕的热闹景象突出整个春节的热闹以及春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 ⑤除夕是春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许多作家心中难忘的记忆。斯妤笔下的除夕是怎样的呢?默读斯妤《除夕》,同样写除夕,两位作家的写法有什么不同?(斯妤的文章镜头对准的是家庭,充满了对美好情景的怀念;老舍先生则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文字间洋溢着热闹欢庆的气氛。) 初一。 ①跟除夕一样,初一也是春节中最重要的日子,老舍先生抓住了哪些丰富,又是怎样写的呢? (男人、女人、孩子等不同人的活动。) ②跟除夕相比,初一“全城都在休息”,是不是没有节日的氛围呢? 提示:这一天,人们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悠闲自在,很充实、很快乐,也很享受。(板书:悠闲) 元宵。 ①默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看看元宵节是什么景象,人们是怎么度过的?(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板书:红火美好) ②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谈一谈你的体会。(数量多;种类多;街上;家里) 种类多:用“都”替换“一律、清一色”等词,又有什么感受?(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③再读这些句子,读出开心、兴奋、激动。 4.小结:老舍先生选择这五个时间点进行细描,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这些风俗的特点,除了场面热闹、富有北京特色之外,还巧妙地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忙碌、热闹、闲适、红火又美丽,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回顾全文,体会详略作用 1.浏览课文,找出写得比较简略的部分,思考:这些部分与详写的有什么不同?(有重大活动的、风俗特点特别的日子写得详细,其他的日子一笔带过,甚至把几天的时间、几天的事情并在一起写,比较简略。) 2.为什么必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详有略,相辅相成。本文详略得到,条理清晰,同时突出了重点,完整地展示了老北京春节时的热闹景象。)(板书:详略得当,条理清晰,突出重点) 四、联系自身,畅写春节 1.找出课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一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把你印象最深的事写下来。 2.出示写作提示: ①聚焦点要小一点:聚焦某一个风俗或者某一刻; ②选材要特别一点:美食一定要是家乡独有的,习俗也要是让人一看就觉得新鲜的; ③年味儿要足一点:写能突出年味儿的春节素材。 3.交流。 4.誊写。 作业:《语文课堂作业本》第1课第4、5题。
板书设计 腊八 满足、幸福 正月二十三 吉祥幸福的愿望 过了二十三 除夕 热闹 正月初一 悠闲 正月初五、初六 元宵 红火美好 正月十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