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2022-2023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单元同步练习(word版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2022-2023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单元同步练习(word版有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8-13 13:5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A.核外电子数 B.中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质子数
2.酒精对新型冠状病毒有一定的灭杀效果。用酒精消毒后,能闻到酒精的气味,原因是( )
A.液体都有气味 B.微粒很小 C.微粒在不断运动 D.微粒之间有间隔
3.下列表示地壳中元素含量示意图的是( )
A. B. C. D.
4.如图为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横行
C.该粒子核外电子数是17 D.在化学反应中,该元素原子易得电子形成
5.下列关于Mg、两种粒子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核电荷数相同 B.质量几乎相等 C.比Mg稳定 D.电子层数相同
6.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关于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各一个原子相比较,中子数相同
B.属于同种元素
C.各一个原子相比较,核外电子数相同
D.各一个原子相比较,质子数相同
7.水变成水蒸气,从分子角度分析,正确的是( )
A.分子数目增多 B.分子变大
C.分子间间隙变大 D.水分子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8.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氧气 B.金刚石 C.氯化钠 D.水
9.某原子得到两个电子后的结构示意图为,则x的值是( )
A.14
B.16
C.18
D.20
10.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两种微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分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B.分子和原子的质量都很小
C.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D分子和原子都能构成物质
11.从下图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
A.硒属于金属元素 B.硒的原子序数是34
C.硒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 D.硒原子的质子数是34
12.市场上有“葡萄糖酸锌”高钙牛奶”“绿色碘盐”等商品,这里的“锌、钙、碘”指的是( )
A.元素 B.分子 C.单质 D.原子
13.压缩气体可使气体液化,气体液化后( )
A.分子的质量变大 B.分子的体积变小 C.分子的数目减少 D.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14.如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的化学反应,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成物一定是混合物 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D.该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
15.考古学家通过测定碳14的含量等方法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则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A.6 B.8 C.14 D.20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0分)请写出相应的化学符号或化学符号表示的意义:
①氯原子 ;②2N: ;③: ;④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⑤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
17.(12分)下图中的①和②依次是硅元素和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你回答:
(1)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A、B、C、D中属于金属元素的粒子是 。
(3)的数值可以是 。
(4)结构决定性质,从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推测元素的化学性质。在元素周期表前20号元素中,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判断的依据是 。
18.(8分)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方案一】如图甲。
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②该方案的不足之处是 (写出一点即可)。
(2)【实验方案二】如图乙、图丙。图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瓶内有用细线固定着的用滤纸折叠成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小纸花,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按照图丁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乙和图丙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40℃的热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实验结论】上述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的运动速率与 有关。
19.(12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表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利用表中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表中金属元素有__________种。
(2)C、N、O排在同一周期是因为________相同。
(3)He和Mg的化学性质_________(填“相似”或“不相似”)。
(4)氟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
(5)1个磷原子含有___________个质子,1个含有_________个电子。
20.(14分)为探究分子的性质,某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图1所示甲、乙、丙三个化学实验:
根据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甲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2)乙实验可证明_________。
(3)丙实验中滴有酚酞试液的水变红,原因可能是______。
(4)丙实验可证明______。
(5)实验中同学们闻到了刺激性气味,于是大家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
①图2中C的作用是________。
②与改进前对比,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
(6)结合上述实验,实验室保存浓氨水等药品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是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选B。
2.答案:C
解析:能闻到酒精的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故选C。
3.答案:A
解析:地壳中含量占前五位的元素依次是:O、Si、A1、Fe、Ca,故选A。
4.答案:C
解析:该粒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7,为氯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A正确;该粒子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的,则其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故该元素位于第3周期,B正确;该粒子核外电子数是2+8+8=18,C错误;该元素原子为氯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其离子符号为,D正确。
5.答案:D
解析:A、因它们是同种元素形成的微粒,质子数相同,故核电荷数相同,正确;B、镁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镁离子,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故质量几乎相等,正确;C、镁离子是稳定结构,镁原子易失去电子,不稳定,故镁离子比镁原子稳定,正确;D、镁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镁离子,二者的电子层数不同,错误。
6.答案:A
7.答案:C
解析:水变成水蒸气,分子数目没有增多,A不符合题意;水变成水蒸气,分子大小没有改变,B不符合题意;水变成水蒸气,分子间间隙变大,C符合题意;水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水分子没有改变,D不符合题意。
8.答案:B
9.答案:B
解析:得到两个电子后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8,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其核内质子数x为16。
10.答案:B
解析:A、原子核由质子、中子构成,正确;B、花香四溢主要是分子在不断地运动错误;C、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正确;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会改变,正确。
11.答案:A
解析:根据硒元素的元素名称可知,硒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A选项错误;在元素周期表一格中的左上角表示的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序数等于核内的质子数,因而硒的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都是34,B、D选项正确;在元素周期表一格中最下面的数值表示的是相对原子质量,硒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C选项正确。
12.答案:A
13.答案:D
解析:压缩气体可使气体液化,气体液化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分子的质量、体积、数目都不变。
14.答案:C
解析:由生成物的微观构成可知,生成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属于纯净物;由粒子的变化可知,分子构成在化学变化中发生了改变,即分子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故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15.答案:A
解析: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6。
16.答案:①Cl②2个氮原子③2个硫离子④O⑤N
解析:熟记常见元素名称与元素符号,理解元素符号周围数字表示的意义,便不难作答。
17.答案:(1)1440.08(2)B(3)7(或“8”或“7、8”)
(4)F只有两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7(答案合理均可)
解析:(1)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的相关信息如下: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质子数或原子序数,右上角的符号表示元素符号,下面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最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所以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
(2)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金属元素一般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故是B,也可以根据质子数判断出具体是哪种元素,进而再判断出B是金属元素;
(3)D可以是原子,也可以是离子,若是原子,则a为7,若是离子,则a为8;
(4)对于非金属元素来说,越易得到电子,越活泼,氟元素原子只有两个电子层,且最外层有7个电子,最容易得到个电子,故最活泼。
18.答案:(1)①酚酞溶液变成红色②装置没有密封,氨气逸出会污染空气(合理即可)
(2)两个塑料瓶中的小纸花由下至上逐渐变成红色,且放入热水中的塑料瓶中的小纸花变红速率更快
(3)温度
解析:(1)①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不断地运动,运动到酚酞溶液中,形成氨水,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②该方案的不足之处是装置没有密封,氨气逸出会污染空气;或没有设计对比实验,因而不能排除是否是空气中的物质使酚酞溶液变色。
(2)观察到的现象是两个塑料瓶中的小纸花由下而上依次变红,并且图丙比图乙变色快,即放入热水中的塑料瓶中的小纸花变红速率更快。
(3)上述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19.答案:(1)5
(2)核外电子层数
(3)不相似
(4)19.00
(5)15;10
解析:(3)氦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该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属于稳定结构;镁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二者化学性质不相似。
(5)磷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5,即1个磷原子中含有15个质子;1个氮原子含有7个电子,1个氢原子含有1个电子,所以1个含有个电子。
20.答案:(1)无明显变化
(2)氨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3)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分子运动到滴有酚酞试液的水中,与水反应生成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4)分子在不断运动
(5)①和B中现象对比②装置是密封的,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6)密封于阴凉处保存
解析:(1)甲实验中,没有明显现象发生,这说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乙实验中,酚酞试液变红色,证明氨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3)丙实验中滴有酚酞试液的水变红,原因可能是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分子运动到滴有酚酞试液的水中,与水反应生成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4)由丙实验可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5)①C的作用是和B中实验现象作对比。②与改进前对比,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装置是密封的,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6)结合上述实验,实验室保存浓氨水等药品时,应该注意密封于阴凉处保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