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走近作品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别号五柳先生。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走近作品
山水田园诗派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饮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一
走近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走近作品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走近作品
走近作品
课文详解
课文详解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
欲穷其林。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丨丨
播放 暂停 停止
课文详解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丨丨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
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
髫,并怡然自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
播放 暂停 停止
课文详解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丨丨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
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
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
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
外人道也。”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具”通“俱”:
详细,详尽。
具
“要”通“邀”:
请,邀请。
要
播放 暂停 停止
课文详解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丨丨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
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
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
津者。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志”通“誌”:
做记号,做标记。
志
播放 暂停 停止
课文详解
要求: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要读准。
学生自读
课文详解
1.识记生字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阡(qiān)陌 垂髫(tiáo)
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
课文详解
缘故、缘分。
沿,沿着。
鲜艳美丽。
(2)芳草鲜美
味道鲜美。
(1)缘溪行
(3)说如此
这样。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像这样。
古义:
今义:
2.古今异义
课文详解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专指男子的配偶
(4)阡陌交通
往来通达
没有出路的地方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交错相通
妻子和儿女
与世隔绝的地方
古义:
今义:
妻子
绝境
(6)无论魏晋
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
今义:
不用说、更不用说
交通
无论
课文详解
不满,不充分
(8)遂与外人间隔
隔断,隔开。
(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询问消息。
(9)各人复延至其家
延长,延伸。
问讯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询问
距离
邀是请。
(10)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
不值得
古义:
课文详解
课文详解
注意:语速、语调、要有 情感朗读
学生齐读
课文详解
文章结构: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为什么寻不到?
全课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桃花源美在何处?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三)感受桃花源的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分组讨论
课堂练习
作者借这篇文章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这种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
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的这种理想?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中,因而想象出了他心中的理想的社会,这既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又反映出人民大众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社地,这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课堂练习
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课堂练习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课堂练习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课堂练习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课堂练习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课堂练习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课堂练习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课堂练习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课堂练习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课堂练习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课堂练习
既出,得其船,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课堂练习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既出,得其船,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课堂练习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课 外 拓 展
课外拓展
课外拓展
1.找出课文中描写桃林景象的句子,请用一段文字描绘出渔人所看到的那片桃林。200字左右。注意要写出环境静与动的结合,不同层次的景物的色彩。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从村人“皆叹惋”的反应中,你能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描述一下渔人的谈话内容吗?请结合历史背景及文章的中心意思来写。
(提示: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
3.学习本课虚景实写的写法,想像一个你喜欢的未来生活环境,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写作活动设计
课外拓展
辩题:
桃花源——陶渊明的理想寄托(正方)
桃花源——陶渊明的消极逃避(反方)
全班同学分为两组,每组选辩手参赛,论据充分,有理有据,有说服力即为胜方,以鼓励为主。
有人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理想寄托,
有人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消极逃避,
你是如何认识的?
课外拓展
附节选: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固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注]会意:体会文中的要旨。造:往,到。吝情:隐瞒真情。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课外阅读《五柳先生传》,请概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常时只记入山深
清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
不辨仙源何处寻
谢谢指导