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2022-2023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单元检测(word版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2022-2023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单元检测(word版有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8-13 13:5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一定条件下,分解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和水三种物质,都可以得到氧气。这说明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 )
A.氧分子 B.氧气 C.氧化物 D.氧元素
2.“鸡你太美”是结合《只因你太美》衍变出来的,是2019年最火的梗之一。化学老师说“只因你太美”是“锗铟铌钛镁”五种元素的谐音。关于“锗铟铌钛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非金属元素 B.它们都是金属元素
C.这是一种混合物 D.这是一种纯净物
3.地壳中的元素分布如图,其中区域②代表的元素是( )
A.氧 B.硅 C.铝 D.铁
4.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不断运动
B.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C.一滴水中大约有个分子——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D.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
5.联合国把2019年定为“元素周期表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做出了巨大贡献,人们将101号元素命名为“钔”来纪念他。钔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01,相对原子质量为258,则钔原子的中子数为( )
A.101 B.157 C.258 D.359
6.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A. B. C. D.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B.钠原子和钠离子都属于钠元素
C.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微粒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D.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两种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
8.分析钾原子、钾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者质子数不同 B.两者电子层数相同
C.两者元素种类相同 D.两者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9.原子和分子的区别是( )。
A.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都可以变成另一种分子和原子,但是它们发生了不同变化
B.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C.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只能构成分子
D.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分成原子,但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
10.根据图示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镁属于非金属元素 B.镁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C.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g D.镁原子易失去电子变为
11.元素X的核电荷数为,它的阳离子与元素Y的阴离子的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则元素Y的核电荷数是( )。
A. B. C. D.
12.下列从物质构成或组成的角度对物质分类错误的一项是( )
A.由分子构成: B.由原子构成:铁、铜、金
C.由离子构成:NaCl、HgO D.含有氧元素:水()、空气
13.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态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氧气可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14.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千克,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为千克,则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B. C.克 D.
15.科学研究发现:氮气不活泼,在3000℃时仅有0.1%的分子分裂。在0℃、常压条件下,向密闭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氮气,而后升高温度(不超过300℃,压强不变),若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几位同学设想了四种M内分子变化示意图,你认为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0分)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
(1)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2个氮气分子: ;
②3个铜原子: ;
③3个硝酸根离子: ;
④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2)符号“”中“2”的含义: 。
17.(8分)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
(一)如图分子的示意图中,“”表示氢原子,“〇”表示氧原子。
(1)图中只表示“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2)请用化学用语表示图①___________。
(二)图1是27℃时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微观示意图;图2是“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3)图1说明:温度相同时,气体分子的质量越大,分子运动越___________(填“快”或“慢”)。
(4)已知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与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相遇时会产生白烟,图2中a、b、c三处最先产生白烟的是___________处。
18.(6分)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滴有酚酞的蒸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3)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写一条)。
19.(15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
氨水易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进行试验】
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甲烧杯___________,乙烧杯_______;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_______;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____________(答一条即可)。
【实验改进】
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分析讨论】
(1)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_________。
【拓展延伸】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在U形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mL的酚酞溶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形管中注入浓氨水
(1)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__,该现象说明了_______。
(2)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①_____、②________。
20.(16分)事物之间存在联系,找出联系、发现规律是我们学好化学的一种基本方法。
(1)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画出17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13号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容易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_____(填离子符号)。
②与2号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_______(填元素序号)。
③在第3周期中,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______。
④表示碘元素的_________(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碘元素应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________周期。
(2)能将下列物质:“空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高锰酸钾、铁粉、氮气、氧化铁”中的“氧气、铁粉、氮气”分为一类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一定条件下,分解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和水三种物质,都可以得到氧气,这说明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氧元素,故选D。
2.答案:B
解析:锗、铟、铌、钛、镁都有“钅”字旁,都属于金属元素,故选B。
3.答案:B
解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根据图示,区域②代表的是硅。
4.答案:B
解析: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分子不断运动来实现的,A正确;天然气能压缩储存在钢瓶中的原因是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B错误滴水中大约有个分子,说明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C正确;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D正确。
5.答案:B
6.答案:A
解析:A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阳离子;B、C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D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阴离子。故选A。
7.答案:B
解析:氢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但氢元素是非金属元素,A错误;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Na和都有11个质子,都属于钠元素,B正确;钠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也为8,C错误;和中都有10个质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但不属于同种元素,D错误。
8.答案:C
解析:钾原子、钾离子的质子数均为19,均属于钾元素;钾原子电子层数是4,钾离子电子层数是3;钾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钾离子最外层电子数是8,故选C。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B
解析:与元素Y的阴离子的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说明这两种粒子的电子数相等,设Y元素的核电荷数为,的核外电子数为,的核外电子数为,,。
12.答案:C
解析:分别是由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构成的;铁、铜、金分别是由铁原子、铜原子、金原子构成的;Na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氧化汞是由HgO分子构成的;水、空气中含有氧元素。故选C。
13.答案:A
解析: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受热时分子间隔变大,而不是分子自身体积变大。
14.答案:D
解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列式进行计算。
15.答案:B
解析: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增大,分子的大小不变。
16.答案:(1)①②3Cu③④
(2)每个亚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解析:(1)①2个氮气分子可表示为;②3个铜原子可表示为3Cu;③3个硝酸根离子可表示为;④分子是保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所以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2)中“2”的含义:每个亚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17.答案:(1)③
(2)
(3)慢
(4)c
解析:(1)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一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故填写:③;
(2)图①中,每个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因此化学符号是,图中出现4个分子,故填写:;
(3)由图示数据可知温度相同时,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氢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大,氧分子运动速率比氢分子运动速率慢,因此气体分子的质量越大,分子运动越慢,故填写:慢;
(4)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与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相遇时会产生白烟,发生的反应是氯化氢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其中相对分子质量为17,HCl相对分子质量为36.5,由于相对分子质量越小运动速率越快,所以氨分子运动速率快,所以在图2中a、b、c三处最先产生白烟的是c处。故填写:c。
18.答案:(1)做对比实验
(2)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3)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避免污染环境(或可同时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解析:(1)E试管放滴有酚酞的蒸馏水的目的是对比,通过对比可知,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2)进行操作b时,浓氨水中的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运动到酚酞试液中时,能和其中的水结合生成氨水,从而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同时由于D中的浓氨水温度较高,运动较快,因此C中的酚酞试液先变红色;
(3)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在密封装置中进行,更环保。
19.答案:【进行试验】溶液变红;溶液未变化;对比;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分析讨论】(1)滤纸条由右向左依次变红
(2)实验过程中将酚酞滴到棉花上,氨水滴到滤纸上
【拓展延伸】(1)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2)防止氨气污染空气;能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20.答案:(1)①;失去;②10、18③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递增④原子;五
(2)都是单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