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1单元 认识生命第1章 生命的世界第2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1单元 认识生命第1章 生命的世界第2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8-13 19:1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1单元 认识生命
第1章 生命的世界
第2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目录
01
学习目标
02
课前预习
03
精巧点拨
04
课堂演练
05
素养提升
学习目标
1. 举例说明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影响。
2. 探究环境因素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3. 举例说明生物能影响和改变环境,探究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课前预习
知识点1 环境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
1. 生物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统称为环境。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___________,它又可以区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 影响生物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生存条件
生存空间
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阳光
空气
水分
土壤
温度
湿度
3. 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是________,也可以是___________;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影响比较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受环境________。在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都能________一定的环境,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生理特征,如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
互助
相互斗争
复杂
寄生
竞争
捕食
影响
适应
知识点2 生物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5.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________和________环境,如绿色植物对周围环境有降低温度和增大湿度的作用,蚯蚓能改良土壤,蝗虫会啃食庄稼,等等。
影响
改变
精巧点拨
1. 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 举例
非生物 因素 光照 海洋植物的垂直分布;菊花秋天开放
温度 南橘北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水分 沙漠里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仙人掌的叶变成叶刺
氧气 草履虫喜欢聚集在培养液的表层
生物 因素 种内互助 蚂蚁、蜜蜂等具社会行为的昆虫分工合作
捕食关系 七星瓢虫和蚜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竞争关系 稻田里的水稻和杂草;草地中的牛和羊
寄生关系 蛔虫与人;菟丝子和豆科植物
互惠互利关系(互利共生)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人和肠道中的益生菌
2. 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类型 定义 实例
拟态 一种生物在形态、行为等特征上模拟另一种生物 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像
保护色 动物的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一致 北极熊的体色与白雪皑皑的环境非常接近
警戒色 某些有毒生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箭毒蛙、胡蜂、夹竹桃、有毒蘑菇等艳丽夺目的体色
课堂演练
一、选择题
1. 我国北方的人们常常采用建造塑料大棚的方式种植农作物。大棚种植技术主要反映了影响作物生长的限制因素是( )
A. 温度 B. 水分
C. 阳光 D. 空气
知识点1 环境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
A
2. 许多蚂蚁一起向一个大型昆虫进攻,并把它搬运到巢穴中。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
A. 寄生 B. 捕食
C. 竞争 D. 合作
3. 在自然界中生物间存在着多种关系,如校园花坛中种的花和花上蚜虫的关系是 ( )
A. 合作关系 B. 捕食关系 C. 竞争关系 D. 寄生关系
D
B
4. 下列属于与多风气候相适应的现象是( )
A. 候鸟迁徙
B. 山顶的旗形树
C. 蛾类夜间活动
D. 仙人掌叶特化成刺
B
5. 许多成语或谚语中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道理。以下成语或谚语与非生物因素对应合理的是( )
A
选项 成语或谚语 非生物因素
A 春兰秋菊 光照
B 北雁南飞 大气
C 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 水分
D 冬春雨水贵如油,莫让一滴白白流 温度
6. 下列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是( )
A. 朝蝇暮蚊
B. 蚁穴溃堤
C. 大树底下好乘凉
D. 乱砍滥伐,水土流失
A
知识点2 生物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7.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 环境能影响生物
B. 生物能适应环境
C. 生物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D.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C
8. 2020年10月,江苏省的昆山市和太仓市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近些年,两市的植被覆盖率逐年提高,气候湿润,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以上。这一现象说明 ( )
A. 环境能影响生物 B. 环境能适应生物
C. 生物能适应环境 D. 生物能影响环境
D
9.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下列与此相似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
A. 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B. 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
C. 雨露滋润禾苗壮
D. 法国梧桐树到了深秋纷纷落叶
B
10. 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能适应环境,但不会影响和改变环境
B.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体现了生物能影响环境
C. 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体现了生物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D. 鱼生活在水中体现了生物能影响环境
C
二、非选择题
11. (资料分析)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农田生态系统主要种植水稻。人们为维持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进行除草、治虫、施肥、
灌溉等生产活动,以达到增产丰收的
目的。在栽培和管理中需要投入大量
的人力物力。如右图所示,在稻田放
养雏鸭,利用雏鸭的杂食性,
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产生浑水效果,刺激水稻生长;同时鸭粪可作为肥料,由此得到无公害、安全的大米和鸭肉;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________和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在栽培时通过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的生态因素是________。雏鸭属于影响水稻生长的________因素。
生物
环境
阳光
生物
(3)水稻与杂草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雏鸭与害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4)生活在水稻田中的昆虫体色呈绿色,能更好地把自己隐藏起来,从而起到躲避天敌的作用。由此可体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5)农民伯伯为了防治害虫,使用了杀虫剂。此做法与资料中利用雏鸭捕食害虫的做法相比,更好的做法是使用______(填“雏鸭”或“杀虫剂”)防治害虫,原因是_____________。
竞争
捕食
生物能适应环境
雏鸭
对环境无污染
12. (综合应用)生物的生存适应一定的环境,环境的变化也对生物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请根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的蒸腾作用是对陆生环境的一种适应,同时蒸腾作用也能增加空气的湿度,这一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莲的根状茎和叶柄中都有发达的并相连的气腔,适于在________(填“陆地”或“水中”)生活;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达60 mm,该事例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水中
生物适应环境
(3)如右图中的两种植物,一种是生活在干旱的沙漠地区,一种生活在热带地区。图________所示的植物为热带植物,其推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植物的结构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____________相适应。

植株较高大,叶子宽大
生活环境
素养提升
沙漠之舟——骆驼
骆驼是骆驼属动物的统称,主要生活在北非洲、西亚洲和印度等地域,早在公元前3000年被人类驯化成役畜,以供驮运和骑乘。骆驼的脚掌扁平,足有肉垫厚皮,踩在软软的沙地上不容易陷进去。骆驼生有双重眼睑和浓密的长睫毛,耳朵里有毛,鼻孔能开闭。骆驼鼻内有很多极细而曲折的管道,缺水时,管道表面结出一层硬皮,吸收呼出的水分而不致散失体外。吸气时,硬皮内的水分又可被送回体内。骆驼背部的驼峰内蓄着脂肪,故骆驼
可以多日不吃不喝。双峰骆驼速度可达14.5~16 km/h,能驮运180 kg重的货物每天走上64 km的路程,连续走4天。所以骆驼成了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有“沙漠之舟”的美誉。
问:为什么骆驼能适应沙漠生活呢?
示范答案:骆驼脚掌的结构让它可以在沙漠中行走自如;耳鼻结构可以阻挡风沙进入;身体结构能够反复循环利用水;背部的驼峰内蓄着脂肪。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